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4-2-27 13:24

社评:伯恩斯应讲出更多中美关系的真话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节目《60分钟》最新一期采访时,说了一句大实话。在谈到“有些人”称应该结束(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时,伯恩斯表示,“这样做的后果会是75万个美国家庭将无法解决晚餐问题”。结合上下文看,伯恩斯说的“有些人”就是美国的有些人。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经济最为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一旦“脱钩”,恐怕伯恩斯的“75万”这个数字还说保守了。这样尚有保留的实话,近几年我们在美国政界却很少听到,出现一次甚至都要上热门新闻,成为美国对华舆论扭曲生态的一个缩影。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讲话 资料图
相对于此前对华种种抹黑言论,伯恩斯这句话说得还算客观。当然,作为现任美国驻华大使,不排除伯恩斯将这次采访当作拜登政府政策政绩的舆论宣传话筒,让选民认同拜登政府一系列对华策略符合美国的利益,回击那些对华鹰派更为激进的声音。因为伯恩斯虽表面上展现了对中美关系复杂性和风险的认知,但他的话语体系始终围绕着如何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下“管理”对华关系,而不是从全球视角出发,寻求构建更为公正合理、互惠共赢的国际秩序。因此,对他的这些话需要辩证地看待。
事实上,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没有变,对华“投资、联盟、竞争”的行动也没有变。从伯恩斯在采访中提到的所谓中国“希望成为并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主导国家”、中美“正在争夺军事霸权”等,即可窥知一二。需要说,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狭隘地认定为对全球霸权地位的追求,不仅扭曲真相,也暴露出华盛顿自身霸权思维的本质。受这种思维的主导,美国舆论界一会儿吹“中国巅峰论”的风,一会儿又吹“中国威胁论”的风,倒也不奇怪了。
除了伯恩斯的言论本身,CBS通过这次北京之行还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根据报道,节目团队想要采访许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但大多数公司都不愿接受采访,即使是私下采访也不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美国国内的反应,包括寻求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的国会议员的反应。是怎样恶劣的对华氛围,才会导致在华美企不得不如此谨慎,答案显然不言自明。伯恩斯如果要真正让中美“共同生活”,实现两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当务之急是端正华盛顿自身的对华心态。
一转眼,伯恩斯在美国驻华大使任上将满两年。他是在美国驻华大使空缺一年零五个月、中美关系处于他自己所说的“1972年以来最低谷”时出任这一职位的,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伯恩斯这两年的整体表现,用中国的一句俗话说是栽的花不多,栽的刺不少,与华盛顿对华态度和行动呈现高度一致,没有体现出“驻华大使”这个关键岗位的能动空间。对在美国国内有“专业、理性”美誉的伯恩斯来说,多少是一个职业遗憾。伯恩斯会在接下来的任期中弥补这个遗憾吗?外界还是有期待。
在这两年里,伯恩斯去了中国不少个地方,与中国社会各界进行了接触,对中国最真实情况的了解程度肯定比华盛顿的大多数政客要高很多。伯恩斯有责任将这些了解转化成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轨道的正能量,讲出更多中美关系的真话、实话。美国涉华舆论的乌烟瘴气,需要激浊扬清。伯恩斯不止一次说,中美必须要做到和平共处,这同样是中国的立场,希望伯恩斯以及更多有影响力的美国政治精英为这个共同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延伸阅读:
媒体:美国瞄准中国,砍了德国一刀


