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4-4-15 11:10

深圳口述史 | 郑建岗:从先行者到交融纽带,南商奔跑不息创新不止





郑建岗
1962年出生于香港,现任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曾获评“2023沪上金融行业创新人物”。
口述时间:2024年2月8日
口述地点:南洋商业银行罗湖嘉宾支行


回望过去,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在创始人庄世平手中呱呱落地,在六位“开荒牛”的辛勤耕耘中逐渐成形。一代又一代南商人将心血注入这片土地,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挑战中茁壮成长。42载春秋,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始终将自身的发展置于民族命运、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中去考量,不仅积极为深圳引进资金和投资者,更为深圳金融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开业当天,南洋商业银行大楼外挂起港岛第一面五星红旗,旗帜在风中尽情飘扬,那一抹红显得格外动人。
回到香港 进入南洋商业银行
我生于香港,幼时来到广州,在那里度过了求学时光。广州多是讲粤语,饮食文化与香港也一脉相承,茶餐厅、酒楼等应有尽有,我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研究生毕业后,1989年9月1日,我回到香港加入南洋商业银行,成为一名普通银行职员。干了没几年,1992年,南洋商业银行在广州开分行,可能因为我在广州成长的经历,总部把我派去广州分行。去分行之前,我在深圳分行培训了半年,那是我第二次来深圳。
第一次来深圳是初中,那时还是宝安县,家中阿姨带着我和哥哥去玩,车子驶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道路时而泥泞,时而狭窄,小狗在人们身边窜来窜去,恰逢春节,鞭炮声伴随着人声,迫不及待钻进耳朵,好不热闹。“乡村”,这是我对深圳的第一印象。
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发现,深圳早已从当年的“乡村”模样,变成了一座工业之城。“三来一补”的工厂分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厂内,工人们踩着机器,为各行各业输送产品;厂外,政府忙着修路造楼,为城市发展打下基础,一切都蓬勃向上。
受此感染,在深圳分行的半年里,我积极参加培训,熟悉内地业务的同时,也对南洋商业银行和深圳分行有了更深的了解。
聆听庄老的创业故事
南洋商业银行的故事,得从创始人庄世平开始说起,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庄老”。
庄老1911年1月出生于广东普宁,年轻时,他以教师、记者的身份奔走于东南亚各地,团结组织海外多方力量抗日救国,为抗日队伍捐送大量物资、输送大批华侨学生。
他爱国坚定,爱港真诚。
1949年,新中国成立,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搞经济封锁。为此,庄老用1万美元,在香港创办南洋商业银行,成为港澳地区第一家同祖国建立金融业务往来的银行,意为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开业当天,南商大楼外挂起港岛第一面五星红旗,旗帜在风中尽情飘扬,那一抹红显得格外动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掀起经济建设高潮。庄老与南洋商业银行同仁为此欢欣鼓舞,迅速成立中国投资咨询部,为港商到珠三角投资提供便利,申请到深圳设立分行,同时开展惠州、东莞、佛山、江门等珠江三角洲的业务经营,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目标,为内地引进港澳和海外投资者。

“国家现在需要发展经济,作为一家外资银行,我们应该支持国家。”
为赶到深圳上班与猪牛羊“共处一室”


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的“创业”故事,是分行的早期建设者之一温国光讲给我们听的。
1981年,尚在南洋商业银行香港总行营业部当办事员的温国光突然接到通知:南洋商业银行要组建一个6人小组,负责筹备深圳分行开业,他便是6人小组的其中一位。
温国光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当时对深圳了解甚少,庄老语重心长地跟他解释:“国家现在需要发展经济,作为一家外资银行,我们应该支持国家。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之地,离香港很近,我们去那开分行,一方面让南洋商业银行通过深圳走进内地,一方面也为当地引入资金。”
庄老的这番话,温国光听进去了,既然干,就要干好。
首次去深圳,温国光是为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考察行址。当时的和平路一眼就能望到头,坑坑洼洼的道路旁,华侨大厦(下称“侨社”,现为富临大酒店)伫立于此,那是当时深圳离罗湖口岸最近的落脚点。从罗湖口岸过关,已近中午,温国光马不停蹄赶往侨社,拿着饭票吃过饭,他就蹲守在侨社里的小卖部旁,“一个、两个、三个……”温国光一边数着数,一边观察来往人群:不少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国人士在这里换人民币,他们有些留宿,有些则在这转乘大巴去中山、惠州、东莞等周边城市。放眼附近,就属这里最热闹。
一番调查后,温国光和同事们将信息带回,很快,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就租用侨社附设的这间小卖部作临时行址。1982年,在庄老的奔波和不懈努力下,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内地市场的首家外资银行。


