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4-7-23 08:29

一场跨越六十六年的科研接力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e988d105-a508-45d6-ab0e-1a2a5b2af5c7.JPEG
海口热科院橡胶所展览馆,吴云通研究员(中)向科研人员高新生(右)、张晓飞(左)讲述团队自主培育橡胶品种与航空轮胎的历史渊源。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b70814f8-4f3b-4aa2-a292-3ec395e2aefa.JPEG
海南儋州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正在对橡胶树种子的多样性进行评价。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e6818ec4-e05a-4a7e-80c8-f53bf8a658aa.JPEG
海南儋州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实验室内,高新生研究员(左)正带领研究生进行橡胶树树皮结构的细胞学观测。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9066678e-dcfd-44d2-9cb0-a4a6f7a4493f.JPEG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的实验员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将橡胶树花药培养在植物生长培养基上(左),发育成能够诱导胚胎的愈伤组织(右)。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ebf62366-531c-419a-9e88-8f1187fe2ab6.JPEG
在海南儋州生产性试验区,黄华孙(右)正带领李维国研究员(中)、位明明副研究员(左)进行产量实测。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10d1e5f4-0071-49fb-ba6a-cc53dae5f6dc.JPEG
海南儋州天然橡胶树新型种植材料繁育创新基地,黄华孙(右)带领科研人员查看体胚苗生长情况。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17bf299d-7667-48ca-afc1-e47cc20d04af.JPEG
海南儋州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矮化授粉园,科研人员正在采摘雄花用于人工杂交授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5d76b261-204f-43c3-bbb0-1f499d10ace6.JPEG
海南儋州天然橡胶树新型种植材料繁育创新基地温室内,黄华孙(右二)带领科研人员查看育苗床上体胚苗的生长状况。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b8722c58-1081-4de6-a187-f512bce9ceb9.JPEG
海南儋州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基地,科研人员在商讨橡胶树芽接工作难点。




“用自主研发的天然橡胶,制成了国产飞机的轮胎,这放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7月10日,在位于海口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里,89岁的吴云通感慨道。对于眼前的黑色轮胎,他颇有兴趣,摸了又摸。
天然橡胶被誉为“黑色黄金”,是高端制造业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也在医疗卫生等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典型的热带树木,橡胶树原产于亚马孙丛林。为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树品种,中国热科院三代育种人扎根海南,进行了长达66年的科研接力。
1958年,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热科院前身)迁至海南儋州,加快统筹橡胶科研育种工作。同年,23岁的吴云通大学毕业,来到儋州参与天然橡胶引种、筛选和栽培研究的工作。
在几十年的耕耘中,吴云通等选育的橡胶树品种,被送到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试种,创造了世界橡胶种植史上大面积北移、规模化种植的奇迹。
1984年,黄华孙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国热科院橡胶树育种团队,被吴云通等前辈视为“接棒人”。也是在那时,橡胶育种团队启动了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选育工作。
“其实橡胶树很‘娇气’,对低温、强风敏感。”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说,我国植胶区地处热带北缘,寒潮、台风天气频发,并不适宜橡胶树生长,而且引进品种抗性不足,生长速度较慢。一样的品种,国内长得比国外慢了好几年。
“一定要育出适合我国种植的自主品种。”这些年,黄华孙牵头的全国橡胶树育种团队培育的8个耐寒抗风高产新品种,均陆续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橡胶产品质量达到进口印尼一级烟片胶水平,其中,“云研77-4”、“热研879”分别是目前世界上最耐寒、单产最高的主栽品种。
新品种支撑中国植胶区域持续扩大。1983年至今,中国植胶面积从700多万亩扩大到1700多万亩,年产干胶由17.3万吨增加到85.6万吨。其中,该团队培育的8个新品种占中国植胶面积的39.7%,新增产值252.1亿元。
如今,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李维国、高新生等也为橡胶育种事业带来了活力,他们将目光瞄准橡胶树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新型育种技术,用新质生产力推动橡胶育种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在三代育种人的接力下,我们见证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高新生说,育种本来就是一件需要坚守与传承的事业,未来他们将继续在这片胶林里辛勤耕耘。(邱江华 本版图片均为张茂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23日   第 12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7/23/85ba89f8-8fdd-477c-87df-3e6296edac83.png?id=ccd10013-c248-4438-9b96-aad7f78eda6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场跨越六十六年的科研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