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申音丨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长护险制度评估和服务体系待健全
中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21.1%,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需求十分迫切。而被称为“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有效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减轻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受到普遍欢迎。中国应如何进一步促进长护险制度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老人及其家庭受益?2024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拟提交一份《促进长护险制度高质量发展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提案。
长护险制度现行评估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提案指出,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已有49个城市加入试点,截至2022年末,已有1.7亿人参保长期护理保险,超过120万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失能评估机制存在多样性,各地自行出台的评估标准有时无法全面准确反映老人的实际情况,部分评估机构的操作规范性不足,缺乏评估人员的专业技术标准,评估质量有待提升。此外,评估流程也需更加完善,例如,评估标准调整未充分告知,评估有效期一般为2年,到期后需重新评估,而此时评估标准较之前有变化,导致老人对评估结果存在异议;又如,评估结果反馈以线下告知的传统查询方式为主,很多老人由于心情急迫,往往会在结果出来前反复前往了解,费时费力。
二是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服务方式分散,特别是在居家上门照护方面,存在服务过程难以记录、服务内容难以量化、服务时长难以统一等问题,加上服务人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时长等与应有的要求不符,甚至出现部分护理员采用“虚假打卡”等方式,虚报长护险服务,骗取医保基金的情况。
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估、服务、监管体系
“数据显示,65岁后,老人失能问题会快速显现。截至2023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为处于失能状态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护问题,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从这一点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提案称,在广泛试点基础上,应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规范,完善政策保障,促进这一惠民制度更高质量发展。
为此,这份提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完善评估体系。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探索在全国层面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专业独立的评定机制。对于评估标准、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分别出台明确细化的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把好“准入关”。对于反映较集中的是否严格执行评估标准,评估程序是否严谨规范、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争议,应及时研究,强化检查,给予反馈。考虑到长期护理保险的申请人都是老人,要更注重便捷应用,向“服务便民”“互联共享”方向发展。例如,在评估结果查询方面,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受理流程和结果由“被动交付报告”转为“主动问询推送”,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进一步打造长期护理保险“一件事”系统,实现待遇申请、等级评估、费用审核及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并且,简化办事流程和材料,推动共享数据自行复用,实现表单自主填报,减少老人填报材料时间,并提高信息填报准确度。
第二,完善服务体系。建议全方面统一关于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项目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项目内容,形成服务清单,并对应每个项目,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的匹配度。以服务标准和规范为依托,在精细化上发力,加强对社区居家和养老服务机构以及护理员的全面性、系统性培训,尤其是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建立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库,引导长期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三,完善监管体系。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日常监管,通过专项检查、随机抽查、上门随访、搭建智能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对人员备案及在岗情况、服务内容完成、服务时间监测、服务质量和结果评价等实时掌握,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开展风险预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此外,通过树立优秀典型、设立人才激励计划等等,提高护理员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监督,如加强对接受服务的老人的宣传,了解自身的权益,对不符合规范的服务做到及时反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