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螺丝、即兴作诗……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90天太空之旅
宇宙浩瀚,探索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一直没有离开公众的关心和视野。就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之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现身记者见面会。这是他们自9月17日返回地面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身体状况“内脏机能未受影响,已经开始慢跑锻炼”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三个阶段实施,目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第二阶段工作,现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刘伯明:我们现在在操场上慢跑,不像原来很快速地冲刺,锻炼心肺。这次可能相当于一次长时间飞行,恢复起来要慢一些。等身体完全恢复好了,才投入下一步训练,过早投入下一步训练会造成损伤。
记者:内脏身体各种机能都没有受到影响?
刘伯明:都没有。失重主要改变体液的重新分布,你看现在神十三乘组他们在上面脸都是肿的,看着油光泛亮,感觉年轻了,其实是充血,不是吃胖了。
初入空间站 一人拆三千多个螺丝 “螺丝都直冒金星”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以及大量的科学试(实)验,还执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并进行舱外作业,验证了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入住中国空间站。入住后,航天员们的首要任务是整理物资和安装设备设施。此前,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提前送去6.8吨物资。
聂海胜:刚开始天天干这事,因为这些东西不能说我做多少是多少,关系到我们后边生活,要几天之内做完。厨房你得把它装起来,卫生间你得把它装起来,无线通信也要弄好……做这些东西要拆大量的螺丝,成筐成筐的螺丝拆下来。因为拆了以后不能堆放,会飘走,所以一步一步很烦琐,而且还做不了太快,就这样不停地在那干。
刘伯明:刚开始上去我们三个人就像装卸工,我拆了三千多个螺丝,我们用八号扳手,螺丝拧得特别紧,上面有点胶,就怕上面的震动和冲击。所以当时我们拆那种螺丝的时候,利用杠杆原理扳的时候,螺丝都直冒金星。
首次出舱遇到挑战 “我一个人装装不上,后来我们两个人装也装不上”
2021年7月4日8时11分,刘伯明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这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
首次出舱活动,刘伯明和汤洪波默契配合,完成了抬升全景相机、应急返回演练等作业任务。出舱活动即将结束时,刘伯明需要将机械臂上的操作台拆除,安装到节点舱门口的舱外工具箱上。
刘伯明:安装那个操作台就装不上。我右手抓着环形扶手,人在那飘着,左手抓这个操作台,前面一个杠杆对进去,插口插进去,它在那晃,幅度特别大,人也在飘着,都在晃,就对不上。我一个人装装不上,然后汤洪波又出来,我们两个人装也装不上。
一米多长的操作台在太空中摇摆不定。如何完成安装任务,对刘伯明来说,是一场心力和脑力的考验。
刘伯明:好在这次指挥很有经验,我反应也非常快。我认为人力达不到,我就把它拆分了,我请示地面拆分,按照出舱程序操作。出舱的时候我是分两步操作的,后来地面就采纳我的建议,给它拆分了操作。
拆解口令下达完毕后,空间站正好飞出测控区。11分钟后再次进入测控区时,刘伯明已经将操作台安装到了舱外工具箱上。经过约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刘伯明与汤洪波圆满完成了出舱任务。
首次出舱比原计划延长了1小时,但有了首次出舱的经验,8月21日的第二次出舱比计划提前1小时完成。
三上太空 聂海胜:航天员不是超人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结束了90天的太空之旅,平安归来。从1998年入选我国第一批航天员,到2005年神舟六号,再到2013年神舟十号,以及2021年的神舟十二号,每隔8年,聂海胜就能拿到一张“太空入场券”,执行飞天任务,如今已经57岁的他,是我国首位在轨持续100天的航天员。
记者:绝大多数人到这个岁数都考虑退休了,您57岁还能执行这么重大而且复杂的任务,很多人说航天员就是超人,您觉得自己是超人吗?
聂海胜:不是,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实际这个年龄能上去的人应该很多,只是好多人可能没有这种体验的机会。
记者:为什么您能有?
聂海胜:因为我赶在这个时候了,现在要建立空间站,我又赶到了这个年龄了,我训练又符合上去的要求,我一直不停地准备。
记者:您刚才用了几个字“不停地准备”,不停地准备了多久?
聂海胜:到这来就没停过。
坚持11年终圆飞天梦 汤海波:最难熬的训练项目是72小时剥夺睡眠
今年46岁的汤洪波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里最年轻的航天员。2010年,当聂海胜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航天英雄时,远在西北大漠开战斗机、当时已经是飞行大队大队长的汤洪波,刚刚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然而,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却是巨大的跨越。之前不经常熬夜、从来没有过24小时不睡觉经历的汤洪波,至今对72小时隔离训练印象深刻。
汤洪波:在狭小的环境里,72个小时不准你闭眼睛,有床你不能睡,这种感觉特别难熬。但是通过这些训练,一是能培养技能,另外一个还能让你知道自己能量的底线在哪里?让你知道我三天三夜不睡觉,我照样可以工作。忍受这种训练的过程,也是磨性子的过程。
比艰苦的训练更磨炼性子的,还有漫长的等待。当同批战友中的刘洋、王亚平、陈冬先后飞天时,汤洪波还没有等来自己的机会。2016年他曾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但仍然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
汤洪波:我那时候是备份,全程参与了神十一准备的所有过程,只是没有上天而已。神十一发射,陈冬出征的时候,我站在问天阁楼顶上为他祝福,那时候还不知道下一次任务能不能入选。
记者:会不会更发狠地练?
汤洪波:是。很多时候周末我都去单位看书,研究资料,到该吃饭的时候回家,我爱人在家把做饭的原料准备好,我回去炒几个菜,一家人吃个饭,吃完饭我又去单位。不是说你越来越熟练,你达到某个水平保持就行了,实际上现在任务越来越复杂,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其实一直在不断学习、学习、学习,在学习中等待,等这个机会。
太空即兴作诗 刘伯明:要让我在地面写,我写不出来
神舟十二号第二次出舱活动即将结束时,刘伯明左右手交替抓着环形扶手,环顾宇宙,与星空告别,他在舱口徘徊流连了一分钟,并即兴作诗与全国人民分享:“宇宙浩瀚路迢迢,亿万儿女架天桥。漫步太空人不老,中国航天接力跑。”
刘伯明:那时候真的就是灵感,你要让我在地面写,我写不出来,也念不出来。但当时在天上,结束第二次出舱活动要再进舱时,我就想说点什么呢?我不能说执行完任务直接就进舱了,得有所表达。后来我就突然想到“宇宙浩瀚路迢迢,亿万儿女架天桥”,宇宙真的非常浩瀚,路迢迢在哪儿?地球这么远。那我怎么来的?“亿万儿女架天桥”,没有国力,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大家共同把你托举到外太空,你自己一个人能飞上去吗?飞不上去,能欣赏美丽的地球吗?欣赏不到。“漫步太空人不老,中国航天接力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