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4-7-14 16:50

纳木错科考中的“寻宝队”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63b9f198-4ac6-4ec2-b056-d86d2389780a.JPEG
7月11日,白班当班的钻探队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海拔超过4700米的西藏纳木错中心湖区,21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钻探专业技术人员,全天24小时轮班奋战在面积仅200平方米的水上钻探平台上,协助第二次青藏科考科研人员提取湖泊岩芯样品,这些样本如同宝贝一样,封存着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百万年来的环境气候变化信息。担任这次湖泊岩芯钻探任务的是四川资源集团华锋钻探队。他们从5月31日入驻科考营地、6月6日钻取第一批湖泊岩芯样品以来一直奋战至今。这群平均年龄31岁的钻探队员常年工作在高海拔地区,有着丰富的钻探经验,此次钻探是他们第一次进行高海拔湖泊钻探。目前纳木错钻探深度突破400米,达到国内高海拔深水大湖的钻探新纪录。这些钻探队员在见证奇迹,也在创造历史。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5160d887-4654-46d2-b631-50bd54815aac.JPEG
7月11日,钻探队队员在准备增加孔内钻杆。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177df3a8-e995-4bd8-9fad-6ac3a7b278cc.JPEG
7月11日,操作班长彭银平在操作钻机,准备进尺作业。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ad58b7ac-da25-4aaa-8909-257c9ebab8c4.JPEG
7月11日,钻探队员在拆卸卡扣。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c154ad42-aaf5-4b43-bf28-846746db943e.JPEG
7月11日,钻工彭小红在拖拽主钢绳。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d5af18eb-9937-4ee8-9236-9a62f8e66b10.JPEG
7月11日,钻探队员在提取湖泊岩芯。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a0cfe88d-2102-42ea-8d68-dc60472cf729.JPEG
7月11日,钻探队员和科考队员在组装推进管。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2fa3786e-412d-4c9b-858b-5e268b1cad92.JPEG
7月11日,项目技术负责人黄杨在录入数据。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be29009f-ce02-4513-96e5-16fa0a49903d.JPEG
7月11日,机修工柴智敏在维修水接头。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7958b65f-4303-4722-bf25-52423ffc4cff.JPEG
7月12日,钻探队员曾邦祐(右)在协助外国钻探技术指导与钻探队进行沟通。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1ec97bb6-ed89-419c-be1f-946603ddd3d5.JPEG
7月11日拍摄的纳木错水上钻探平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768f6d62-b19b-4399-9460-eb3aede8d7ef.JPEG
7月11日,钻工刘文平在准备拆卸钻杆。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e0c8379c-707e-4f85-a09f-043b8580e045.JPEG
7月11日,钻探队员在拖拽牵引绳。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14/df088787-ab37-483a-82c3-6431180a0719.JPEG
7月11日,钻探队员拆卸总成。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纳木错科考中的“寻宝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