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3-12-8 12:00

岁月·见证丨倪水林:小卡片貌不惊人,却能把银行装进口袋里

文丨杭嘉


自动柜员机(ATM机)的出现到底应当归功于谁,现在很难知晓。有一种说法将 ATM 机的来历追溯到一个名叫卢瑟·西米扬的人身上。上世纪 60 年代初,他设计出了使客户能存入支票和现金的机器,并说服纽约市的第一国立城市银行(即现在的花旗银行)试用,可惜应者寥寥。另一种说法把功劳给了约翰·谢泼德·巴伦。1967年6月27日,伦敦附近恩菲尔德的巴克莱银行分行推出了由他发明的提款机,吸引来了大批观众。但这种机器有个缺点,每次交易后,它都会把卡收走,一段时间后,才由银行将卡归还客户。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谁都无法否认,以ATM机的出现为代表的金融信息化浪潮是这个世界金融业发展不可拒绝的方向。ATM系统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研发的ATM系统使中国第一次有了与计算机大机联网的自助取款的业务,同时通过浦江卡将另一端与活期账户联系了起来。这是一次金融业向电子化进军的有益探索。我们的主人公很容易确定,那就是全程参与了ATM和浦江卡设备引进开发及应用的“老法师”倪水林。
01
第一次吃螃蟹


倪水林陪同浦东新区领导周禹鹏一行视察工行外高桥电子计算中心
1980 年代,在北京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的倪水林被调到上海,负责银行电子货币的开发工作。由于中国银行业的改 组, 1985 年倪水林的身份正式从“人行人”转变为“工行人”,也正是在那几年,工商银行把电子振兴计划纳入经营轨道,并通过储蓄所的通存通兑为 ATM 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这给了倪水林一个创造新时代的契机。可以说,在 ATM 和浦江卡的设备引进、系统开发、与业务部门的衔接和投产使用这几个方面,倪水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组织作用。
1987 年 10 月,外滩中山东一路 23 号的工行计算机房建成运行,倪水林马上协同团队开始研发 ATM 应用系统和借记卡。
“那里的硬件设施十分糟糕,计算机要靠空调维持恒温,但储蓄所的供电都很紧张,很多还位于居民区。另外,要申请一部电话都很难,加上许多电话线都是建国前租借的,通信很不发达。这使得ATM系统和借记卡的研发异常艰难。ATM首先要和计算机大机联网,并要联系浦江卡的活期账户系统。浦江卡能完成的业务将不仅是活期取款,还将担当代发工资的功能,将与工资转存账户结合起来。”倪水林回忆起创业初期十分感慨,“要那些成天一只算盘一支笔的老法师突然学习上机输入拼音也同样困难。还有人觉得有了ATM就是抢了‘老年服务社’的生意,但是我认为ATM的出现绝对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工行的精神是不怕困难的。倪水林和他所在的工作小组排除万难,终于在1988年12月26日,在工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大厅推出了上海第一台自动柜员机,同时宣布上海第一张借记卡浦江卡问世。当时,对第一张借记卡的取名曾有各种争议,有想学习香港风俗叫财神卡的,也有想根据广州的红棉卡命名前例叫白玉兰卡的,都不令人满意。想到上海的母亲河是黄浦江,滔滔江水舟楫繁忙,如上海的经济一般奔流不息,第一张借记卡只有叫浦江卡才更有意义,这才把借记卡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一家香港的广告公司就根据浦江卡的名字确定了卡面的图案。


朱镕基视察工行储蓄网点
当时的市长朱镕基拿到了001号浦江卡。朱市长对银行电子化十分关心,在浦江卡面市不久,就让秘书用200元钱在工行上海市分行代开了户。有些原来反对浦江卡的老法师也对浦江卡慢慢改变了态度。在出现ATM和浦江卡之前,一个银行柜员一天才做100笔业务。而使用ATM后,8个小时就可以做300笔,业务速度的加快带动了储蓄存款业务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是浦江卡改变了上海人领工资的传统习惯,增加了资金流通速度,它开创了一个属于电子货币的新时代。
02
从工资袋到银行卡


除了地处外滩的工行上海分行 业部,沪上还有一处地方也是最先用上 ATM 的,那就是金山石化。
“ 1988 年我们到菲利普公司一共买了 15 台 ATM 回来,作为 ATM 系统的终端。 6 台装在金山, 7 台装在分行营业部。 另外两台,一台作为开发用,还有一台则是万一有哪台机器 坏了可以作为备用。 金山那 6 台机器的钱是金山石化总厂出的。 ”倪水林告诉我们。 那时的 ATM 每台要 2 万多美金,价格十分昂贵。 而要动用这么多美金也实在不易,使用外汇有一定的限额,所以在购买时倪水林就用了点谈判技巧,说想购买 50 台机器,让菲利浦公司 降低了价格。 与金山商谈合作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我们对金山石化的老总们说,石化的员工发工资,都可以通过 ATM 在市区拿,他们的卡交给住在市区的家属,家属也可以从 ATM 上取款。 金山石化的领导们一听,觉得很方便,很快同意使用 ATM 和浦江卡。 ”


自从有了 ATM 机,市民便不再去财务处领取用工资袋包起来的工资,而是转到自动柜员机前排队去了。 “一家浦东的工厂刚开始改用浦江卡发工资,很多工人都不会用,公司财务也解释不清楚,下班后厂长就派了一辆卡车把工人送到工行门口,银行员工们手把手教工人如何用机器取款。 还有些老人发了工资,一定要把工资从卡里拿出来,再返回柜台上存进去心里才安稳,不然就不算拿到工资。 ”
为了保障 ATM 机的顺利运行,机器投放前,工行储蓄处还特别建立了一支管理保障队伍。 因为这些机器本来针对外币,人民币能不能用,哪类纸币不能用,都需要经过测试和调整。 倪水林要求储蓄处的工作人员每天把不同新旧程度的钱装到 ATM 的钱箱,用浦江卡取出来,再放回去,反复试验。 “而且当时的 ATM 和现在不一样,由于软件系统的限制,不是 24 小时运行的,半夜需要短暂地关闭机器进行业务处理。 ”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金融电子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大家自如地使用ATM存款取款,刷信用卡消费,用手机钱包转账,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独特细节早已成为了时代的遗迹,然而却也是值得纪念、不应忘记的奋斗的往昔。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岁月·见证丨倪水林:小卡片貌不惊人,却能把银行装进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