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白条之父”许凌离职,两次改名,京东科技弱化“金融”?

时间:2021-9-8 18:57 0 87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白条依旧很香

DSC0000.jpg



就在京东“欣然宣布”刷屏的三天前,京东集团VP许凌在朋友圈发文告别京东“昨天是在京东的第八年,今天是在京东的最后一天。”
许凌曾在2014年带领团队推出了业内首款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被坊间成为“白条之父”。
如今,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业务依然很香,但当年打天下的金融业务高管逐渐被合规背景出身的高管取代。
IPO终止之后

蚂蚁集团以花呗、借呗为核心的消费金融业务的收入占营收比接近四成,而蚂蚁集团IPO暂缓的直接原因,正是网络小贷监管环境的剧变。
虽然京东数科未披露IPO终止审核的原因,但其答案已经不言而喻:去年上半年,京东数科两个消费金融产品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超过4成。
2020年12月21日,陈生强由京东数科CEO转任京东数科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李娅云成为京东数字科技CEO,此前李娅云除了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的身份外,还有在京东数科担任监事会主席。
界面新闻1月11日报道,京东内部发文决定整合原京东数科子集团、原京东云与AI事业部,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原京东数字科技CEO李娅云将出任京东科技子集团CEO。
装入新业务、改名,弱化京东数科的金融属性的同时,京东科技也在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成立了15个新事业群,其中,金融科技群组的负责人为许凌,平台生态群则由谢锦生担任负责人,风险管理中心由程建波担任负责人。而这三位高管都是京东金融业务的创始级高管。
其中,许凌是在2013年9月加入京东金融,任消费者金融总经理;京东金融的另一员大将程建波则在2014年8月加入,任消费金融风险总监,而在此之前他还曾在蚂蚁金服担任过4个月的高级专家。
许凌和程建波均有极其丰富的银行风控从业经历,都曾在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就职,且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重合,领英信息显示:许凌担任信用卡中心消费金融总经理时,程建波是策略分析经理,不排除程建波是被许凌挖到京东金融的可能。二人在京东数科IPO前,均为位列京东数科四大副总经理。
DSC0001.png



图片来源:京东数科招股书
谢锦生在2013年10月加入京东,参与了京东金融的创建,曾任金融科技业务部、开放平台服务群组负责人,其负责部门致力于将负责京东金融的核心产品能力对外输出,搭建服务于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开放生态,并从零打造银行+、票据、京灵财税等多个平台产品。虽然不是消费金融业务的高管,但也是京东金融的创始高管之一。
从京东科技最初的架构调整来看,彼时三人所负责的工作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
随后,许凌轮岗至京东集团CSO体系,任职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向京东集团CSO(首席战略官)廖建文汇报,后者负责战略与投资。原金融科技群的二级部门企业金融业务部机构负责人李波,接替许凌担任金融科技群机构负责人,向京东科技CEO李娅云汇报。李波是在今年3月加入京东,曾任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长,拥有超过20年金融行业经历。
京东金融的两次改名

“去年我们来参加的时候,还叫京东金融,今年叫京东数科了,相信明年如果再来的话应该不会再改名字了,就改这样一次。”2019年5月,时任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金融科技事业部总经理的谢锦生在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
京东金融在2018年改名为京东数科,又在2021年改名为京东科技,改了两次。
在第一次改名之前的“2018京东金融内部员工大会”上,陈生强表示:“金融回归金融,科技回归科技”,京东金融现在的定位是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业模式是B2B2C的模式,“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有很大的机会能创造出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2018年7月,京东金融签署B轮融资协议,融资130亿元。两个月后,京东金融改名为京东数科,而在其改名前后,京东城市、京东农牧、京东钼媒、京东少东家等子品牌被装入京东数科。
从陈生强等高管在公开场合发布的发言可以看出,在改名之后,京东数科对外的宣传口径逐渐从“金融科技、B2B2C、服务金融机构”转变为“数字科技、智慧城市、农牧”等弱金融类话题,在2019年后半年之后,这个转变尤为明显。
第二次改名,发生在李娅云与陈生强的交接之际。
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正式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简称:京东科技),原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将出任京东科技子集团CEO。
两次改名后,京东金融(数科)都装入了新业务,进而弱化京东数科的金融属性。
但是,金融科技巨头与消费金融之间存在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不做消费金融业务,营收低;做了消费金融业务,PE低;无论哪个“低”都会直接导致市值低。故而,虽然京东金融业务的高管许凌已经离开,但许多用户在京东商城上结算时,依然会被推荐以京东白条的方式结算,哪怕是“不分期”。
延伸阅读:
嘀嗒借京东上线借贷业务,互联网C端金融破冰了吗?
倪远韵/文 8月9日,嘀嗒出行App上线“嘀嗒白条”功能。在使用嘀嗒出行App进行付款时,支付页面除了微信、支付宝之外,还新增了京东白条的付款方式,并标注“推荐”标签,同时还出现了“单单立减最高199元,新用户立减20元”字样。
DSC0002.png




