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更精准的气象数据成保险业“刚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在2008年上映的经典灾难电影《2012》中,导演对于“世界末日”的想象是一场空前的自然灾害。
16年后的今天,常年与风险“打交道”的保险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直接拉升保险业的赔付压力,考验着保险业的风控能力。
就在前不久举行的金融盛会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点题保险。他强调,保险业要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并提及“将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
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为实现风险减量,保险业对更新频率更快、预测更精准的气象数据的需求更为旺盛。
“不赔or全赔”巨灾指数保险基差风险何解?
保险业对于气象数据的需求首先体现在巨灾指数保险的应用上。
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巨灾指数保险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传统产品的保险责任存在对天气风险的覆盖率不足的问题。
据悉,天气风险目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能造成财产和农作物损失的天气风险,如台风、山火、强降雨、冻害、干旱等,这类风险具有强度大、频率小、破坏力大等特征。
另一类是能导致供需关系变化和经营波动的天气风险,如温度波动、太阳辐射波动、风能波动、丰水年(枯水年)等。例如,水力发电行业可能会面临缺乏降水而造成的营收风险;天然气供应商面临“暖冬”带来的营收风险等。
“很多天气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险公司之前是不赔的,巨灾指数保险出现后能弥补这部分损失。”前海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巨灾风险总监梅一介绍。
但巨灾指数保险也并非完美。梅一表示,传统的损失补偿类保险的优点在于损失多少赔多少,但缺点是需要事后查勘定损;而指数保险的优点在于赔付迅速,无需现场勘查;但又因为赔付依赖于相关气象指标,基差风险往往较大。
可以将指数保险的理赔类比于一串指令代码,理赔人员只需依据与气象数据有关的相关条件回答清楚“yes”or“no”,即可执行相关理赔流程,而无关实际损失的大小。
“基差风险已成为指数保险领域无可避免的问题。”梅一表示。基差风险是指被保险人实际经济损失与指数保险赔付金额之间的差别。
譬如,某类地震指数保险的触发条件是,若地震发生在事先拟定的灾害源范围内,且震级超过约定的级数,保险公司便会赔付。而若未满足触发条件,被保险人可能一分钱也无法获得。
也正因基差风险大这一特征,这类保险产品的开发设计极为依赖更为精准的气象数据以及相关气象模型。瑞士再保险表示,指数保险通过合理的触发机制和赔付结构的设计,可以尽可能减小基差风险。
除了理赔方面,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也极为依赖更新、更准确的气象数据。前海再保险在站博士后陈思在文章中提到,现有巨灾定价模型可能无法及时捕捉到海洋温度的最新变化的趋势对灾害频率和强度的影响,这使得保险定价存在过于乐观的风险。
跟大自然对赌 巨灾债券的触发条件如何设置?
气象数据在保险业的应用极为广泛,近年来热度持续攀升的巨灾债券也不例外。
2023年是巨灾债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圈”的一年。“出圈”的原因是多家对冲基金通过和大自然对赌,大手笔押注巨灾债券而获得了创纪录的收益,业绩远超行业基准。
当年,瑞士再保险公司“全球巨灾债券表现指数”总回报率上涨了近20%。同时,相关债券发行速度也大幅攀升。
所谓巨灾债券,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的一种金融工具。保险公司通过发行这类债券获得投资者资金,以应对灾害发生时的偿付危机。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巨灾债券就是与大自然的对赌游戏,赌的是相关巨灾事件是否发生,若发生,这笔钱会给保险公司;若未发生,投资者就能赢得回报。
可见,巨灾债券与资本市场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关联性不大,而是取决于一个自然灾害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否。
同时,在产品结构和设计上,巨灾债券通过SPV发行,该SPV将投资者的资本存放在抵押账户中。这种结构将债券与赞助商的信用风险相隔离;而传统债券主要借助实体发行,还款取决于其信用状况。
国金证券指出,巨灾债券用于提供偿付保障的资金已事先强制托管于信托之中,其资金多投资于风险极低、流动性较高的理财资产。这为SPV足额及时偿付资金提供了保障。因此,当指定巨灾事件发生时,SPV能迅速向发起人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信用风险相对更低。
但与巨灾指数保险一样,巨灾债券也存在着基差风险。据悉,巨灾债券都设有明确的触发条件,如可能规定当损失额超过某个特定数额,或者地震达到特定强度时,保险公司就有权利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进行赔付。
因此,巨灾债券在设计触发条件时对预测更精准的气象数据需求也较高,若相关气象数据未满足触发条件而实际损失较为严重,保险公司将无法成功转移风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