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华师老有所依
作者:日(原载于《世界日报》)
如果毕生从事华文教学的退休老师黄爱治,从流落街头到得到安置——进入菲华妇女养老院,实现个人命运的转折,仅只是由此个案激起一小阵子微澜,尔后复归于一切“依然故我”的老样子,尽管大使馆官员去礼节性的探望、关怀一番,一些华人社团也先后出于恻隐之心前往慰问、捐款赠物,给寂静的菲华妇女养老院带去一丝“车尘人影” ,仅止于此,人们终将渐渐淡忘。该“新闻事件”的意义和作用就极其有限,对于整个菲律宾华文教育越来越不堪的窘境没有丝毫的触动和帮助。
黄爱治个人晚景凄凉的遭遇被发现和命运逆转是一种偶然,但其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的悲凉遭遇是一种必然,而且是成千上万无依无靠、无积累的华文教师的必然结局和归宿。因为华文教师薪酬待遇普遍偏低、没有基本社会福利保障,早已众所周知,一旦离开教坛、告老引退,就再没有固定的收入来自我保障。所以说,乞讨街头的“黄爱治”,不能看成是极个别的“孤本”个案,而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大问题,其背后站着一大群无处求助、悲苦无奈的皓首穷儒。他们(她们)晚景堪虞,几乎是共同的宿命。长期以来,有识之士多次呼吁,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只能扼腕嗟叹,而一些有能力者装作不知或无视。
以“黄爱治事件”(请恕我一再借用其名)为契机,要是引起全华社的普遍关注、深刻反思和热烈讨论,并进而行动起来,着眼于全盘考虑,以彻底改变华文教育体制和面貌的大局战略思维,来检讨华社的疏忽、冷落和不足,尽早探讨如何建立合乎人道的长效解决办法和机制、顶尖华社之间如何带头统筹协作、华社公益团体如何联动配合、救助范围如何科学合理地覆盖全菲各地华文教师,如何扭转落后、疲软的华文教育体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则不负“黄爱治事件”赋予我们的铺轨构图、“考试”机遇和历史担当。那么,“黄爱治事件”赐给我们有所成全的意义、引发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德泽就非同一般而堪载史册。
我宁愿相信,“黄爱治事件”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群体不幸!是对我们鼎盛奢华的众多华人社团的一次“打脸”考试、一种反讽。试想:一个人皓首穷经地躬行于培育中华文化苗子、弘扬中华文化,到头来却衣食无依、落泊潦倒,情何以堪?
说是“考试”,是对不少社团宣称或承诺的共谋华人同胞福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立会宗旨的“殿试”,是对一份责任担当的检验,是对众多华人团体的纸上宣示与实际行动力的检验。
说是“反讽”,是对诸多华人豪华酒店里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的讽刺,是对华人社团庆典场合嘉宾排排坐、又是美酒珍馐又是纪念品的讽刺,是对古诗所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两重天的现代版阐释。
华文教育在菲律宾,从以往历史到现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享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得不到政府教育部的政策扶持;而现实趋势是,华文教育每况愈下、萎缩颓势日显;加上文化的见效缓慢,难以“立竿见影”,是一种难以估算投入与产出收益并短期套现的百年树人工程,急功近利者是不愿为教育投入的。
尤其是菲律宾,虽是民主国家,但社会福利保障严重匮乏,不像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划定一个年龄界线,上至公卿显宦、下至贩夫走卒,均可享用政府发放的退休金。这里不能指望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到老了政府来赡养您,只能靠子女、靠物业收入、靠积蓄来安顿自己的晚景。
华人族群在菲立足,要保留、传承自己的文化,就永远需要播薪传火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留不住优秀华文教师的教育,教育就没有希望!解决不了华文教师抬不起头、晚年落寞凄惨甚至走投无路、求助无门的实际困难,振兴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永远仅是一句苍白的空话!华文教育滑坡而最终堕入深渊,只是迟早的事。
《圣经》上有一句广为人知的箴言:“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他困顿于荆棘。”让华文老师晚景无虞、对未来有基本保障的稳定预期,是一种最起码的体制性人道安排。很迫切,丝毫怠慢不得、延误不得!快快拯救他(她)们吧! ——谨此代年迈而“嗷嗷待哺”的华文教师们呼吁请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