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90后网红博主,8成观众都是中老年人

时间:2021-10-24 15:00 0 35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封面图
金鸡独立、连续踏步、揉捏手部、对手指训练……杭州之江大桥下,伴随着“谁说留不住岁月,神采奕奕焕新生“的BGM, 这群老年人跳的广场舞称不上多新潮,但领舞的人倒是很不寻常——一位30岁的男博士。
这套广场舞的动作是他专门用于宣传预防老年痴呆的,#90后教老年人跳广场舞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登上了微博热搜。
DSC0001.jpg



防治老年痴呆广场舞中的金鸡独立动作
这位男博士拥有着双重身份,主业是杭州医院的放射科医生罗骁,主攻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学诊断,业余时间则摇身一变,成了自媒体科普博主“罗夕夕博士”。
这两者的共同点是—— 他面对的患者和自媒体受众,8成都是老年人。
来到之江大桥下,他发现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比他想象的丰富多彩。 以杭州为例,之江大桥下的广场舞规模最多时能达到1000余人,老头老太太们着装统一、动作整齐、有说有笑,个个都是广场舞界的“老司机”。老年人越来越时髦了,打太极拳、走台步、跳广场舞、耍花腔,还有很多和新时代接轨,玩起了直播。
在花花互联网大世界,老年人群体,有着一套完全不同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社交行为。 每天在互联网大世界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打交道,他见证的互联网世界是一片别开生面的“净土”,这里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需要的是放慢语速、放大字幕,多鼓励和有耐心。
一个90后,在互联网世界做老年科普到底是种什么体验?以下是他的自述。
  和轻松的广场舞不同,“老年痴呆”是严肃的
我是罗夕夕博士,主职是杭州某医院的放射科医生,从 2019年开始专注做 阿尔茨海默病 ( 老年痴呆 )科普短视频。 当时因为疫情,我们医院短暂关闭了一段时间。 赶上过年期间, 我一周只需要上1天班,在家里闲来无事,看到疫情初哄抢双黄连的新闻,就查了一些文献,做了一个视频科普双黄连的真实效用。
第一期视频反响很好,很多人来咨询我相关的医学问题。乘胜追击,我又制作了一个系列来科普口罩的正确戴法,随着观看者越来越多,也有人会问我一些读博和毕业论文相关的问题,我也会顺势做一些经验分享视频。
不过,我的主攻方向还是老年痴呆(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从事老年痴呆的影像学诊断),(在医院问诊时)总会有一些家属咨询我相关问题,比如“我父亲得了老年痴呆,我患病的风险有多大”。有一天,我接连遇到三四个人问同样的问题,就想着干脆回归到老本行,做专门的老年痴呆科普博主,这一做就是2年。
针对老年痴呆,人们还是存在很多误区。起初,一提起“老年痴呆”这个词,大众还会带有戏谑的成分。比如家里有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开始忘事,子女就会调侃他:“你是不是老年痴呆啦?”把这当成一种玩笑。其实不然,老年痴呆医学上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过程不可逆的认知功能下降疾病,危害非常严重。
常见的健忘症差不多到去世前,老人的记忆力下降也是非常微弱的。而一旦患上老年痴呆,记忆力会呈瀑布式下滑,到后期,老人连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都做不到,无法自主进食、排泄,最后会在一片狼狈中去世。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病例是一位浙大的老教授。这位教授家里有遗传史,父母都是因为老年痴呆去世的。老年痴呆是母系遗传,基因影响很强大。因为本职工作要教书,最开始这位教授发现自己有一些爱忘事时来和我们沟通,查出是老年痴呆后,他非常痛苦,因为他也是亲手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直到去世,他很清楚自己晚年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无能为力。
后来他的记忆力急剧下降,甚至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性格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有时忘记穿衣服就出门溜达,提醒他之后可能才会意识到。 根据研究,越是高智商的群体,晚年患老年痴呆后智商退化的速度反而会更快,这种反差感让我很难受。到了晚年,老教授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丧失了生活的尊严。这还是挺无奈的,只能指望今后医学研究能够帮助解决更多无法攻破的难题。
DSC0002.jpg



