“祝融号”引外国科学家好奇 外媒这样评价中国太空探索
中新网5月19日电: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创造历史。对于这一创举,多家外媒及科学杂志进行了积极评价,不少专家甚至想为“祝融号”火星车规划路线,展现出了对此次火星探测及中国航天发展的浓厚兴趣。
图为“祝融号”火星车模拟图。 中新社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供图
“美国在火星上有伴了”
中国“祝融号”引发外国科学家好奇
美国《纽约时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等媒体纷纷刊文,对中国的“探火”任务进行了详细报道。
《纽约时报》5月17日的报道以“美国现在在火星上有伴了”开篇,从任务内容、着陆点和着陆过程等角度,对中国此次“探火”进行了系统化的介绍和梳理。其还介绍了中国的火星任务以一首经典诗歌命名为“天问”,以及火星车以中国火神“祝融”命名等细节。
《纽约时报》指出,中国已经实现了一件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做过的事情:成功登陆火星。
英国《自然》杂志5月18日则刊发了一篇名为《为什么中国火星探测器的着陆点让地质学家们兴奋不已》的长文,文中列举了多名科学家对于“祝融号”火星车旅程的好奇。
资料图:图为祝融号着陆点。 张高翔 摄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表示,他对公布的图像中一个凹坑锥体十分感兴趣,他已将其放在调查清单的“第一位”。据介绍,在航拍图像中可以看到,在“祝融号”西北方向约3公里处有一个凹坑锥体,报道指出,这可能是由熔岩或泥浆形成的火山。
由于在地球上,泥火山的出现与细菌产生甲烷有关,对此,香港大学行星科学家麦考尔斯基认为,它们在火星上的存在,可能有助于解释以前在火星大气中检测到的大量令人困惑的甲烷。
麦考尔斯基还表示,在图像中出现的浅层悬崖和波谷,让人想起了加拿大和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区。这表明火星上的特征,也可能是由冰驱动的过程所形成的。
不仅如此,多个研究团队还在尝试为“祝融号”火星车规划路线。麦考尔斯基表示,“很多团队将尝试规划行程,你(火星车)将在什么时间内到达哪里,在90天的任务中完成尽可能多的目标。”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则在5月18日的一篇文章中,将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器就行了一个整体比较。其称,“祝融号”在着陆时采用了目前应用最广的反推悬停式着陆方案,这种方案虽然对地形要求较高,但技术的安全性也同样较高。
图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效果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外媒关注中国探索太空计划
“中国为人类知识库贡献更多力量”
“天问一号”携“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探索太空能力的不断增强”。而中国航天领域的未来动向,也愈发受到国际关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主席托马斯·祖布钦(Thomas Zurbuchen)向中国表示了祝贺。“与全球科学界一起,我期待着这项任务为人类了解这个红色行星将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专家的话称,成功登陆火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鼓舞,同时也证明“中国可以为人类知识库贡献更多力量”。
图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效果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纽约时报》日前在题为《月球、空间站与火星:详解中国太空雄心》的文章中援引中方评价称,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代表了“建设航天强国雄心的又一个里程碑”,未来将有更多潜在的阶段性成果。
该文章提到,“祝融号”将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质和大气。目标之一是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冰的分布情况,“有助于给未来人类的访问提供支持。”
法新社此前也报道称,中国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在火星的成功着陆向世界证明,还有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的行星间空间探索能力”。独立分析人士、关于太空探索的新书《太空争夺》(Scramble for the Skies)的合著者纳姆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说。
另外,针对近期中俄宣布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BBC称,此次合作,对双方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堪称中国航天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