美国以存在新疆生产零部件为由,扣押了数千辆大众旗下品牌的汽车 资料图
直新闻:近日,美国以存在新疆生产零部件为由,扣押了数千辆大众旗下品牌的汽车,对此你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张思南:美国看似对德国大众动手,但实际瞄准的就是中国。美方此次针对的是来自“中国西部”,也就是新疆地区的零部件。而根据美国2021年出台的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所有在地理范围内中国新疆地区制造的产品都被认定是通过所谓“强迫劳动”生产的,除非有关方面能提出相反证据,这就是所谓的“可驳回有罪推定(Rebuttable Presumption of Guilt)”。
简而言之,所有来自新疆的产品或是含有新疆原材料的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都被美国政府予以有罪推定,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且美国海关无需举证就可以扣押甚至是罚没产品。
一方面,以所谓“反强迫劳动”为贸易保护主义正名可以说是美国的老传统。早在1930年,美国就推出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又称《1930年关税法》,其中要求禁止进口含有“强迫劳动”的产品。这条法律的时代背景是当时的经济大萧条,目的是阻止其他国家的产品以更低的劳动成本进入美国市场,但至少当时所谓“强迫劳动”的判断标准是“无罪推定”,美国海关必须主动有效举证才可以对货物进行扣押。
另一方面,如今针对中国的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则完全是没有了底线:第一,无罪推定变成了所谓“可驳回的有罪推定”;第二,举证责任从美国海关转移到了中国或者第三国的企业;第三,虽说是“可驳回的有罪推定”,但法案规定,美国海关在裁定来自新疆的产品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的问题上,需接受美国国会的监督,需向美国国会报告,而只要想一下美国国会当前的整体氛围,一个新加坡人都会被反复质疑是否是中共党员,我完全没有信心美国海关会公正执法。
事实上,最终就算举证成功,根据美国海关的时间表,从怀疑、扣押、立案到最终的裁决公布,时长可达180天到365天,而复杂情况下时间还可以更长。
所以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美国给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流通中强加了不必要的法律合规成本,这种沉重的法律合规成本和资金周转成本,换言之是某种无法预测的风险,目的就是要孤立中国产业链,迫使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企业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转向其他国家进行采购。此次德国大众数千辆汽车被美国海关扣押,事件的本质是某种零部件吗?不,根源是大众在新疆有合资工厂,是大众在中国设立最新的测试跑道,是美国怀疑大众使用中国生产的铝材。真正的目的是迫使大众退出新疆、退出中国,继而与美国经济进行更深入的捆绑。


图为大众汽车办公楼
直新闻:那你认为美国此次针对大众,对德国而言放出了怎样的信号?
特约评论员张思南:这是个好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数据。
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大众全球销量924万辆,其中中国市场324万辆,占比35%,仅次于全球最大的西欧市场;而北美市场99万辆,占比10.7%。一方面,对于大众而言,中国市场份额更大,但另一方面,2023年北美市场增长18%,中国市场增长则为2%。这组数据对比折射出了大众当前的困境,中国市场非常重要,但北美市场也不可放弃。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在有关美国因中国新疆零部件而扣押大众汽车的报道中指出:“大众在中国巨大市场份额的现实和增长美国市场份额的愿望之间进行着艰难的平衡。”
就像我刚才所言,美国针对大众,升高大众与中国合作的法律合规成本,目的与其说是扼杀德国车企,不说是通过一个带有胁迫的选择,也就是所谓coercive choice,来迫使德国在中美之间作出更偏向于美国的选择。
而这种带有胁迫的选择不仅体现在汽车工业领域,也出现在更广泛的经贸范畴。自2023年3月“去风险化”的概念提出以来,欧洲企业就被认为要与中国保持所谓“足够的距离”。
根据德国联邦数据局的初步统计,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2531亿欧元,中国自2016年以来连续第八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是好消息。坏消息是,这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并不超然,2023年德美双边贸易总额2523亿欧元,仅比中德低8亿欧元;与此同时,纵向来看,与2022年相比,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下降了15.5%,德美则小幅上升了1.1%。
数据看起来似乎不是很乐观,有的观点就认为这意味着德国经济“正在与中国渐行渐远”,2024年美国会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真是这样吗?德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马特斯此前就指出,德国立足国内市场的中小企业也许在尝试与中国市场保持距离,但德国走向全球的工业、化学、车辆等制造业巨头则完全不同。
还记得2022年在湛江投入运营的巴斯夫超级工厂吗?据德国媒体报道,这家德国的百年化工巨头计划在2030年前向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部可再生能源化。德国汽车巨头梅赛德斯-奔驰高管也曾表示:要让德国经济在没有中国的情况下运转,那绝对是幻想。某种意义上,这也许不仅仅是德国大企业的共识,也是德国政府的共识。据欧洲媒体透露,德国总理朔尔茨或许将在2024年4月率领一个商业代表团访问中国。如果最终成行,这将是朔尔茨作为德国总理以来的第二次访华,这也是后疫情时代和中共二十大之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2024年的中德关系何去何从,德国会在中美之间作出怎样的选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荀建国_NN7379

驿动的心0987 发表于 2024-2-28 00:15

https://assapp.flw.com.ph/public/emotion/face_chigua.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评:伯恩斯应讲出更多中美关系的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