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微短剧路在何方:业内提醒“谨防寒蝉效应”
今年国庆期间,首部长征题材奇幻主旋律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火出了圈”。上线24小时全网正片播放量超过2000万,全网话题量过2亿。截至发稿,播放量过1.4亿,单集点赞过150万。相比于以往微短剧强调的“爽感”,有观众表示从这部微短剧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温暖和治愈。但与此同时,剧中“穿越”的故事表现手法引发了不小的批评声,更有甚者认为严肃的革命题材不适合用微短剧这种娱乐化形式叙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向来容易引起舆论争议,而微短剧本身似乎又为这样的创作增加了“原罪”。
有业界专家表示,“《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给同类型的微短剧打了个样,在青春化叙事方面,是有行业意义的探索之作。对作品合理的批评自然允许,但不应过分苛责。对主旋律题材的探索是微短剧行业的一次内容拓展和创新,理应鼓励,但同时要警惕市场借主旋律题材的热度进行拙劣的模仿‘创新’,生产出良莠不齐的作品。”
网络骂战是否正在倒逼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禁忌?
据了解,作为首部长征题材的主旋律微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故事设定颇为新颖,剧中的“万界超市”系统让主人公苏梅梅得以在任何时空任何地点经营超市,这为苏梅梅在之后通过“穿越”去帮助红军战士,甚至为结局让革命先辈看到了如今的和平盛世进行了铺垫。但也正是这样的内容创新让《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上线后陷入了舆论风波,有观众对其将“穿越”手法嫁接到历史题材上分外不满,并且认为通过微短剧这种娱乐化的形式讲述严肃的长征故事,是对历史的大不敬。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向来容易引起争论,《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上线之前,另一部热度“出圈”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也遭遇过类似的非议,该剧的主旨是希望表达文物归国的美好期望,但在当时也曾被批评剧情混淆文物和工艺品。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因将杜甫早年居住地改在了洛阳,引发了网络骂战的同时甚至引发了官司,引得央媒出来劝架。央广网锐评,“应允许创作团队在尊重重大史实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艺术加工,包括必要的艺术虚构。”
不可否认,尊重历史是历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线,但这是否意味着但凡涉及历史类题材就必须进行一比一的细节还原,不能对故事有任何的艺术加工?如此一来,历史类题材的创作是否会在舆论的逼迫下成为创作者心中的禁忌?
对此,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认为,艺术创作理应有表达自由,艺术批评自然也是被允许的,但恶语批判要求剧情创作完全写实,“那这不是剧情片创作,是写教科书或纪录片了,艺术创作不是写论文”。他表示:“不能因为微短剧碰了主旋律题材就动不动‘扣帽子’,这部微短剧我自己也看了,不存在歪曲或丑化历史人物的情况。尽管我也认为在创作上存在表演和剧情呈现上的瑕疵,这些可在艺术批评层面上进行探讨,但作为首部呈现尝试融合长征题材的微短剧,我还是要对这种探索给予肯定。”
虽然是微短剧,但该剧的主创团队在还原历史细节上下的功夫不亚于一部长剧。据主创团队透露,该剧聘请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郭得河少将担任历史专家顾问。在开拍之前,服化道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美术团队专门购买了长征相关的书籍进行参考,从衣服的年代建制,到弹药袋、枪支的配备,都是先经过一轮筛选再找到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比对纠错后确定的。
一位长年研究中国革命史的业界学者在观看该短剧后表示,剧情主线明确,当中的矛盾处理也符合长征精神的内涵,“这部剧在寻找历史事实和艺术形式之间的平衡点时,抓住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中国人民的幸福是我们发展追求的核心目标这个重点。是一次很大胆睿智的尝试,值得肯定。”
微短剧涉猎主旋律故事拓宽题材边界
从行业来看,在《在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之前,微短剧行业少有涉猎过红色革命题材,主创团队对于这样的“探索”在兴奋之余也格外谨慎,相比于以往微短剧突出的“爽感”,他们这次更希望展现的是温暖治愈的朴素情感。主创团队告诉笔者:“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看到长征路上的红军非常艰苦,我觉得大家肯定是心疼的,如果可以,我们也希望能为他们送上物资,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感。”
