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4-5-21 11:16

进店 · 驻厂丨昔时银行“抢摊夺地”卷到飞起来

文│袁念琪


工商银行东方商厦网点
不管你我去的是银行的储蓄所、代办点还是分理处和支行,只要能存钱取钱,我们统统叫它“银行”。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前,银行无论大小,多是开在大街马路之上。我生长在茂名南路,附近的中百二店是淮海中路上的第一大店;那时上班的电视台经济部在永安大楼,隔壁的中百十店是南京路“四大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在这些大商店里,都没有银行。就连国内百货零售业的老大、有着1.78万平方米超大营业面积的中百一店,同样是概莫能外。
斗转星移,变化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
在我的采访本里,记着上海东方商厦开张的日子:1993年1月10日。这家位于徐家汇虹桥路漕溪北路转角上的商厦,拥有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为上海第一家沪港合资商业零售企业,也是新中国第一家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大型百货商厦。
那天,胸前挂着0092工牌的商厦行政办公室顾一兵先生告诉我:西欧的一个电视摄制组一到店里就大拍特拍。老外说,眼前所见,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怀有同感的是在同年7月到此的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他说:“我几年没到上海来了。对浦东的发展有思想准备,但对浦西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没想到。”


上世纪90年代东方商厦外景
其实,现实里还有一个没想到的——在商厦一楼北面,出现了工商银行的一个储蓄所。银行开进了大型商店,这在过去是不曾有过的。
与其他的储蓄所相比,这里没有等候的坐椅,直接排队办事。刚开始时,这里与其他的储蓄所一样,每个窗口都排着一支队伍。但过了不久,排队的方式出现了改变;做出这一改变,它比周围的银行要早;它把一支支营业窗口前的队伍合成了一支队伍。想来这里是商厦的缘故,可供人们排队的空间本来就不大,促其思变。
有了这样的改变,不但不会因有时队伍过长而影响商厦的营业,而且,也使排队顾客获得服务的方式更显公平。众所周知,因每个窗口营业员的业务水平、熟练程度不一样,加之所接受的每笔业务的量又不同;因而造成每位顾客排队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如你运气好,选边站队路线正确,就会来得晚却能早办好。
有一阵子,若要去银行,我常去东方商厦的工行储蓄所。虽比去天钥桥路肇嘉浜路口的那家工行要多走点路,带费点时;但在东方商厦储蓄所办理业务的顾客少、排队短,实际上是省时省事,划算的。记得那家储蓄所在前些年还装修过,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工行桓台县支行百货大楼储蓄所旧影
当年拍摄的那些老照片告诉我们,工商银行开进百货商店,山东的桓台也开展得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进了店。
桓台县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它属山东省淄博市,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境内史家遗址还出土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甲骨文。尤其是桓台置县要远远早于上海——上海置县在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而人家设县一级衙门可是在公元前206年,当时名为西安。后因此地属齐国,又有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戏马台,遂改名为桓台。
显然桓台的经济体量不能与上海同日而语,可也有北方“鱼米之乡”之美誉,为我国江北地区的第一个“吨粮县”,并为著名的“建筑之乡”。叫人刮目相看的,就是它连续七届跻身“中国百强县”,2013年名列第95名。
开业于1986年5月的桓台百货大楼,为县内首家商业零售企业。看样子,工行的这家储蓄所在当时开得比较急,连墙上原来商家的宣传语都来不及挪掉。那是上下两句的宣传语,留着的上句是“经销信为本”,而“中国工商银行桓台支行百货大楼储蓄所”的招牌只遮住了下句的大部,但还可见第一个“诚”字。透过中国工商银行桓台支行百货大楼储蓄所的窗户,可见所内有一台电风扇、两个男营业员。看似简陋,却是过河的卒子,打了先锋,占了阵地。
资料表明:营业面积达120平方的桓台县工商银行第一储蓄所,开业于1972年9月1日,到十年之后的1982年10月15日,县工行的第二储蓄所才姗姗而出。有需要才会有发展,一个事物的运动,当是有着其主观和客观原因的。过了冷清的十年,迎来了火红的日子。


工行桓台县支行轻机厂储蓄所旧影
工商银行在桓台的大发展,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观其路径,可以说是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传统的一条腿,就是继续沿街顺道铺网点,开设了大街(1986年12月15日)、镇北二路(1988年6月1 0日)、五里桥(1988年7月1日)、汽车站(1989年9月23日)、唐索路(1993年12月30日)和锦秋(1995年8月28日)等储蓄所。另一条腿就是另辟蹊径——进店驻厂,留下当初开业照的有:百货大楼、轻机厂、造纸厂和缸瓦厂等。其中,桓台县轻机厂选址在大街马路的转角,这可谓是网点设置的风水宝地。那门面,比我当年去过的江南造船厂内的工行储蓄所还要大。那时,江南厂还在高雄路2号,没迁往长兴岛。那建筑还是抗战期间,由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所建。记得那屋子的窗是往上推的,两扇窗是一扇上一扇下。像我读大学时,学校大阶梯教室的上下两块大黑板,下面一块写满了,老师就拉上去,上面一块就同时落了下来。
在那一时期,桓台还有些进店驻厂的储蓄所,遗憾的是没见到开业照,它们是:物质商场(1993年12月18日)、水泥厂(1993年10月22日)、酒厂(1993年12月2日)和毛巾厂(1994年2月2日)等。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起的十二年里,桓台县新开的储蓄所、代办点共有31个,远远超过1982年前的十年。工商银行桓台支行网点的变迁,是那个年代中国银行业发展前进的一个缩影、一个侧面。
银行进店驻厂,还真有点上山下乡、深入基层的味道。说到底,实际上是抢滩夺地。网点的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来不得半点的客气,更不能温良恭俭让。它关系到你今天的生存,明天的前进。
那时,正处于中国银行业风起云涌的改革期。新的金融体系打造建立,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从1979年起,先后恢复和建立了若干专业银行——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同年,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的外汇专业银行,1983年开始独立行使职权。还是在1983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专业银行(1996年3月后称中国建设银行)。1984年,主管城市金融的中国工商银行开业。至此,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形成。
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还成立了中国投资银行(1981年)、交通银行(1986年)等;在90年代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新型的商业银行。自1986年以来,先后恢复组建了交通、中信、光大、华夏和民生等全国性商业银行,招商、广发、深发、浦发和兴业等区域性商业银行,还有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及住房储蓄银行。到1997年,另有49500多家全国农村信用社和2400多个县联社诞生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百米之内“挤进”多家银行网点已成常态
空前的发展带来了同样空前的激烈竞争。首先表现在营业网点的抢滩布阵大战,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一个支行在一天里有二三家储蓄所同时剪彩开业。一时间,代办点、联办所、储蓄所如雨后春笋。有人吐槽道:“一眼可以看到两个储蓄所,而两眼却看不到一个厕所”。对于银行之间的竞争描述,还有耳熟能详的一句是:“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原有的专业银行业务分工被打破,市场决定一切。
就银行进店驻厂而言,利在何方?多了个营业点,自然是方便了个人存取款和其他业务的办理。可在过往那些年,情况又在发生变化。原先在一些大型商厦里的银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ATM取款机。因为“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商厦不断升高的租金叫人吃不消,还要考虑到本身的人力成本等因素……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常以米店作为某一业态多少的参照物,有“银行多过米店”一说。就说我家出门这二百来米的路,就有中行、中信、邮政储蓄、工行和上海银行5家。时至今日,米店不知何处去,银行依旧笑春风。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进店 · 驻厂丨昔时银行“抢摊夺地”卷到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