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15-8-8 15:52

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研究


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研究 *
──马尼拉中国城田野调查

代 帆
【摘 要】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的 30 年里,大量中国公民通过各种方式持续移民到菲律宾,他们 构成了新时期中国新移民的一部分,并对菲律宾社会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 基于笔者在马尼拉中国城的 一项田野调查,描绘这一群体的类别、教育程度、语言能力、行业与职业选择等基本特征,探讨他们与菲律宾 社会的经济-社会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菲律宾 中国 新移民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菲律宾双边关系的改善,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以 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又有一批中国人延续他们先辈的足迹,通过各种方 式移民到菲律宾。在这一波新移民潮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移民再次成为主力。2007 年到 2008 年期间,笔者在菲律宾进行了为期数月的研究,在菲律宾中国新移民中发放了 200 多 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 100 多份,并且选取其中的 20 人(从新移民社团领导到普通个人)进 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此外,笔者还通过访谈以及电子邮件的方式,对部分菲律宾华人社 团领袖和菲律宾华人进行了调查。 在上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菲律宾中国新移 民的全貌作初步的描述,并探讨他们与菲律宾社会的经济-社会关系。

一、移民类别
   1950 年之后,菲律宾以国家安全以及台湾方面拒绝解决逾期游客问题等为由,完全拒 绝中国大陆移民。 直到 1975 年中菲建交之后,才开启了中国公民移民菲律宾的新时代。 这 一阶段的中国移民以家庭团聚为主,中国移民主要投靠他们在菲律宾的直系亲属,如另有 妻室的父亲,也有少部分人依靠他们在菲律宾远亲的关系。 第二阶段从 80 年代初到 90 年 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新移民主要投靠姑姑、舅舅和叔叔之类的亲戚。 第三阶段从 90 年代中 期一直到现在,这一批新移民往往并没有在菲律宾的亲戚,而主要依靠朋友或者乡邻,可说是前两阶段移民网络的拓展。
作者简介:代帆,政治学博士,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感谢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旅菲华侨工商联总会、旅菲校友联、中国商会等华侨华人社团组织,以及菲 律宾移民局、退休署等相关机构对本研究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中的“中国新移民”,仅指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 期以来,从中国大陆移居到国外、以长期经商或定居为目的的跨国群体,包括在劳务期满后滞留当地并非法 工作的劳务输出人员。


[1]由于样本数量的有限性,自然不足以反映这一群体的全貌,不过笔者在选取样本时尽可能做到具备广 泛性和代表性。


而催动这一波移民潮的动力,则与中国经济对外关系的发展 有关,即在传统移民网络提供的便捷之下,中国制造以及中菲经贸推动了大量中国公民流入 菲律宾。
   据菲律宾移民局的数据,截至 2008 年 2 月,菲律宾合法的中国公民共有 44,355 人,其 中持有移民证件的有 35,455 人。目前持有移民签证以及获得菲律宾长期居留权的中国公民 主要包括如下几类:第一,通过特赦获得永久居留权。 1988 年和 1995 年,菲律宾政府先后实 行两次特赦,赋予符合条件的非法移民以合法居留权,总共有 11,000 左右的外侨因此合法 化,并依照菲律宾法律,为他们的配偶和子女申请到居留权。不过,一些不符合特赦要求的 非法中国移民,在旅行社或中国方面的帮助下提供虚假的文件,或者直接贿赂菲律宾的移民 局官员,制造虚假的入境记录,为自己或其“直系亲属”获得居留权,具体数目不得而知。如果 按照菲律宾非法移民中 70-80%是中国人计算, 获得合法居留权的主申请人及其“配偶”和 “子女”至少在 20,000 人以上。 第二,投资移民和退休移民。 根据菲律宾法律,只要在菲律宾 投资 75,000 美元, 或购买股票、 房地产, 或者银行存款, 就可获得特别投资居留签证 (SIRV)。 目前给予中国公民的配额是每年 50 名,从 2003 年开始实施。 此外,菲律宾休闲退 休署还在中国推行特别退休居住签证(SRRV),即凡 35 岁至 49 岁者,只要在菲存款 75,000 美元,50 岁或以上者只需存款 50,000 美元, 即可获得菲国永久居留权。 自 1987 年到 2008 年 3 月 24 日,获得 SRRV 的中国大陆公民有 1662 人,加上其家庭成员共 4,329 人。但是, 上述投资移民和退休移民计划同样有漏洞可循。申请人可以在菲律宾购买公寓作为投资,但 在获得居留权之后,申请人可能会把公寓转卖给其他申请人。或者旅行社或者申请人的亲戚 朋友向移民申请人借出投资移民或退休移民所需的金额并以后者的名义存进菲律宾官方指 定的银行,从而使后者以假投资的方式获得移民资格。 一矢获得居留权,申请人即把钱连本 带息加报酬还给旅行社。 这些情况同样适用于股票投资。
   尽管菲律宾政府在 2001 年将 9139 法案签署为法律, 允许菲律宾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考虑,
         资料来源:菲律宾退休署(PRA)2008 年数据,截止到 3 月 24 日。

