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4 发表于 2020-1-10 10:29

面对教师荒的对策


作者:吴红岩(原载于《世界日报》)
  
目前,由于 “中文热”在菲律滨升温,绝大多数华校面临着教师、尤其是优秀华文教师短缺的问题。目前,华教中心的“输血”计划和商总的志愿者招募计划以及商总、中正学院、侨中学院的“1+2+1”计划,正在多管齐下,力图解决教师荒的问题。问题似乎有所缓解。但,缓解就等于解决问题了吗?显然不是。
  
原因很简单。首先,不知晓“输血计划”和志愿者招募工作到底会持续多久,外援终究不会永久,它只是一种辅助形式,只能满足一时之需。 “血”还是要靠自身来造才得以长久。其次,目前报名参加“1+2+1”的学生人数寥寥,况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学生又缺少中国文化给养,难以快速造出满足健康身体所需要的“新鲜血液”。因此这“多管”即使齐下,是否能达到长远见效的目的还是未知数。
  
那么,为何会出现教师荒?为何“1+2+1”报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呢?为何有些学成归来的学生又会几年后或者一回来就流失转而从商呢?赞助人花了巨额资金苦心培养一个学生,却造成了这样的结局,原因何在呢?
  
其实,原因显而易见,华人社会人人心知肚明,那就是华校教师收入太低。华人的孩子即使华文很好,也非常热爱华文教育这一职业,但父母们绝不甘心让自己的子女从事华文教师这一低收入职业。因此,华文教师的低收入,才是出现教师荒的一个根本原因。
  
低收入,使得菲律滨华校很多华文老师在为生存而挣扎。绝大多数老师在学校上完课,还要通过工作之余给学生督课来增加收入。还有很多老师兼任多个学校的课程。由此我们会看到华校的绝大多数老师处于超负荷工作和疲惫不堪的状态。很多教师会利用一切工作间隙批改作业和备课。再加上像马尼拉这样的交通拥堵城市,榨走了老师们的很多宝贵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起早贪黑,甚至夜以继日。
  
华文教师对生活水准要求高吗?完全不是。很多老师需要租房子住,并不大的房子却要付出高额的房租,这就会夺走新老师一个月的薪水,剩下的生活费及其他费用,比如药费、交通费、通讯费等等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取得。对于很多中青年教师而言,他们除了要挣钱养活自己,供房租之外,还需支付子女的各种费用。老教师更有未来的养老之忧。低收入还使得很多华文教师因为经济窘迫而难以找到配偶组成家庭,从而出现了华校独身教师、尤其是独身女教师不在少数的现象。很多独身老教师,退休后的生活令人掩面唏嘘。寥寥的退休金, 无房子、子女,无人照顾等状况,使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我认识的老教师们,生活都非常节俭。因为对于收入微薄的他们来说,除了吃饭、穿衣、交通、通讯等基本生活之外,其他任何生活​​必需似乎都是奢侈。连生病,都坚持不住院,生怕花钱。但可敬的是,他们一直是早起晚归、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着。
  
菲律滨华人一向注重和关心华文教育。教师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都慷慨为学校、为教师捐助资财,令人感动和钦佩!如果再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老教师们退休后的生活,对这些在菲华教育中贡献一生的老教师给予应有的生活照顾与关怀,比如,建一所教师养老公寓或是养老院,那么,不仅老教师们老有所依,也定会使年轻的教师们定心、安心。不然,为了生计,年轻教师也只是暂时工作于华校,待有了更好的选项,一定会一跃而起,奔向高枝。因为老教师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试问,谁不向往更好的生活呢?
  
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华校教师收入,是解决教师荒的根本问题,势在必行。
  
为什么华校的教师工资偏低呢?这要追溯华校成立的历史。华校当时成立是为了解决第一代华人的子女学习华文的问题,而那时的华人生活比较艰难,普遍收入偏低,因此华校学费也比较低,只是维持一个收支平衡。教师的工资自然就不会高,这种情况一直保留至今。我了解了一些华校的老师,他们说这几年学生的学费已经不低了,而且很多校友都在不断地资助回馈学校,数额也越来越大。有些校友直接就是以奖励贫困学生和发放教师福利为名而捐助的。可见老校友们的母校情结。如此说来,如果学校能够合理计划分配开支,把教师的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教师收入,是会吸引很多的优秀华文老师到学校任教的。当然学校的各项建设固然重要。可是对教育而言,师资力量是教育的核心,它能够吸引的是人的内心,它树立的是持久流传的口碑。能否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才是学校能否声名远扬的关键。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非常差,但是,政府却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给予教师足够的薪水与补贴,教授最高月薪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正是由于对教师、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和自由宽松的教育体制,才吸引了大量优秀教师,使教授们在那个艰难困苦时期为国家、为世界培育了大量顶尖的优秀人才,使西南联大的名字永垂青史。
  
优秀人才是靠优秀教师来培育的。优秀教师又是靠有远见、有担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管理者吸引来的。
  
教师荒的问题要真正得到解决,还有其他辅助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抓住“输血计划”和志愿者招募计划的良机,充分合理使用好外派教师,充分发挥优秀外派教师的示范、培训作用,将优秀的外派教师和志愿者用在“刀刃上”。同时,在实施“1+2+1”的华校,利用好现代网络工具,将面对面传授和网络培训结合起来,做好传、帮、带,放大优秀外派教师的重要作用,在“输血”的同时也以低成本不断“造血”,造出优质的血液。
  
与此同时,要保护和挖掘当地现有华文教师资源,吸收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高、热爱华文教育、有从教经验的人入行。同时,让那些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身体尚可、自己也有意愿能够继续胜任教学工作的优秀华文老教师继续留任。这些老教师教学认真,工作负责,热爱学生,熟悉学校,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们的留任,既可以部分解决教师荒的问题,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退休后的生活问题。
  
说到底,教师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职业。作为事业,它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需要从业者有良心、爱心有耐心,无私奉献。但,作为职业,它需要满足从业者的生存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让他们享受到从事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教师也是人,也有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和梦想。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用“奉献”这样的字眼来要求教师 ——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即使现在拿着微不足道的薪水,也在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因为教师这种职业是无法简单地用“小时”等时间单位来计算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教师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职业,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教学和学生的职业。因此理解教师、善待教师,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华文教师,也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如果优秀的教师不断流失,新生的力量又无法加入,学校最后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整个华校的结局也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要不得的。
  
菲律滨不乏有远见卓识,又重视华文教育的华人华商。华文教育在“菲化”前极其艰难的岁月里,都如胡杨林一般挺立过来了,而且硕果累累。相信走入了21世纪的今天,在热心有为人士的带领下,各界合力共进,放下个人成见与短期利益,定会开辟出一片崭新的绿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对教师荒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