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轻人喜欢这样的舞台
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ID:DTcaijing),文 字:董瑞娜 数 据:郑晓慧,设 计:郑舒雅 编 辑:郑晓慧,运 营:苏洪锐 监 制:唐也钦。被冠以“音综版《鱿鱼游戏》”的《舞台2023》,在9月的最后一天迎来总决赛。
来自马来西亚的女歌手李佩玲夺得节目总冠军,并获得歌手Allan Walker演唱会嘉宾,以及参加本年度腾讯视频星光大赏的offer邀约。
灼海豚乐队、吴垚滔、王OK和张郁梓等TOP 5歌手,也获得TMEA、摩登天空、太合音乐及唱作人荒井十一、许钧发出的合作邀约。
与之前贯穿整季节目的紧张、反转的氛围不同,在总决赛之夜,每个人都在享受舞台。
名次,反而变成了不那么重要的事。
(李佩玲拿到冠军后,其他歌手也为她感到开心)
以舞台寓人生,《舞台2023》的收官,浓缩了一群年轻人在人生不同坐标阶段的样态,观众也从节目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档节目同时也向市场传递着信号:后音综时代的舞台节目,怎么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
年轻人还需要舞台吗?
伴随着内地娱乐产业化的进程,关于“舞台节目是否有必要存在”和“舞台应该是什么样形式”的讨论,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来一轮。
特别是2019年,多档打歌节目的播出效果不如预期,也没能为歌手搭建大众桥梁,也让“年轻人不需要舞台节目”的争议不断发酵。
现在年轻人还需要舞台节目吗?答案是肯定的。
年轻群体一直是舞台/音综类节目观看的主力军。
以今年夏天的舞台/音乐综艺为例,观众主力集中在30岁以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年轻群体”。
与其他节目相比,《舞台2023》的20岁以下观众偏好度最高。
这意味着,《舞台2023》抓住了对新事物嗅觉最敏锐、也是最喜新厌旧、最难讨好的一群人。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也被称为“网生一代”。
他们有旺盛的分享欲与讨论欲,对权威保持质疑的态度。比起“别人的大道理”,他们更相信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和判断。
但挑剔的他们,没有对《舞台2023》说“不”。
从节目官宣,到第一期播出,再到总决赛收官,《舞台2023》冲上微博热搜热榜超过千次,而且有不少都是高位热搜。
《DT商业观察》发现,年轻人不仅爱看节目,而且很愿意在社交平台上聊自己的看法,包括对舞台表演的评价、对歌手的喜欢,对歌词的深入分析等。
那么,没有综N代情怀加持的《舞台2023》,做对了什么?
年轻人看舞台,到底在看什么?
《DT商业观察》统计了微博热搜主榜上节目相关的话题,并对它们进行打标分类,主要有歌手舞台、嘉宾相关、歌手的经历和故事、歌手之间的关系等。
可以看到,节目和舞台相关的话题占比最大,达到65.5%。
作为一档和舞台表演、竞技相关的综艺,谁的舞台更炸、谁的表演更打动人心,就会不断出圈,吸引更多对舞台感兴趣的观众。
比如,孟美岐与安崎的合作舞台,因为强强联手,当晚就冲上多个平台的热搜高位。
19岁的舞台新人歌手吴垚滔的自作曲《暮野荒原》看似平淡,但歌词“小时候爸妈带我看过的胸口碎大石,长大后会明白大石碎胸口才是现实”背后表达的深意,也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
(19岁的舞台歌手吴垚滔)
此外,我们还留意到,有32.3%的热搜话题,都来自人的故事和关系。
在节目中,年轻人看到的不止舞台,还有年轻人群像,包括他们过去的经历和故事、歌手之间的关系,还有舞台歌手与嘉宾之间的感情链接。
这不仅是一档关乎生存和梦想的舞台节目,也是反馈真实行业业态、市场环境的镜子。
随着节目的不断深入,观众和舞台歌手们都逐渐明白一个道理——
在《舞台2023》,赢很重要,但也不重要。
赢很重要,是因为《舞台2023》就像现实中的职场,“晋升的机会”是有限的,每个年轻人都要很努力,才能“生存”下来。
节目中不同的生存模式,为《舞台2023》这个职场增加了更多投机性和不确定性。
比如冒险者(前两场比赛进入TOP 5,可以获得“免死金牌”,否则会被扣除100积分,面临淘汰)、胆小鬼(在内测舞台拥有两次表演机会,但只能盲选一次结果作为最终成绩)、平凡者(没有收益,也没有代价)等。
在身份的选择与博弈中,年轻人们选择哪种,其实就意味着TA怎么看待自己在“职场”里的行事风格,是佛系求稳、激进冒险、还是帮助别人、成全别人等。
与其他节目不同,节目中的嘉宾就像职场中那些带领我们前进的优秀前辈。
比如创意总监王嘉尔,他会熬夜帮舞台歌手挖掘表演风格,帮他们找舞台走位,同时这些幕后工作纪实也展示了舞台台前幕后从0到1的解构过程,展示了“内娱打工人”的真实面貌。
但赢也不重要,是因为除了像“职场”一样的生存考验,还有别样的、更重要的抉择。
年轻人们在追逐舞台的过程中,更加理解舞台、相信舞台,舞台也承接着他们的每次选择、找寻正确的答案。
而且这些抉择,往往发生在不同舞台歌手之间的关系中。
即使是不了解节目赛制、设定的年轻观众,也能在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故事”的片段和截图中,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节目产生兴趣。
比如一直佛系的李佩玲,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拿冠军。
但在蔡维泽选择和自己组队、帮助自己、却因为和自己PK输了被淘汰后,李佩玲燃起了想拿冠军的心,因为“想要带着蔡维泽的梦想一路走下去”。
这件事让她对舞台和唱歌有了不同理解,也可能是她拿到总决赛冠军的诱因之一。
(蔡维泽被淘汰后,李佩玲坦言自己很想拿冠军)
舞台推荐人都跟着起哄“磕到了”的CP——王OK和李天责,是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的双向救赎故事。
他们无条件地信赖、肯定对方,一直守护彼此。当王OK紧张时,李天责会一直听她碎碎念、然后安慰她;当李天责没和大家一起热闹热闹,王OK也会去关心他。
因此不少观众都表示,“一个音综,居然比恋综还好嗑,真的嗑疯了啊啊啊啊”。
黄誉博、张郁梓、徐子未和吴垚滔的“吴人垚淘汰”四人组,则让年轻观众看到了自己与闺蜜、与兄弟在一起的影子。
“我是个什么都靠自己的人,但和他们在一起,我变了”,再大的困难,只要和朋友在一起,都不是问题。
还有徐子未和包威尔隐约的竞争对比关系中,让人不免想到人生中那个亦敌亦友的对手——大家彼此欣赏又互不服气,在你追我赶中,互相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所以,能持续贡献精彩的舞台表演,让年轻人观照自我、职场、乃至人生,是《舞台2023》能在一众舞台/音综中拔得头筹的秘籍。
未来,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舞台节目?