1982年1月9日,我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
开业当日,深圳市政府相关领导、香港方面领导、南洋商业银行的员工、客户等纷纷出席,温国光和同事们忙前忙后,接待了近300人。仪式后,庄老还在侨社包了30多桌酒席,款待大家。饭桌上,大家好奇又兴奋地讨论着这家“首吃螃蟹”的银行,希望能从中一窥深港未来之路。
活动结束,热闹散去。留给温国光和同事们的,是前方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刚开业时,深圳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些政府部门也还在组建中。当时食品按户口供应,筹办深圳分行的员工多是香港人,没有深圳户口。温国光和同事们只能背着米和油,跨过罗湖桥,自己在银行里煮饭吃。侨社领导得知后,便因地制宜安排两位职工在银行后面院子开辟一片菜园,解决了吃菜的问题。
因为住在香港,温国光和同事们每天都要从罗湖口岸来深圳。但香港九龙往罗湖口岸的交通工具只有绿皮柴油火车,一小时一班。碰上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前后,客流量激增,火车票也抢不到。
没有车票,温国光和同事们不能从月台直接上车,只能另辟蹊径。他们“悄悄”走到铁轨一侧,等火车缓慢驶进车站时,便开始奔跑。年近70的深圳分行行长吴国华跑在前头,温国光和同事们紧跟其后,6个人,一个接一个,找准时机,迅速攀爬上绿皮火车。上了车,温国光不禁松一口气,缓过神才发现,自己后背已湿了一大片,吴国华则瘫坐在旁边,大口喘着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温国光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的场景。随着管控变严格,温国光不能再扒火车过罗湖口岸了。当时香港中旅承担着“三趟快车”香港段的接运交货任务,这三趟快车每天运输猪牛羊等鲜活商品到香港,再开回来。辗转之下,温国光找到中旅社在罗湖口岸的接待人员,希望对方能让他们搭乘这趟货车。
得到许可后,温国光和同事们就蜷缩在那曾运载过活牲畜猪、牛、鸡的车厢里,跟着货车前往深圳。当时,九广铁路局为了保证猪牛的成活率,铁路部门专门在四周设计了缝隙,牲畜在里面可以透气。火车启动后,风钻进缝隙,卷起猪牛羊遗留的臭味,落在温国光的头上、肩上、衣服上,他和同事们没办法,只能掩鼻,强忍着臭气熏天的不适感,从上水到罗湖,不过半小时,却仿佛过了半个世纪。
到了后来,连运载活牲畜的货车也不让坐了。温国光只得跑去求开火车的司机,请对方帮帮忙,让他们站在驾驶室里。那是最艰苦的日子,温国光和同事们每天都提心吊胆蹭火车,生怕出什么问题。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三年,直到交通工具逐渐变多,才解决了“上班难”的问题。

当时许多香港人来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做按揭贷款,一趟趟满载香港人的巴士停在银行门口,贷款办妥后,巴士又一趟趟载着他们去现场办理收楼手续,这成为当时一种独特的现象。
发行第一张通行内地的信用卡


南洋商业银行曾在深圳这片热土创下过多个“第一”,比如在深圳独家发行“第一张”通行内地的信用卡——“发达卡”;在深圳发放内地“第一笔”商品房按揭贷款;安装“第一台”外币ATM自动取款机……
发达卡的起源,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内地信用卡业务尚未起步,深圳所有的消费必须使用人民币现金或旅行支票,对于来内地营商的外商而言,金融便利性显著不足。面对这一情况,庄老决定在香港率先发行第一张可在内地签账的信用卡,适时配合投资经商、旅游人士的金融便利。
南洋商业银行当时是中银香港集团成员,庄老首先向中银集团提出发行信用卡的倡议,但遭到集团内部的反对。庄老并未就此放弃,他直接找到中国银行总行的领导,一番沟通下来,1981年1月,中国银行总行和南洋商业银行达成协议:中国银行总行接受南洋商业银行委托,在国内指定地区的分支行或单位办理信用卡兑现手续。
这张信用卡在名称、设计等方面经过了多次讨论。最终,庄老决定采用“发达卡”这一名称,英文译名为“FEDERALCARD”(即“联合”),意为希望兄弟行能一起加入发行发达卡的行列,联合扩大内地信用卡的发展规模。
1982年3月,发达卡正式发行。在“三来一补”和中外科技合作等经济模式下,大量外商涌入内地,对发达卡需求旺盛。许多客户反馈积极,认为“发达卡”极大地便利了其在内地的活动。
发放内地“第一笔”商品房按揭贷款