[2]《华人新移民心声:愿祖国日益繁荣强大》,《文汇报》 2002 年 2 月 25 日。
[3] Tulay, June 5, 1995; Tulay, January 6, 1997; Tulay, August 5, 1996.
[4] Teresita Ang See,Influx of new Chinese immigrants to the Philippin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Mette Thuno ed.,Beyond Chinatown:New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Global Explanation of China,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2007,p. 143.
[5] 根据菲律宾退休署提供的的数据,若加上香港(560)、澳门(20)、台湾(3273),总共为 8182 人。
[6] 根据笔者本人的调查,同时参见 Teresita Ang See,Ibid.,p.144.

通过行政而非司法的途径,赋予在菲律宾出生或定居的外国人以菲国公民权。 不过 对中国公民来说,实际上的入籍是非常困难的,不仅需要提供足够的法律文件,而且还需要 漫长的等待与大量金钱。 2008 年 11 月,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签署了特别创造就业签证 (SVEG)的第 758 号行政令,并在 2009 年 3 月正式生效。 根据该法令的执行制度,规定外国 人投资的公司每雇用 10 名菲律宾人,就有一个特别创造就业签证的申请名额。 在一家企业 公司行使管理职能并有权雇用、 开除或提拔员工的外国人可以申请特别创造就业签证,只 要其所在的公司提供担保。 该制度相信将为中国公民申请菲律宾永久居留证提供一条新的 途径。 就在该法实行不到一个月之内,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的一位中国投资者兼高层行政 人员已成为获得“特别创造就业签证”的第一人。 第三,因与菲律宾公民结婚、继承遗产或收 养关系而获得永久居留权。
   此外,菲律宾还存在一个数量庞大的非法中国移民群体,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 合法入境,非法滞留当地工作。 不少中国公民持旅游或劳工签证合法进入菲律宾,然后非法 延期居留,在菲律宾从事零售和批发业的大量中国商人皆是如此。2005 年菲律宾政府简 化中国游客和投资客的入境手续后,来菲律宾的中国人遽然增加,无疑推动了中国非法移 民数量的继续增长。
(2)非法偷渡, 这部分人比较少,部分人属于在中国国内犯罪后,非法偷 渡潜逃到菲律宾。
(3)非正常途径入境, 即在菲律宾移民局官员帮助下经由非正常通关通 道离开机场,有离境需要时,再通过移民局官员,不经过正常手续直接离境登机。鉴于部 分人出入菲律宾而没有留下记录, 因此即便是菲律宾政府掌握的移民数据肯定也不够准确。
   如果按照目前菲律宾有中国新移民 20 万的估计,那么无疑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具 备合法的身份。 此外,还有一些人属于合法和非法之间。 这部分人通过购买菲律宾公民的出 生证,改名换姓获得菲律宾人的身份,严格而言仍属于违法,实际上也不包括在菲律宾官方 统计的合法移民之列, 但他们在菲律宾出生的后代却可因此获得菲国国籍。

二、基本特征

   要对菲律宾近 20 万中国新移民做一项全面的调查和统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 以下的研究乃是基于在中国城的实地调查,对中国新移民的部分特征进行简单的抽样统计 和描述。

