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2-2-26 07:08

硅谷华人高管终成气候:精英抱团,三代人沉淀,等待更多的CEO

解释最新科技进展,报道硅谷大事小情



回看这些一代移民华人高管的成功史,有共通的捷径,也有大量的曲折。

文|Lianzi 编辑|VickyXiao
2019年, 时任执行副总裁的沈向洋从宣布微软离职。当时,不少人悲观地认为,华人在硅谷的职场上升通道将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有类似《微软中国先生离职!硅谷华人高管已全面失势》的文章传开来。
但让这些人失望的是,华人高管时代根本没有结束,在短短的过去几年间,硅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华人管理者:他们在大公司或者明星科技公司身居高位,也掌握着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年纪尚轻,仍然在以非常快的速度继续晋升。
可以说,在他们的努力下,“竹子天花板”,正在被冲破。
一个群体的成长
Lily Zhang的职场经历,就是一个缩影。
毕业于哈工大的她,在南加大读研后留在了美国硅谷工作。2016年,她在亚马逊成为了团队经理。
尽管她的团队只有6个人,算是硅谷公司里最低一级管理岗,但这仍然让她备受鼓舞。在当时,作为华人又作为女性,在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里走上管理岗位是一件不多见的事情。
“当时四五百人的大团队(Org)里,少说也有三四十个经理(Manager),只有我一个华人。”她回忆道。硅谷当时整体大环境中,走上管理岗位的华人非常少,华人女性更是凤毛麟角。
如今,7年过去,Lily已经成为了Instacart的高级总监(Senior Director),跻身硅谷明星Pre-IPO公司的高管行列。几乎在同一时段,硅谷的华人高管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科技巨头和明星创业公司中。
在Lily担任Member Board of Director的职场组织SVLC中,有超过400位华人会员。这400多名会员几乎覆盖了硅谷各大顶尖科技公司,并且均担任高级总监以上职务。 其中,100多人都在硅谷科技公司中担任高级总监以上职位。
冒风险弯道超车
回看这些打破了天花板的华人高管过往经历,便会发现,不少人都走了一条“弯道超车”的“险路”。
“这批出来的华人工程师一般家境比之前的几代华人都更好一点。留学很多都是有能力自费的,可以选择喜欢的、有前途的专业,不被像我们这代很多人只能选择那些给奖学金的学校和专业。他们要顾虑的东西很少,也更有冲劲……在职场选择上也更勇敢一些。”吕方告诉硅星人。作为70后,靠着奖学金来美国读博士的他很是羡慕这些后辈,赶上了好时候。



