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华裔青少年的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
(原载于《世界日报》)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这句古谚揭示了寻根的深层意涵——它从来不仅是地理上的回返,更是一场文化与心灵的召唤。对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华裔青少年而言,祖籍地既熟悉又陌生,是记忆中反覆听闻却未曾真正踏足的“原乡”。
在全球化飞速演进的当下,“寻根之旅”早已超越返乡探亲或暑期活动的层面,而成为一段从“我来自哪里”迈向“我是谁”的认同之路。透过这场跨国文化实践,年轻世代在语言、礼俗、历史与亲情中重新编织身份,构筑属于自己的文化叙事。
社团:跨代文化的桥梁
华人社团在文化回归的路上扮演关键角色。无论是宗亲会、同乡会,抑或多元文化机构,这些团体长年投入资源,举办夏令营、研学团与寻根营,带领青年走进祖地,实地感受文化脉络。透过祭祖、访宗祠、走古厝、听乡音,他们得以“眼见为实”,触摸传承中的细节与温度。
社团如同文化的守望灯塔,引领青年穿越身份的迷雾,在跨文化的实践中找到归属的情感与精神坐标。
泉州:历史空间的当代表述
作为著名侨乡,福建泉州及晋江、南安、永春等地的历史空间,正逐步转化为活化记忆的文化场域。晋江五店市融合闽南与南洋建筑语汇,重现侨居历史的时空痕迹;而梧林村,因纪录片《梧林——故林归宿处 一叶下梧桐》而成为寻根营的热门据点。片中未完工的洋楼、百福墙、抗战捐资碑记,使青年在行走中体察历史的重量与人文的细腻。
这些空间不仅重建了家国记忆,也为寻根注入了新的叙事力,使历史成为可参与、可感知、可重构的文化实践场。
寻根:在夹缝中建构多元认同
寻根,不仅是对祖先的追忆,更是文化身份重塑与跨国资源转化的契机。在海外,他们被称为“华人”;在祖地,却常被视为“蕃客”。正是这种身份的模糊与夹缝,让年轻一代有机会摆脱单一认同的桎梏,拥抱混合文化的多重性,在中西之间、自我与他者之间,寻得新的文化坐标。
他们学会将“根”转化为文化资本,不只是祖地的回忆,而是连结全球华人社群的桥梁与资源网络。
数位原住民:记忆的新说书人
作为数位原住民,新一代华裔青年透过抖音、小红书、Instagram 等平台记录寻根旅程:祖祠巡礼、家族访谈、地方食俗,使古厝与族谱在影像中重获生命。虚拟导览、线上祭祖、文化短视频等新媒介形式,突破时空与代际的阻隔,让祖籍地文化得以持续延伸与再生。
这些青年不再只是旅程的见证者,而是文化的新说书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与叙事方式,让传统走进未来,让记忆转化为行动。
我不是游客,我是归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一位年近九旬的长者在寻根纪录片中如是说。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踏上返乡之路,倾听老房子的语言。他们说:“我不是来观光的,我是来寻找未写下的自己。”
这趟旅程,是一场记忆的修复、一场身份的重建,也是一场文化的再生行动。
结语:根,是面向未来的方向
“寻根”从来不只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出发点。它连结血脉、情感与文化,使华裔青少年在多元世界中找到归属感与方向,也为海外社群凝聚出跨文化的认同力量。
当我们问:“我从哪里来?”其实也正是在思考:“我要走向哪里?”——而“根”,就是这段旅程中最坚实的起点与同行者。因为一群心怀共同疑问、渴望寻找方向的人相聚时,他们便成为这个不确定时代中最坚定的答案与未来的路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