   (一)教育程度
   与历史上的中国移民相比,新一代中国移民在教育水平上无疑要高出很多。 菲律宾中 国新移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其中:小学 15.4%,初中 37.6%,高中或中专 38.8%,受高等教育 的比例很低,只有 8.2%。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相比,菲律宾的中国移民无疑在教育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7] 少数中国公民通过与菲律宾公民假结婚的方式获得永久居留权。
[8] 菲律宾《零售贸易自由化法》规定:外国人零售店的资本不能低于 83 万美元。
[9] Tulay,Dec. 16,1996,不过这一类人毕竟属于少数,笔者在菲律宾中国城的采访中,受访者也提到了这一点。
[10] 笔者的一个参访对象即在 1985 年通过这种方式来到菲律宾。
[11] Roel Landingin, “Paradox for Philippines as Chinese set up shop”, Finance Times, July 24 2007; Teresita Ang See,ibid. p.140,李天荣:《中国新移民菲国新动力》,《亚洲周刊》,2002 年 8 月 29 日。
[12] 由于大多数中国新移民都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和菲律宾他加禄语,所以即使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菲律宾 国籍,也很容易被识破。

考虑到高学历的中国公民一般以发达国家为移民目的地(85%的中 国移民流向发达国家),只有 15%的中国人移民到发展中国家, 这就毫不让人惊奇。 而且, 尽管菲律宾正以其低廉的留学费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多在毕业 后选择回国,而不是留在当地工作,学成后定居的比例则更少。 当然,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的 教育水平显然与其来源有关。 据笔者的调查显示,菲律宾中国新移民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农 村地区(55.9%),来自小乡镇和城市的比例分别为 14.70%和 29.4%。 众所周知,中国农村地 区的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比较落后。 此外,25.9%的受访者在移居菲律宾前“家庭富裕”, 大多数人“家境普通”(64.7%)或者“不好”。

(二)语言能力尽管身在国外,大部分中国新移民的工作语言仍然是他们的母语闽南语(88.2%),菲律 宾他加禄语(Tagalog)使用也相当广泛(61.2%)。 但大多数人的他加禄语能力仅限于一般的 交流(60%),只有少数人才能熟练地运用他加禄语(8%),英语能力则更为落后(具体见表 1)。 不过,尽管绝大部分人认为语言是他们在菲律宾生活的主要障碍之一,但这并不影响他 们的生意,除非他们想扩大自己的生意。 通过电子计数器以及聘请菲律宾工人,他们能在很 大程度上跨越语言上的障碍。 此外,中国城完善的华人商业与人际网络、主要进口中国商 品、对中国市场的了解——除了依赖本地销售市场外,足以使他们在菲律宾获得成功。


(三)职业与行业选择
如前所述, 中国新移民大多来自 中国的乡村地区,经济能力一般,因缺 少资金积累, 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低成 本的、依赖中国廉价小商品的零售业。 在马尼拉中国城所在的 Binodo - Divisioria 地区,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兴建了很多商场,比较著名的有 168(一路 发)、Divisoria、Tutuban、Baclaran、Quiapo, 其它还有 Meisic Mall,Juan Plaza,Fiesta Mall,KP Tower,Ylaya Mall 等,尤其是在 168、Divisoria 和 Meisic 等购物中心,其中的商铺差不多 90% 以上为中国人所拥有,经营零售店铺成为绝大多数中国小商人的职业(如图 2)。 部分人经过 最初的原始积累——除非有特别的机 遇或者外来帮助,对大多数人而言,这 一过程一般要 10 年左右, 然后才能 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以此扩大规模, 或者成立公司,进行其他投资。 少数人 虽经营零售,但以批发为主,也能迅速 积累非常可观的财富。
就新移民所涉足的行业来看,依 次分别为零售或批发业(52.9%)、贸易 业(41.2%)、生产加工(17.6%)、房地产 (2.9%),此外,还有少部分人作为职员在企业、社团或者华文报社工作。

[13] 朱慧玲:《21 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态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14] 在笔者与多位受访者的交谈中,他们都提到了这一点。