这样的背景,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底气去选择相对不那么稳定的职位。
“反而不是特别稳定的团队,会给你更大的机会。” Lily说。选择“不稳定” 就成了很多这一代华人高管走的职场上升“捷径”。
离开亚马逊后,Lily加入了Facebook(现改名为Meta)。相比加入稳定的大组,Lily选择从零到一做项目,在一次公司内的编程马拉松活动中,和其他人一起构思了Facebook Stories。这也意外给了她非常多的回报。
“我们真的是从零开始打造了Stories这个项目。”Lily回忆说。在大公司内部有两种“创业项目”——一种是自上而下,上面想出一个点子,下面的人把它实现成一个新的产品。这种相对比较容易。而另一种,就是普通员工自己想一个创意,然后自下而上去说服上司、上司的上司,争取资源。但说服上面的人押注这个项目很艰难,中间一度推进不下去 。
最终,凭着一股子坚持自己想法到底的勇气,她在一级一级申请都得不到通过的前提下,直接找到了Facebook CEO扎克伯格进行一对一面谈。幸运的是,扎克伯格同意了这个项目,而她也做上了自己亲手打造的,真正有热情的项目。
“羡慕新一代华人工程师这种勇气。这是我们这代人身上所缺乏的。”吕方说。
这次之后,Lily在Facebook的职场之路有了一次明显的突破——从一个没有管理角色的技术员工,到离开时已经是一个带领了30多名员工的团队经理。离开Facebook后,Lily 辞职创业,并一度被YC看中。而这些经历也为她最终在Instacart打破职场天花板埋下了伏笔。
出乎她意料的是,当从Facebook跳槽到Instacart,她也直接完成了在大多数华人眼中的穿破天花板的职场跳跃——从经理级别直接上升到了总监。当时Instacart的理由是,他们很看重她有过从零到一打造产品的经历 。
而这也只是这位硅谷华人精英职场开挂的一个开端。加入Instacart还不到两年,Lily再次升职,成为了高级总监。而她在Instacart的成长和整个公司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在Lily加入后, Instacart的估值从76亿美金已经增长到390亿美金。同步的,她也获得了很多职场成长的机会,目前管理着大约95名员工,负责的业务也“从Million(百万)到了Billion(十亿)的量级”。
对她来说,过去考虑更多的是产品,现在则更多的是背后的商业,也就是这个生意能不能赚钱。她强调,如果一直留在大公司,她没有办法有这种思维转变的机会。
硅谷的另一位华人高管——Twitter副总裁杨蕾也有着类似的看法,并且有着类似的职场经历。
在谷歌工作7年后,当时是首席工程师(Staff Engineer)的杨蕾选择了当时还只有100多人的、处于上升期的创业公司Quora。在加入Quora一年后,她升任总监,再之后一年,她以“火箭般”的上升速度升任了Quora的副总裁。之后,她重新选择了大公司Twitter担任副总裁职位。可以说,跳槽到创业公司成了她职场上升的助推器。
杨蕾在职场上能向前走几步,表面来说,是去到了更小的公司,但往深处说,是自己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的机会。
“(在创业公司)有机会让能力得到锻炼,有机会去有更大的影响力,有机会让别人看到你的闪光点,有机会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就算在谷歌内部,杨蕾也一样有着从零到一做一个项目的经验。2011年7月,Larry Page重回谷歌后不到一个季度,为了直接精准打击Facebook,谷歌决定也创立一个社交帝国Google+。
这在当时谷歌内部是一个非常炙手可热的新项目——有很多挑战,但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而当时杨蕾就是整个新项目中的一个团队经理。可惜,后来项目失败,整个团队经历了重组,杨蕾选择继续从小到大做一个产品,加入了快速增长的Quora。
有着类似职场上升经历的也包括目前在Circle担任CTO的Fan Li。从谷歌二度离职后,她选择加入当时只有70亿美金估值的Pinterest,升任高级副总裁,管理当时所有的工程团队。
回看她们三位的经历,有着很多共同点,就是无论何时,都选择那些有更多成长空间的,但同时也有风险的项目。这些风险带来了很多的职场机会,更是非常好的能力提高的平台。
杨蕾在参加硅星人举办的SYNC大会上曾经表示,她在Quora学到非常多, 锻炼了很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沟通技巧、应对能力等等。在创业公司里,资源有限,不能和大公司比,但也让人变得更坚韧。
“大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后,建议要有一段创业公司经历。”她在分享中表示,如果想要在职场快速发展,需要找到合适的环境——可以是公司高度发展的阶段或者是高速发展的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有机会表现自己。
勤奋是最坚实的基础
虽然从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看似是种捷径,但说到底,职场上升拼的还是实力。只是这种实打实的能力在上升期的公司更容易被需要,被注意到。
在高速发展的公司和团队中,有很多变化和挑战,就会有很多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华人管理者踏实肯干、技术能力扎实以及很强的责任心的优势就很容易被认可。杨蕾在那次分享中表示,团队高速发展,就是需要踏实下来做事情的人。
相反,如果公司稳定且大,管理者可能需要的能力就不太一样,华人的优势就不突出。
公司高速发展的时候,做产品就成了第一要务。华人技术能力强、专注细节的能力都能被发挥到最大化。Meta副总裁Bill Jia也有着类似的想法。