而这种朴素的情感也更易打动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年轻观众。国庆期间观看了该短剧的小玲表示:“这部主旋律的微短剧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很能体现真情实感。剧中有不少的情节冲突和反转,人物性格鲜活,透过场景集中呈现出红军平凡又伟大的人生故事,一些细节挺感人的。”而对于引起了舆论争议的“穿越”情节,小玲反而觉得是属于为剧情服务的创新,她表示,通过主角的几次穿越,当代青年与红军战士产生了多次交流,可以直观感受到两代人之间的温情传递和思想碰撞,“我更有代入感了。”
据陈晓达透露,他看完这部剧后,给十位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他们在不要看任何外界评论的前提下看剧,之后一起聊一聊观后感。“这十位学生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些同学还看哭了。”陈晓达认为,用年轻人喜欢的微短剧形式去探索主旋律题材是非常好的尝试,是微短行业的一次主动创新。“有的学生看完甚至希望如有续集能给红军战士送装备助他们打胜仗,孩子们这种朴素的想法初心可能显得稚嫩,但我们也看到了该剧激发出正能量情感共鸣的积极作用。”
娱乐产业观察人士吴立湘看后也评价道:“乏味沉闷保守的不是好的主旋律短剧,不要害怕舆论,数亿的播放量和点赞才是微短剧最大的底气。”
一直以来,微短剧行业的主流题材多是霸总、甜宠等类型,内容上擅长以爽感激发观众的追剧行为。在陈晓达看来,《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拓宽了微短剧的题材边界,同时也让主旋律故事有了更年轻新颖化的表达。“之前微短剧大都是豪门、战神这类题材,现在有人能主动进行题材创新,上来就一棒子打死会很容易产生‘寒蝉效应’,我们不能让创作者们为了内容安全,只做‘霸总’‘赘婿’这类内容,需要鼓励新的内容类型出现。”
主创团队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我们公司有一个目标,每年有20%-30%的项目是希望能推动行业发展,提升微短剧格局的。其中就包括了各种新类型微短剧的探索,比如我们之前做的悬疑类短剧《夜色将明》,女性互助主题短剧《引她入室》。”关于创作主旋律题材的微短剧的初心,他们表示,“长剧有《山海情》《大江大河》,电影有《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这一类,主旋律短剧还不够,我们需要探索更多好看的作品。”
摆脱“原罪”,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成行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争议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对“微短剧”这种内容表现形式的偏见,从而迁怒至作品本身。不可否认的是,微短剧在野蛮生长的早期的确有不少粗制滥造、内容低俗的作品,这导致了“微短剧”这个形式在大众的认知里一直难以摆脱“原罪”,更是难以与电视剧、电影一样成为被视作具备“正当性”的内容格式。
也因此,今年以来,微短剧精品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有关部门也在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督,希望为高质量微短剧提供创作支持。以《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为例,该剧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今年9月入选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微短剧国庆档推荐片单,并入选了2024北京大视听重点网络文艺精品项目。
在陈晓达看来,这部微短剧将主旋律故事青春化表达就是精品化趋势的表现之一。据悉,片中主人公苏梅梅就是一个00后,她在剧中许多俏皮的想法也让年轻观众更有代入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通过熟悉的“穿越”设定与革命先辈实现了情感上的“双向奔赴”。
上述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学者也表示,这部微短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开启青少年和有志青年主动探寻、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的有效路径。“当代年轻人可以通过这种‘向内’的情感探索去继承革命精神,这也是这部剧对弘扬长征精神的意义。”
主创团队也提到,他们希望这部剧能触达到更多的年轻观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红军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的现在,我们需要好好铭记,所以我更希望年轻观众能看到这部剧。”
主旋律题材的拓展也为微短剧市场带来了市场增量,陈晓达表示应该鼓励更优质的团队进入精品化创作,“特别是国家现在倡导‘文旅+’,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等主旋律题材都是很好的结合点,《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之举,期待接下来有更多高质量的微短剧出现,引导行业进一步向精品化发展,这个过程需要舆论给予一定的宽容,不要戴着先入为主的‘有色滤镜’去看这些作品。”同时,他也强调,要警惕行业借主旋律故事的热度蜂拥而上进行拙劣的模仿“创新”,生产出良莠不齐的作品,从而引发乱象,“希望微短剧行业能越来越好,有更多的精品出现。”
南都记者 徐冰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