(四)社团组织与社会结构
   1. 社团组织 早期的中国新移民因经济实力和数量有限,大多加入由菲律宾华人组织 的各种同乡会、宗亲会和校友会。 成立于 1997 年的旅菲各校友会联合会(简称校友联)是第 一个吸纳大量新移民的社团。 校友联下属 30 个来自福建和香港等地的校友会,其成员包括 菲律宾华人和中国新移民。 随着新移民逐渐补充进来,现在校友联已逐渐演变成一个以新 移民为主的社团,其部分领导成员经济实力非常雄厚。 成立于 2007 年 6 月的旅菲华侨工商 联总会是一个完全由中国新移民构成的组织,以在马尼拉尤其是中国城的各新兴购物批发 中心——如 168、Divisoria、Tutuban、Baclaran、Quiapo 等经营商铺的新移民为主构成。 除了零 售业,他们还是供给全菲各地货物的批发商,菲律宾各地的廉价小商品很大部分都由他们 提供,部分会员甚至已经步入制造业和其他服务行业。 不过从整体来说,该社团的经济实力 有限,而且因为其部分会员不具备合法居留权,所从事的零售业事实上不容于菲律宾法律, 往往成为菲律宾合法或非法打击行为的受害者。 成立于 2007 年 7 月的中国商会,其会员除 了极个别的菲律宾华人,皆为拥有菲律宾合法居留权的中国新移民。 作为商会组织,中国商 会在马尼拉以外的其他城市,如棉兰老的达沃市和和维萨亚地区的东西黑人省等地也成立 了分会。 中国商会的成员包括不少非常成功的中国新移民商人,但无论在人际网络,还是资 源动员能力方面,与本土实力雄厚的菲华社团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很多情况下, 同乡会与校友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上述三个社团的成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 交叉。 社团化对菲律宾中国新移民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首先,这标志着新移民群体不仅在 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一群体已经开始产生整合的需要。 他们 需要团结起来,增强合作,保护他们在菲律宾日益发展的利益。 其次,当移民群体日益庞大 时,与主流社会的摩擦与互动就会增加,成立社团能够让他们以群体的身份与主流社会打 交道。 2005 年和 2006 年,在菲律宾中国城发生的多起查封新移民商铺的事件,一再说明了 新移民团结的重要性。 此外,新移民也藉此思考与主流社会的关系。 如校友联在成立十周年 之际组织《扎根与融合》征文大赛,旅菲华侨工商联总会主张“融入”主流社会,中国商会在 其成立宗旨中明确提出“帮助菲华新移民向菲律宾政府争取合法的居留权,正确引导他们 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并“引导菲华新移民,在经商过程中,遵守菲律宾的法律,以免触犯 菲律宾的法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社团的相继成立,将有利于保 护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的合法利益与权利,向包括菲律宾华人在内的菲律宾主流社会表达自 己的思想,引导新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建立和谐的族群关系。

2. 社会结构 中国新移民在经济实力上呈现较大差异的同时,在社会地位和心理层面 也开始出现一些相应的分化, 一部分成功而富有的新移民加入重要的菲律宾华人社团,并 且与菲律宾主流社会建立联系,而绝大多数新移民则相对默默无闻,其中部分人长期经营 惨淡,勉强维生。
此外,不同时期的移民在心理上也呈现明显的群体性差异, 尤其是 90 年代前后的移 民。 早期的新移民(主要是 90 年代以前)在商业领域倾向于循规蹈矩,而新近的移民(90 年 代末)则更急于求成。 90 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媒体对新移民日益增加的负面报导,正与这一 时期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有关,也印证了新移民内部的差别。 但是,单就移民时间本身不一 定会导致新移民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差异, 实际上移民时间往往与经济因素结合在一起,共 同发生作用,影响和形塑新移民的文化和社会心理。 部分移民时间长,且经济比较成功的新移民,已经有了“扎根”本地的意识,他们开始倾向于认为自己属于“老侨”,生活圈也开始向 以菲律宾华人为主倾斜,经营与生意方式不再依赖于新移民社会,相反与菲律宾社会的联 系更加紧密,从而与金字塔底层的新移民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另外,他们对新移民的态度也 出现了变化,比如说接受菲律宾华人对新移民的判断,指责新移民为了发财不择手段、对主 流社会没有贡献等等之类。 移民时间较短的中国新移民,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观望阶段,不大 可能思考与主流社会的“融合”这一问题。 而移民时间长,但经济不甚成功的新移民,受经营 方式的限制,仍然生活在广大新移民之间,他们或许对新移民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但在 文化和社会心理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不同于新时期新移民的变化。