除了在商贸上提供便捷,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房地产发展上也出过不少力。
1979年,改革开放后,深圳百废待兴,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庄老表示,希望从南洋商业银行借钱建设深圳。庄老说,其实深圳有“大把钱”,比银行还要“富”。深圳的土地,贵比黄金,是否可以让土地流通?
这个提议得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在庄老的牵线下,1980年的元旦,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迫不及待从罗湖桥过关,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市政府临时办事处。深圳市委市政府、房管局相关领导接待了他。
刘天就表达了来意:“深圳划出一块合适的地皮,我出钱盖房,在香港出售,赚得的钱深圳得大头,我得小头。”市领导提出,在东湖公园附近可以划出一块地,盖一个小区。
刘天就早就看过那块地,觉得不错,便开始商讨分钱比例:“所得利润,你们拿七,我拿三。”市领导摇摇头:“你应该知道市里经济困难,应该帮一帮。”
刘天笑道:“那就八二开,如何?”对方沉思半晌:“我拿8.5,余下的是你的。”刘天爽快地答应了。
就在当天下午,双方签订了第一份中港合作经营房产的合同书。当时还不敢说是房地产,就说是“补偿贸易”。
刘天就拿到合同后,马上来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用香港的物业做抵押申请贷款。贷款申请批下来后,他忙不迭返回香港,请人将东湖丽苑的108套新房图纸设计出来。
东湖丽苑项目还没动工,那年春节期间,刘天就在香港打广告卖房,一次性付款优惠9.5折,买房每户可以送三个户口。
广告一打出,立刻引起香港人的兴趣。当时香港的两室一厅已涨到20万港元,而一河之隔的东湖丽苑还不到10万港元,价格便宜一半。不过刘天就也考虑到另一种可能,如果不能一次性付款,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可提供按揭贷款,市民只需拿房价的两成金额,就能先行买下这房子。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为深圳东湖丽苑购房者发放商品房按揭贷款,开创了我国银行业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的新纪元。
当时许多香港人来深圳分行做按揭贷款。听温国光说,买家在港方发展商(香港妙丽集团)开设的“深圳东湖丽苑售楼处”签订房产买卖合同后,该项目的中方(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及港方发展商分别为买家向银行提供担保,相关手续完备后,港方发展商就组织安排这些买家从香港坐大巴来,通常到深圳已是午饭过后,为了当日赶回去,他们在银行办理完贷款手续,又赶紧坐着大巴去东湖丽苑收楼。
为了鼓励更多人购房,深圳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凡是购买本市商品楼的华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可迁入内地直系亲属2—4人户口,免税购买一套进口家用电器。此外,海关还给购房业主发放了特区通道卡,可从“特区通道”方便入境。
有了资金和政策的双加持,东湖丽苑108套房出来后,很快就被港人买完,后来出了第二期108套,没多久,又一售而空。
深圳首次尝试“土地有偿使用”


补偿贸易的模式开启后,深圳房地产行业逐渐苏醒,翠竹园、湖滨楼等小区相继建起。
但很快,深圳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补偿贸易的房地产利润要等盖成了楼才能拿到,还得过三年。眼下,开发经济特区,急需用钱。
庄老见状提出“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观点,即将土地使用权卖出去,根据20年、50年、80年等不同使用年限定价不同,期限越长,资金越多。使用权经合法审批拍卖程序后,资金马上就能到位。
起初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不同意,庄老解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一样,要将这两个权利分割开来。经过一番商讨后,领导们同意了。
基于此,深圳很快出了一个方案:低层建筑每平方米土地使用费收4500港元,高层建筑每平方米土地使用费收5000港元。当时香港地租每平方英尺已达15000港元(一平方英尺相当于0.09平方米),深圳的低价吸引了许多港人来深圳做房地产生意。正是那几年里,深圳房地产迅速发展,深圳政府的“钱袋子”也逐渐充盈了起来。

我们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办公室,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经营实施方案”,将深圳和广州分行纳入与香港一体化的战略中。
从创新先行者到深港交融的纽带


2006年,在南洋商业银行广州分行工作14年后,我调回深圳分行当行长。
我调过来那一年,内地金融业全面开放。我们抓准时机,在2007年转制为法人银行,获准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同时,我们进一步巩固南商作为香港与深圳经济特区桥梁的作用。南洋商业银行自进入内地始,“跨境金融”就一直是它的特色。基于此,我们推出一系列综合跨境金融服务产品,包括跨境投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的综合跨境金融服务产品。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强调了跨境金融加速互联互通的重要性。我们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办公室,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经营实施方案”,将深圳和广州分行纳入与香港一体化的战略中。
那几年,我们开拓了许多新的业务:2020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通过“深港通注册易”渠道成功为港商投资者获准工商及税务登记,取得了前海自贸区营业执照;202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成为跨境理财通业务首批试点银行之一等等。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先行者,到如今成为深港交融纽带,南洋商业银行将持续奔跑,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姿态,用这份热忱和专业,为深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写下生动的注脚。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唐文隽
编辑 | 张裕麟


小晚送福利啦!
即日起,将随机抽取15位
喜欢宫崎骏电影的幸运粉丝
每人送出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电影票1张


1、进入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
2、点击“发消息”进入对话框
3、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宫崎骏”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开奖时间:4月19日12:00
兑票方式:兑换码将自动发给中奖者,于淘票票中自行兑换
*注:
1.使用优惠券支持的影院以用户使用时淘票票平台展示为准;
2.该券为《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60元电影通兑券,可兑换2D/3D版本售价不高于60元的场次,每个用户限4张,兑换券有效期至2024年5月2日,过期不退不换。
— 深小晚特选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口述史 | 郑建岗:从先行者到交融纽带,南商奔跑不息创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