DSC0003.png




嘀嗒白条开通入口
据了解,“嘀嗒白条”是嘀嗒出行和京东合作推出的联名信用付产品,目前处于部分区域测试阶段。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接口接入,属于深度合作模式,按行业惯例,京东或将支付一定合作费用,目前主流的计费方式有CPS(Cost Per Sales)、CPA(Cost Per Action)等。但嘀嗒出行与京东深度合作的目的,或不止于通过互联网流量变现的逻辑做营收增量,而是有意借助此合作发展自身金融业务。
在金融业务探索方面,此前嘀嗒出行多采用纯导流模式。嘀嗒出行App多个产品功能页中都存在借贷产品的信息,且金融产品广告占APP总广告量的60%以上。其中,“顺风车”一级功能页出现了360数科和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的CPC(Cost Per Click)推广;而在“天天福利”一级功能页中,有分期乐和活动页面信息,除此之外还有“最高可借200000”的Banner页广告入口。
DSC0004.jpg




DSC0005.jpg




DSC0006.jpg




“贷款超市”的入口同样出现在“我的钱包”界面中
用户在输入手机号后,便获得了包括宜享花、省呗、同程借钱等13家贷款渠道提供的不同额度的授信。这种模式业内通常称为“贷款超市”,通过类似于 “应用商店”的页面引导用户下载注册贷款软件,给其他现金贷平台导流。
这些腰尾部的金融机构的信息厚度不足,仅凭用户手机号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授信额度。且在记者获得的这13家授信信息中,有10家年化率高于24%,其中有7家年化率最高高达36%,风险系数极高。而据《证券日报》8月6日讯,近期有消息称,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各地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并设置了过渡期进行调整。
在为现金贷平台导流的同时,嘀嗒出行与京东此次深度合作,或可看作对自身金融业务的一次更进一步地探索——嘀嗒白条为京东白条导流,引入用户;京东白条则可为嘀嗒白条提供底层金融能力和数据。
据一位互联网金融从业人事分析,嘀嗒出行能够以此“介入到下游链路去,参与用户的借贷流程,把数据留下来”。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数据,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设备信息、信用信息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往往通过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以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提高利润率。
如果仅仅做“贷款超市”导流,平台可获得的用户信息非常少,数据很薄,“嘀嗒出行要再往深了做,肯定是深度合作一些金融公司,去切用户流程和数据留存”。
在2019年成立5周年采访上,嘀嗒出行CEO宋中杰曾对媒体表示,“(嘀嗒)未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希望更多是从衍生业务去寻找”,嘀嗒出行在今年4月注册用户数已破2亿大关,基于用户基本盘,通过金融服务的布局来提升营收能力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路径。
DSC0007.jpg




DSC0008.jpg




滴滴月付和嘀嗒白条开通页面对比
但相较于滴滴出行3亿元收购支付牌照,入股杭银消金“曲线”入手消费金融牌照,嘀嗒出行在金融布局方面进展较慢。
一方面限于资质,另一方面金融相关业务对于风险控制要求极高,需要大量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嘀嗒出行现阶段营收过于依赖其顺风车业务,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单一,在二次冲击港股的上市关口下,急需发掘更多业务增长点。
DSC0009.jpg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顺风车营收占比接近九成
这只从滴滴指缝中长出来的小巨头,正步幅蹒跚迈向IPO。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此后上市消息石沉大海,直至半年后失效。仅五天后,2021年4月13日,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新版招股书,第二次向港股进军。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支付牌照依然“待补课”。在招股书风险因素中写到,“公司可能被视为在并无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作为非金融机构进行支付服务”,针对这一风险,嘀嗒目前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通过委聘一家持牌商业银行托管银行账户、企业用户预付款和个人用户退款结余,并开发了相应的内部对接系统。 但这种方法“无法保证该合作能够完全解决付款相关风险”,且在未来上市之后,嘀嗒出行还将面对比以往更加严格的监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