三、经济-社会关系
近三十年源源不断的中国移民,在菲律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移民群体,无论在经济 还是社会领域,他们都对菲律宾社会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一)族际关系
   作为身处海外的外国公民,对中国新移民而言,首要和首先要处理的当然是与菲律宾 华人的关系。 据笔者调查,相当多数的新移民不仅拥有菲律宾华人朋友,而且也乐意和菲律 宾华人交往;且移居时间越长,则越有可能与后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数据显示,在“拥有很多 关系密切的菲律宾华人朋友” 这个群体中,50%的人在 90 年代以前移居菲律宾,35.7%的人 在 90 年代移居菲律宾,只有 14.3%人属于 2000 年之后的新来者。 不过,只有 17.6%的受访 者认为菲律宾华人对中国新移民友好,而认为“比较疏远”或“不友好”的比例高达 38.3%(认 为“一般”的占 44.1%),相当多数的新移民坦承感受到了菲律宾华人对他们的歧视。 部分经 济实力雄厚的中国新移民,即使在成功跻身于华人社会的上层之后,在内心深处也感到菲 律宾华人对他们的疏远。 中国新移民与菲律宾华人在商业上的竞争,部分中国移民的不法 活动,以及菲律宾华人对中国移民的误解都是导致这种歧视的原因。 不过,菲律宾华人对中 国新移民的认识并不尽一致,根据他们对中国新移民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 生活在中国城, 并且经营零售业的菲律宾华人, 因直接面临中国新移民在商业上的竞 争——而且很多情况下确实属于不当竞争,因此对新移民普遍持负面态度;第二类为部分 菲华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可能站在菲律宾民族主义的角度,甚或基于道德优越感,批判新 移民中存在的不法行为。 那些生活和工作与新移民毫无关系的菲律宾华人可以纳入第三 类,他们对新移民的认知比较模糊,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来自新移民在商业上的竞 争,另一方面,有关新移民的种种负面消息又在他们中间流传,他们会本能地对新移民持消 极看法。至于那些新移民不可能在商业上与之竞争的菲律宾华人,对新移民的认识则可 能并不像前几组人那样消极,反而可能对新移民采取同情态度,并且帮助他们。 还有一些人 会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原因与中国或中国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则偏向于对新移民采取友好 的态度。
   至于中国新移民与菲律宾人的关系,声称“拥有很多菲律宾朋友”的比例为 26.5%,考虑 到中国新移民的语言能力,这个比例应该不算低。 在这一群体中,66.7%的人也有自己的公 司,而在“没有菲律宾朋友”这个群体中,拥有自己公司的比例为 22%。 因此,经济活动无疑会影响新移民的交往,



[15] 部分新移民长期生活在类似 168、Divisoria 这样的购物中心,他们的交际圈、生活圈、生意圈依然与新 移民紧密纠缠在一起,在心理上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那些经济活跃的新移民可能因为业务的原因,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并 结交菲律宾人。 而菲律宾人对中国新移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那些生意上遭遇中国新移民 激烈竞争的菲律宾商人,无论在中国城内部还是外部,都很自然地对新移民持负面认识。 这 一点与菲律宾华人相似。 菲律宾国家调查局、移民局或税务局等机构对中国城购物中心发 动的各种检查和搜捕活动,往往乃是因为受到诸如菲律宾零售商协会等机构的检举。 不过 对绝大部分普通菲律宾人而言,他们喜爱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且中国的日常生活用品 也为很多菲律宾小商贩提供了优质的货源,他们对中国新移民并无恶感,在认识上似乎并 没有受到菲律宾华人的影响。