和前面三个例子不一样的是,也有一批高管选择的是在一家公司深耕的方式上升。例如Bill Jia就在Meta工作了12年;谷歌副总裁皮嘉在谷歌工作了19年。不过如果细看下他们的经历,也都会发现他们加入的时候,这两家公司不但还没上市,也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当时两家公司的员工都还没有超过1000人。现在谷歌全世界员工已经过10万,Meta也已经有了7万多人。
可以说,每一个华人工程师成长史背后都有过一个公司飞速成长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破竹子天花板的这些华人中,一代技术移民女性占比相当可观。
在几年前,华人女性如果能够在硅谷担任明星企业的总监,已经是个非常成功的职场经历。但现在,硅谷大厂和明星企业中的总监级别以上华人女性已经非常多:从谷歌副总裁皮嘉,到Twitter 副总裁杨蕾,再到目前担任Instagram副总裁的Maria Zhang,甚至是已经在Lime、Circle两家公司跻身C-level的Fan Li。她们都已经证明,华人、女性身上的两个天花板,并非不可突破。
孤独者的抱团
“有时觉得很孤独。”Lily回忆早期做管理层时候的经历这样说。管理层的职场成长也会面临问题。早期刚刚当上团队经理的时候,Lily带领团队成员的年龄几乎都比她还大。“当时甚至连邮件都拿不准怎么写。”
后期虽然成熟起来,但Lily面对很多没遇到过的管理问题也没有人去聊。
所以这也是她加入SVLC、担任Member Board of Director的原因之一。她希望能够给其他同样在职场奋斗的华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让后来者可以少走弯路。现在单是这个组织中,就已经汇集了超过400位华人管理层。100多人都在硅谷科技公司中担任高级总监以上职位。想进入这个组织,尤其是在组织成熟后期,至少需要担任团队经理以上职位。
SVLC还只是硅谷众多华人职场组织中的一个。其他包括清华领航计划等等也都汇集了大量华人高管的加入。
可以说,华人已经在硅谷成了中流砥柱,跻身了管理层,有了过去没有的很多话语权和大公司的决策权。这些都离不开很多人的努力付出和提携后辈。
在接受采访的这个周末,工作带娃已经非常繁忙的Lily还是拿出了几个小时和SVLC的“同事”开会讨论接下来的活动安排。目前,SVLC大概每个月都会在周末有那么几场闭门活动,每场也都要持续几个小时。有时是职场讨论,有时技术讨论,也有时会单纯开一些财商课,甚至集合起来大家的资源投资了一些有前景的创业公司。
把华人圈子的资源盘活,是她的一个愿景。
目前整个组织有11个董事会成员。每个会员的加入都需要大家的举手表决。这个组织简单来说,想要吸引上进的人,有理想的人,而不是为了赚钱、找资源的人。
在这种抱团的过程中,无论是组织的人还是参与的人都获得了很多成长。
Lily表示,之所以很多华人升职上不去,实际上是缺乏特定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更不可能从书本中获得,只有自己干了、上手了才能获得这种能力。“当(职场上站的)舞台越高,锻炼的机会反而越少。”在她看来,能够组织这种一百多人活动带来的能力提高是很宝贵的。和很多人在组织里聊一聊,也让Lily学到了很多其他人的职场经验。
在SVLC最近做的针对400多位会员的一份内部调查中显示,在过去一年,有超过10%的人有过一次升职 。对于这些已经身居高位的人来说,能够在天花板上再次上升是很难的事情。
硅星人注意到,曾经在2020年以谷歌副总裁身份在SYNC 大会演讲的Yanbing Li已经成为自动驾驶上市公司Aurora的高级副总裁。同年参加大会的Fan Li已经从Pinterest SVP、Lime CTO的身份成为了 Circle 的CTO。
两代华人的硅谷积累
回看越来越多华人在硅谷扮演着重要的管理角色, 其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Lily提出,在非常早期作为华人管理层,其实很难招到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这个圈子,华人的硅谷职场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这让华人管理者比过去更能吸纳能力优秀的团队成员,随之更能在职场做出成绩。
其次,硅星人也观察到,包括Lily这一代华人管理层能够快速成长,也得益于过去几代硅谷华人的努力和积累。而正是前辈们的努力和积累,才让后来者有了更好的职场环境。
而这,仅仅还是个开始。
“我有一种愿景,就是希望硅谷华人圈子可以未来有10个CEO,有10个亿万富翁。”Lily说。
注:封面图来自于Financial Times,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2)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和群里
3)赶快关注硅星人吧!
关注硅星人,你就能了解硅谷 最新的科技进展和湾区的大事小情,变身最in技术潮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硅谷华人高管终成气候:精英抱团,三代人沉淀,等待更多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