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4-7-9 22:07

北疆大地展新姿——内蒙古同心共奏和谐曲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6dd313bd-7470-4184-9146-a28cc82f72d3.JPEG
这里是流淌着民族大爱的沃土,“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动人故事,诉说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这里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长城沿线的文物、万里茶道的遗迹见证着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里是祖国的“北大门”,构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400万各族儿女共同的家园。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新征程上,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58048b2b-b158-46db-b676-5ea8f890d6e7.JPEG
经济活力增强 民生福祉提升
37岁的牧民乌伊汗住在中蒙边境上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县城距离她家100公里远,最近的邻居也在3公里外。
然而,空间距离并未阻碍她走向现代化的步伐。生活在草原深处的乌伊汗,在短视频平台上有14万粉丝。天南海北的人们,每天通过手机屏幕的微小窗口就能看到她讲述草原趣事,而乌伊汗也因互联网接触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我们牧民祖祖辈辈以畜牧业为生。过去,草原生活比较闭塞,如今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乌伊汗说,现在的边境草原虽依旧人烟稀少,却充满活力。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282219c6-097d-476b-94e2-67f3511f8a79.JPEG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蒙古族牧民乌伊汗(右二)在苏尼特草原上骑马(2023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为改善农牧民的通信条件,我国近年来着力加快农村及边远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目前,内蒙古行政村宽带通达率达100%,并不断向零星分布的牧家延伸。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7002934b-cfcd-4028-8c1b-b9fb832cf191.JPEG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蒙古族牧民乌伊汗给小黄羊“蹦泼来”喂牛奶(2022年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自治区相关负责人说,内蒙古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如今,12个盟市所在地都通了高速公路、103个旗县区都通了一级以上公路。各族群众无论是在边陲小镇、还是在偏远牧区,都能就近上学、看病,智能家电、宽带网络、快递进入草原深处,手机放牧、拍短视频成为农牧区群众的新时尚。
稳定的电力、便捷的交通、畅通的网络,让牧民孟克巴雅尔家世代放牧的天然草场变身成为现代感十足的科技牧场。
孟克巴雅尔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的草场,装有太阳能高清摄像头,人坐在家里便能将方圆几公里的动态尽收眼底;牛羊走近饮水槽,红外感应装置就会自动放水;网上开设的民族团结超市,销售着周边30多户各族牧民的农畜产品……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451484cf-dc87-4c77-bd78-36e685aba13c.JPEG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牧民额尔敦达来在家中通过监控查看牲畜情况(2023年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在安定团结的沃土上,内蒙古立足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奋力奔跑。
精心打造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一批具有成长潜力、发展后劲的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一些主导产业在全国有了一席之地,伊利、鄂尔多斯等品牌走出国门……
202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3个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前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第七。
当前,内蒙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f6971a61-adee-4dff-b8ee-1cadde963a90.JPEG
乐队成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牧民道尔吉的蒙古包前跳舞(2023年10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ad04454a-9115-4436-9e70-e3369d5bd38d.JPEG
相处亲如一家 共筑精神家园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在包头钢铁集团的展陈馆中,播放着这首人们熟悉的儿歌。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就是“齐心协力建包钢”。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8万多名各族儿女支援包钢建设,开创了新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109761b6-40a8-497f-87b9-379e497dbbbc.JPEG
在包钢集团拍摄的稀土钢板材(2024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得益于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支持,内蒙古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裕。内蒙古一直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在主题教育中融入延伸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50846a44-33e3-45bf-a1be-e8c63b9a28f0.JPEG
内蒙古兴安盟红城小学的学生在上手工课(2024年6月24日摄)。新华社发(赖志强 摄)
内蒙古融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史实,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共生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将其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盛夏时节,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库伦苏木草原上,马头琴激昂,长调悠扬,各族农牧民在草地上围坐一圈,兴致勃勃地欣赏歌舞表演。这是当地乌兰牧骑为农牧民带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惠民演出。
“我们根据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编创小戏、歌舞,全方位展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风貌,并将这些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草原牧区。”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牧骑队长王晓说。
内蒙古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社会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2ff17349-ea3d-440a-8dcc-e765b822c3eb.JPEG
居民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临潢家园社区文体活动大厅跳舞(2024年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在生活着13个民族的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民族团结之家”。在这个社区居民活动大厅里,展示着居民们的民族服饰、孩子们的“爱祖国”主题绘画作品,各族居民经常聚在一起,挥毫泼墨、切磋棋艺、分享美食,其乐融融。
“针对社区多民族聚居的实际,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d27ba4cc-d48b-4e43-ac83-f80184a21c77.JPEG
各族儿女携手 筑牢生态屏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进一步加强生态治理提出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内蒙古考察调研,每次,都会讲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内蒙古深入实施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战黄沙、植新绿。近10年来,自治区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均居全国首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减少6000多万亩,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11dc476d-52cb-4a56-813f-761f3e229e52.JPEG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拍摄的乌兰布和沙漠(2022年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曾经随处可见的白沙子上,如今长满郁郁葱葱的黄柳。这是牧民宝秀兰带领乡亲们治沙近30年的成果。
1993年,宝秀兰嫁到包头嘎查。那时候,流沙常把院墙掩埋,种下的农作物常遭风沙侵袭,一年只能勉强养一头牛,生活拮据。1995年,她开始承包沙地种树,后来带领乡亲们机械化、规模化造林,近30年来累计治沙造林6万多亩。
生态越来越好,包头嘎查牛羊养殖数量也合理提升。农牧民主要养牛、羊和骆驼,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左右。
包头嘎查居民有蒙古族,也有汉族。“乡亲们一起治沙造林,互帮互助,相处得比亲戚还亲。”宝秀兰说,“现在环境变好了,生活富裕了,邻里更和谐了。”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bd60d842-e1b6-4e1a-b5dc-873a0c0a3146.JPEG
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其白线防沙治沙项目区,穿沙公路将沙地切割,沙丘被逐步固定(2024年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当前,内蒙古已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沙地是主战场之一。宝秀兰正跟乡亲们在当地最难治理的一块沙地上播种绿色。“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尽早歼灭这片沙地。”宝秀兰坚定地说。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内蒙古依靠各民族共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过春季45天的休养生息,夏季的呼伦贝尔草原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广袤的草原犹如一张无垠的绿毯,铺展在蓝天白云下,一群群牛羊悠闲地吃着草,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
“整个春天,牛羊都要在棚舍里圈养。虽然劳动强度会变大,但能换来草原生态的改善,辛苦一些也值得。”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牧民其其格望着绿草如茵的草原说。
今年,内蒙古9.7亿亩草原实行春季休牧,以减少牧草返青期牲畜对牧草啃食、踩踏,有利于牧草充分返青及后续生长,提高牧草产量。
“休牧是为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宝力根陶海苏木牧民都仁毕力格说,如今,牧户们不断完善半舍饲生产方式,各族儿女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草原生态,让绿意盎然的美景永驻人间。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9/d8fd3efa-5f4d-4397-b7db-eb53ca5b8757.JPEG
文字记者:刘伟、勿日汗、于嘉、哈丽娜
视频记者:彭源、任彦逸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冷彦彦、姜潇、程红根、戚文娟、鲁鹏、刘莲芬、林革、邱世杰、孔唯千
统筹:郜新鑫、李逾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疆大地展新姿——内蒙古同心共奏和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