(二)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马尼拉中国城所在的 Binondo-Divisoria 地区曾经是全菲最大的散货中心,但于 18 世纪 没落,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该地区还是一片萧条。 随着中国新移民的日渐增多,该地区开 始复兴,大批购物中心如 168(一路发)、Divisoria、Tutuban、Baclaran 等陆续兴建,从销售到货 运,为菲律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物美价廉的商品,也为菲律宾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 力。 据说全菲各地约 70%的货物都来自该地区的批发商。除了零售业,中国新移民还涉足 其他行业,如制造业、食品业、房地产、贸易等领域,不仅雇用大量菲律宾工人,提供满足菲 律宾市场需求的商品,还致力于向世界推销菲律宾的产品,一些新移民创办的企业逐渐成 为菲律宾同行业的佼佼者。 菲律宾华人富商吴奕辉认为,这些正在马尼拉中国城奋斗的中 小企业的中国新移民老板,很快会成为菲律宾未来最出色的企业领袖。

(三)本土参与
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菲律宾华人大力提倡融入主流社会,回馈本地社会。 如菲华 商联总会以“菲华三宝”(捐建农村校舍、华人志愿消防队、菲华义诊服务)为主要形式,长期 服务菲律宾社会,赢得了菲律宾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在菲律宾华人的带动之下,随着经济实 力的积聚,很多中国新移民在经济步入正轨之后,也开始逐渐回馈菲律宾社会,重视本土参 与。 新移民主要通过加入华侨华人社团,参与到针对本地社会的慈善活动中。 在笔者调查对 象中,有 58.8%的新移民参加过针对菲律宾社会的慈善活动。 如中国商会向阿罗约总统捐献 总统贫寒助学金,晋江同乡总会(很大一部分人是中国新移民)资助修建了 400 多间价值两 千多万比索的平民房, 旅菲华侨工商联总会、校友联等新移民社团积极参与救灾和对菲 律宾穷人的义诊。

(四)与中国的关系
   如图 2 所示,菲律宾中国新移民大多从事零售业,虽有涉及制造业、食品业、房地产、贸 易等领域,但一来是经济实力尚不够强大,另外,其技术与产品虽能满足菲律宾市场的需 求,但在中国市场并无优势,因此他们在中菲两国的经济关系中,大多扮演着商品进出口商 的角色,而到中国进行投资或创业的比例非常低。 即使有投资,大多都以购买房产的形式存 在,金融或生产性投资非常少见。 另据笔者在菲律宾中国城的调查,中国产品构成了中国新 移民的主要商品来源(表 2),可说中国新移民是中国商品在海外的销售人员。 不过,随着一批有实力的新移民企业家的崛起,

[16] 根据笔者对菲律宾华人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17] Catherine Gueguen,“Divisoria revitalized by new waves of migrants”,Tulay, Sep. 19,2006;李天荣:《中 国新移民菲国新动力》,《亚洲周刊》,2002 年 8 月 29 日。
[18] 李天荣:《中国新移民菲国新动力》,《亚洲周刊》,2002 年 8 月 29 日

以及新移民社团的成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可能成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海外平台,推动中国商品和投资在菲律宾的扩展。


   中国新移民还以捐赠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祖(籍)国的关心和热爱。 部分经济成功的新移民,对祖籍地教育和慈善等公益事业非常热心,时有大额捐赠。 如在 2008 年初中国南方 发生雪灾之后,中国商会、旅菲华侨工商联总会、校友联等新移民社团更是积极组织捐款。 另外,中国新移民的职业选择,以及他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从反面论证了一点,即中国新 移民与菲律宾本地社会还远没有建立密切的关系。 中国商人的经济活动虽然为本地社会创 造了就业机会,但主要是以中国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毕竟不像菲律宾华人一样,通过产业资 本和金融资本与菲律宾社会融合成一体。 而菲律宾政府的某些投资政策,如禁止外国人购 买土地,实际上也限制了新移民在菲律宾的事业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不断扩展,中国新移民正成为中国日益倚重的海外 力量。 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了解中国,与中国的感情深厚,是中国在海外的无形资产,尤其 是部分中国移民通过加入菲华各界联合会、 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社团和组织,成 为在海外反“台独”促统一的重要力量, 构成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一环。 从这一点而言,菲律 宾中国新移民社团化的意义就更为深远。


