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4-7-16 11:19

入选《银行家》TOP300,齐鲁银行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脉络取得新成效

7月 10日,英国《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公布“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最新榜单。齐鲁银行再次入围TOP300,位列第 275 名,较去年提升 19 名。
全球银行 1000 强榜单是当今国际最权威的全球银行业排名之一,排名主要考量银行的一级资本实力,反映了银行抗风险和利润增长的能力,是全球银行综合实力的标尺。
数据是实力最好的彰显!作为全国首批、山东省首家设立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的城商行,二十八年来,齐鲁银行坚持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始终坚守“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脉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科创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齐鲁银行持续加大对科创金融的资源配置,将支持科创企业和发展科技金融上升为“一把手工程”,以打造科创企业首选银行为目标,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
聚焦“四新”产业的清晰定位,齐鲁银行致力于成为“专精特新”首选银行、口碑银行。通过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齐鲁银行已成功服务于济南市60%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78%的“小巨人”企业,彰显了其在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中的领军地位。此外,聚合“评、保、贷、投、易”五大生态伙伴,发起成立“齐鲁投贷联动合作联盟”、“科创企业联合会”,创设“星空学堂”路演平台,累计为超过500家科技企业进行赋能;聚力“六单机制”,设立单独的业务团队、单独的准入标准、单独的风险管理、单独的产品体系、单独的考核激励、单独的风险容忍,为科创企业发展鼓劲。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正成为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作为山东城商行的佼佼者,齐鲁银行积极发挥金融“头雁”作用,强化绿色导向,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助力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截至3月末,齐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18.64亿元,较年初增长76.84亿元,增幅31.78%,2023年获评山东省银行业协会ESG评价A类行。
聚焦普惠金融,推进金融服务下沉
“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这是时代留给每一个金融机构的必答题。
扎根于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近年来,齐鲁银行深度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的“一县一品”服务模式已在山东省内50余个县域落地生根,创新特色产品70余款,为县乡特色产业发展带来新活力、新希望。
在“黄瓜贷”“黄羊贷”“辣椒贷”“锦鲤贷”“木业贷”等百余种深具地方特色的新产品推出的同时,齐鲁银行先后派驻6批共12名第一书记,发挥金融机构特色,服务在全市乡村振兴一线。
齐鲁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技术搭建大数据风控平台,自主研发了农户小额线上贷款产品“农户e贷”,目前已累计授信客户6500余户,授信金额17.54亿元,得到广大农户的广泛认可。截至2024年一季度,齐鲁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618亿元,位居山东省城商行首位。
从农村到城市,从助力“乡村振兴 齐鲁样板”到完善养老金融,如今,齐鲁银行与省人社厅达成战略合作,获得济南、聊城、泰安等多个地市的社保卡业务发卡资格,在山东省内首推社保“同号换卡”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市民银行”“口碑银行”形象。
用心用情,慧心巧思拓宽服务思路
为了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齐鲁银行结合内外部数据资源,通过搭建“银企家园”统一服务门户,建立了涵盖资产池管理、泉信链服务、票据业务、保函与国结业务、财资管理以及现金管理等多元化服务,为企业提供统一的资产负债视图,协助企业制定更合理的资金规划,实现资金的高效运转和风险的有效控制。2023年,齐鲁银行交易银行平台月均增长230余户,资金交易量突破1800亿元。
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齐鲁银行持续优化手机银行“智慧APP6.0”,强化客户体验,丰富功能服务,广泛收集优化建议,持续完善界面、流程,实现敏捷迭代,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数字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荣获CFCA“2023数字金融金榜奖-手机银行最佳创新体验奖”。
截至2024年3月末,齐鲁银行资产总额6248.47亿元,贷款总额3176.52亿元,存款总额4026.14亿元,保持了合理增速。实现营业收入30.22亿元,同比增长5.53%;实现净利润11.79亿元,同比增长15.43%,增速在上市同业中保持了较高位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民生证券发布研报,首次覆盖齐鲁银行并给予最高“推荐”评级,说明齐鲁银行近年来经营业绩已获得了市场投研机构的关注和肯定。我们相信,齐鲁银行将继续延续良好发展势头,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选《银行家》TOP300,齐鲁银行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脉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