正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舞台节目”,是业内外永恒的议题。
与电影剧集相比,随拍随播、制作周期更短的综艺,其实更具备时代性,更能迅速反馈当下的社会情绪,舞台节目也是如此。
回顾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舞台节目背后,其实都满足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们当下的需求。
1984年的《青歌赛》通常被视为舞台类节目的起点,彼时的观众处于文娱产品相对匮乏的阶段,有舞台看就已经心满意足。
到了2004年,《超级女声》播出火遍全国,“超女效应”的背后,是观众“参与感”的提升。
他们不想只是看看节目就算了,而希望参与其中,于是出现了手机投票的环节。
后面的《中国好声音》《歌手》等节目,都是在“舞台表演+观众参与”这一公式上做叠加的变体。
直到2018年《创造101》热播,舞台节目又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从这一时期开始,“人的故事”在节目中的重要性逐年上扬。
观众不仅要看“台前”精彩的舞台表演,也要看“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看到艺人不那么光鲜亮丽、但真实的一面。
如今的《舞台2023》,在此前基础上更进一步。
节目不只有舞台表演、歌手PK,还有更多悬念和不确定性的内容。
必须承认的是,年轻人特别是20岁以下的Z世代们,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都相对有限。
但年轻人都意识到,现在的世界更复杂了。
所以年轻人现在对音综/舞台的需求不仅是看激烈的比赛、看强强对决,也希望可以看到更真实的拟真场景,带给自己启发。
“人的故事”不能只是简单地平铺直叙说过往,而是要“由他人观自身”,给予观众除竞技外更多可看、可琢磨的空间。
跳出单一节目视角,我们也有新的发现。
能反映“人的故事”的舞台节目,比单纯的打歌综艺,不仅更吸引观众,也更适合推动音乐人走向大众。
舞台节目不仅是一种综艺产品,也是连通观众与音乐人的一道桥梁。
正如前面提到的,《舞台2023》提供了一种非常“新人友好”的思路——
通过舞台+人的故事+人生隐喻,让观众迅速认识新的音乐人,了解他们的性格,并产生共鸣,进而主动搜索他们其他音乐作品,和他们产生更深的链接。
比如节目开播前,吴垚滔平常只是在B站上传自己歌曲,从没有登上过舞台。
如果在传统舞台节目中,像他这样没有粉丝基础的歌手,即使现场表现炸裂,也会很快被观众遗忘。
有的观众可能还会跳过他的部分,直奔自己喜欢的歌手。
但在《舞台2023》,吴垚滔选择“平凡者”身份,能让观众快速对他建立认知——新人、佛系、甘于平凡。
吴垚滔后面的舞台表演及排位高分,又形成了强记忆点——平凡者不平凡,看起来腼腆的新人歌手,不仅有远超于年龄的创作能力,对“平凡”和生活也有自己的理解。
就这样,通过节目全新的赛制,一位素人歌手被观众认识并记住,每首原创作品歌曲,都登上了QQ音乐的榜单。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其他歌手身上。
总决赛之夜诞生的前五名歌手,在参加节目后,从讨论度、粉丝数和口碑,变化都很明显。
李佩玲的百度指数同比上涨了174%,灼海豚的微博粉丝数从20万涨到50万多。
王OK和李天责在微博的CP超话“责很OK”,一度成为综艺衍生超话榜第四名。
张郁梓在短视频平台也一鸣惊人,《精卫》单条视频播放量进入爆款俱乐部。
写在最后
后音综时代,有人说做音综越来越难了,以前做什么都是爆款,现在做什么都是垂类。
其实,是观众的需求变了,他们渴望从节目中看到自己,看到人生百态。
当年龄、性别、亲密关系等更多社会和文化议题在音综里被探讨,我们看到的音综,正从单纯的舞台表演走向一种可能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
舞台和音综,都在突破原有的功能架构,去探索更多以综艺为载体的对话和表达方式。
当然,年轻人也依然热爱纯粹的舞台竞技。
正如网友在小红书上的评价,“舞台都是一样的,无论大小,无论人流,我们永远热爱,永远在参与舞台的过程中悸动”。
“就像人类永远需要走进电影院一样,有些东西带来的情感震撼,任何技术都替代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