四、问题与展望
   中国新移民在海外的生活远非一曲和谐的移民牧歌,作为一个仍然变动不居的庞大群 体,他们与当地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甚至冲突之处。 这些矛盾冲突除 了因主流社会对中国新移民的误解与偏见而生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源于中国新移民自身。

(一)问题与挑战
   毫无疑问,大多数中国移民都是以经商为目的的遵纪守法的商人,不管是否具备合法 的身份,他们都在异国的土地上延续着中华民族艰辛劳作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 但少数不 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危害了菲律宾社会,而且破坏了菲律宾华人、中国人以及中国 的形象。 制毒贩毒、参与绑架、非法走私、生产和销售伪冒产品、偷税漏税,以及无证营业、非 法从事零售业都是中国新移民在菲律宾饱受批判和指责的缘由。 坦率而言,上述指控都是 事实。 据笔者的抽样调查,销售或者生产仿制其他品牌产品的人占到了 91.2%,这一比例确 实非常大。 再如在 2002 年轰动一时的绑架案中,绑架者为中国人,而受害者则为菲律宾华 人。2002 年和 2003 年,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Kaisa)连续两年向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递交有关中国公民卷入毒品走私的报告。

[19] Tulay, Sep. 19, 2006.
[20] 《福建日报》,2006 年 12 月 15 日,《鹭风报》,2007 年 7 月 16 日,《石狮日报》,2008 年 11 月 21 日。
[21] 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渐进式台独”是条死胡同》,(菲律宾)《华侨商报》、《世界日报》、《菲华 日报》、《联合日报》,2002 年 1 月 24 日。
[22] Philippines Inquirer Daily,August 16,2002; Philippines National Defense,August 31,2002;Tulay,Vol. 18,Oct. 18,2005.

报告提到菲律宾缉毒署发现的一些制毒工厂和实 验室,全部都由中国公民所拥有和管理,而在菲律宾法庭上审理的超过 100 公斤的毒品案 件中,差不多 90%都有中国公民的参与。此外,关于中国公民非法从事零售业、销售仿冒 产品、走私、偷税的报道更是常常见诸于菲律宾中、英文媒体。
   但是, 仅仅因为少数害群之马的不法行为而站在道德的高处对整个群体加以否定,认 为他们“从头到脚都是非法的……”, 甚至指责他们“腐蚀了菲律宾人的道德”, 则又是 不公平的。 菲律宾华人担心部分中国移民的不法行为可能会激起人们对现存华人少数族群 的仇恨,破坏他们苦心经营的族群关系, 自是情有可原,但其中很多批判则多少带有感性 的成分, 乃至忽略了隐藏在其背后的商业竞争。 随着中国新移民的大量涌入,他们渗透到 马尼拉中国城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商人凭借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在当地建立起自己的商业 和贸易网络,以低于菲律宾华人的商业利润加速商品和资金的流通,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很 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菲律宾华人零售业,也由此背上不公平竞争的骂名。 上述不法活动 实际上往往和菲律宾本身的制度缺陷以及官员的腐败联系在一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予以 指责也是不公平的。 如偷税漏税长期以来一直是菲律宾社会的一大痼疾,至于走私——新 移民称之为“灰色通关”或“技术走私”,也有中国新移民不得已的苦衷,如制度的缺陷、海关 的腐败等等。 至于菲律宾法律所禁止的外侨零售业,随着中国商人的影响力以及对菲律宾 社会的贡献日益增大,完全禁止似乎已不大可能,除非菲律宾政府能够冒经济损失的风险。
此外,中国新移民群体在菲律宾的地位依然是脆弱的。 一些新移民因为没有合法的居 留文件,往往成为被勒索的对象。 在一些情况下,警察常常威胁中国移民,勒索不成就以窝 藏毒品来逮捕他们。 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中国新移民的不合法身份以及非法零售带来的脆弱 性,这给予了菲律宾官方任意搜查中国新移民集中的购物中心的合法理由。 菲律宾的一些 政府部门经常肆意逮捕中国新移民,一些非法移民往往被关押数月之久,甚至还有无辜者 受到牵连,违反人权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 如 2006 年 3 月 16 日到 4 月 26 日,著名的 168 (一路发)商场因为“非法经营走私商品”,而被菲律宾警方、菲律宾国家调查局和海关署联 合查封一个多月。

(二)未来展望
   正视中国新移民社会在菲律宾的存在且不断壮大的事实, 进而寻求理性的解决之道, 才可实现多方共赢。 实际上,中国新移民对菲律宾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经济领域,尽管少数犯 罪行为在短期内损害了整个华社的形象,但大量新移民的涌入实则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23] Teresita Ang See, Ibid., p. 147.
[24] 《华 侨 商 报 》,2007 年 7 月 11 日 ,Tualy, Jan. 3,2006; Philippines Star,March 5,2008;Tulay,Sep. 4, 2007;The Manila Times,December 22,2005.
[25] Wesley Chua,” Immigrants here to stay, bring new challenges”, Tulay, Feb. 20, 2007. [26] Teresita Ang See,Ibid.,p.150.
[27] Finance Times, July 24 2007.
[28] 一些菲律宾华人学者对中国新移民不法行为的批判,在笔者看来,带有明显的偏见和歧视。 种种未经 证实的关于中国新移民的传言,往往流传于整个菲律宾华人社会并且被夸大到不理性的程度,其中一 个版本就是关于中国新移民利用服装等其他进口物品走私毒品的故事, 这样的谣言引起一些机构联 合起来突袭著名的 168 商场,结果并没有发现预期中的毒品。
[29] 《华声报》,2005 年 12 月 19 日;《世界日报》,2007 年 7 月 7 日;《菲律宾华报》,2008 年 5 月 27 日。

菲律宾华文媒体中,新移民充当着校对、打字员、设计、翻译、记者以及编辑等职务,还有一 些人则在华文学校里担任汉语教师,弥补了菲律宾华社汉语教师的空缺,这些无疑对菲律 宾华人的文化保持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马尼拉以外的一些地方,华人数量正在萎缩,因此新 移民的到来为当地华社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社团化的新移民,将为中国新移民社会 的有序发展,以及族群之间的良性互动带来积极的因素。 对菲律宾华社而言,以上这些积极 的方面乃是未来探索与中国新移民的关系时必须予以考量的因素。 至于中国新移民与主流 社会的关系,既然历史上菲律宾华人的“融合”历程也长久而艰辛,既然作为同文同种的菲律宾华人和中国新移民之间都心存隔阂,又如何能期望仍然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新移民们迅 速融入主流社会? 相反,若菲律宾华人能够化解误会,主动引导后者,则对整个华社而言,其 意义深远。
   笔者并非为新移民辩护。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中国新移民确实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 们把在中国形成的一套思维与活动方式全盘照搬到菲律宾,而不顾当地实际——其中很多 都是负面的。 他们不谙菲律宾语,不想了解本地社会,只是利用菲律宾作为生意之地,长期 游离于菲律宾社会之外。 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确实滥用了菲律宾人的善意。 任何急功近利 的短视行为,都可能造成未来对整个族群的长期的隐患和威胁。 在笔者看来,提高语言能力 是当务之急,方能走出封闭的“中国城”,加强与主流社会的互动和沟通。
   最后,政府的角色和作用非常关键。 毫无疑问,一支庞大的海外移民符合中国的国家利 益,但前提是这一移民群体的有序发展。 2006 年所罗门群岛撤侨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只 有防微杜渐,引导海外中国新移民遵纪守法,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才能作为中国政府可以倚 重的侨务资源。 鉴于菲律宾少数中国新移民的不法行为,以及菲律宾官方对中国城的屡屡 突袭搜捕, 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似乎还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幸运的是,尽管新生的新移民社团还不具备足够的资源和手段来建立威信并且引导和服务 新移民社会,但毕竟一切已经有了开始。 对菲律宾政府而言,如果能够引导中国新移民与菲 律宾社会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他们就能为本地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也能更好地融入 主流社会。

[30] Tulay,Feb. 20,2007.






Jasonli99999 发表于 2017-12-25 08:21

想不到还有这么多大陆人在菲律宾混,这种地方请我都不来,最多度个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