学生时期的罗夕夕
根据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会患老年痴呆,全中国整个人群中有差不多1300万,还是一个挺高的比例。不过,我们预计未来10-15年内应该会有一次比较大的突破,有很多药物已经差不多到了最后一期临床试验,未来还是可期。
因此,我常常和50岁以上的中年人推荐,要定期去医院做一下脑部健康的筛查,这个是不包括在常规体检项目里的,需要额外进行。如果有患病的风险,就要早做药物预防。
目前,阿默病还没有根治的手段,药物治疗可以理解为“刹车片”,只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大概5-10年的时间,把预计65岁进入老年痴呆的群体延迟至75岁,这样的效果就很好了。但如果已经进入晚期再来医院,就已经进入了加速期,药物治疗也无力回天。
DSC0003.jpg



罗夕夕在工作中,来源:中国青年说工作室
我平时做科普视频的方式会比较严肃。录这期教老人跳广场舞的视频是打算采用轻松的方式宣传,意外地很出圈。广场舞具备很强大的社交属性,有阵型、有配合、动作相对简单、节奏感又很强,老人们还可以聊天唠嗑,对预防老年痴呆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多出门、和外界交流,做一些轻微的有氧运动。从事研究这么多年,我们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很多老年人根本不愿意外出。现在有一部分很庞大的老年群体,因为子女工作的原因来到一座新的城市帮忙照看孙子。因为口音不和、人生地不熟,他们就一直自己在家带孩子,很难融入新环境。
他们内心还是希望能够出去活动的,但孙子孙女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基本一刻都离不开,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失眠、抑郁、焦虑在老年痴呆的后天影响因素中是很大的隐患,这部分老年人要如何纾解负面情绪,值得高度关注。
  8成受众是老年人,我的互联网环境异常和谐
我做自媒体的情况和其他博主还不大一样 — — 我的短视频账号80%的受众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所以现在的短视频内容也是一心一意针对老年用户。
老年人的互联网环境和年轻人不太一样,他们的网上世界非常单纯。所以我的视频也会针对老年人来设置——没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极简化,就是以对话的形式,我一个人来讲解,放慢讲话速度,放大屏幕字体,并且一定要多给他们讲一点证据和例子,他们喜欢听研究具体是怎么来的。老年人遵循经验主义,如果一个晚辈来和他们普及健康知识,他很可能还是会遵从自己多年以来的生活经验,如何让他们信服也是一门学问。
DSC0004.jpg



罗夕夕为老人们做咨询
我研究阿尔茨海默病这8年来,接触过800多个病人和家庭,经手上万份病例,部分还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访问。我觉得,人到老年真的会返老还童,他们的心态就挺像小孩子的。比如研究中,我们会请一些早期老年痴呆的人来做记忆力测试,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100-7等于多少,93-7等于多少”,在青年人眼中非常简单。但如果是一位记忆力衰退的老人来作答,他可能要细心考虑2分钟,你就要耐心等待,千万不能催他。等他说出答案后,要及时鼓励他“做的非常棒!”再问下一个问题。
如果你追问得太快,他们就会生气、沮丧,进而产生抵触心理,直接不做了。 就像家长一直逼问小孩子“你这道题怎么不会”,他可能直接把作业本丢了就跑了。还有一两个更脆弱的,思考很久答不上来题,偏偏老师又觉得这道题很简单,答不上来他们就会急哭。面对老年人,还是两个策略——多鼓励,有耐心。
这种态度也被我延续到了自媒体科普视频中。我做面向老年人的自媒体,会非常重视回复和互动。每一期视频最后我都会固定说一句“视频就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可能地去回答。”
DSC0005.jpg



罗夕夕解答评论区的疑惑
基本上每一条留言我都会回复,通过这种方式来跟他们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这个工程量还挺大的,有时一条爆款视频下面的留言接近2000条,还有很多重复性的提问,我都会尽可能一一解答。我会利用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在地铁上往返的2个小时来回复评论。
老年人们看视频抱有一种很真诚的态度,他们会觉得我在屏幕的另一侧和他们对话。 因此,他们会花很长时间来写留言,很多人还都是用手写键盘,能明显看出有很多字是电脑识别时的错误,比如“个”会认成“尔”。老年人们依然在移动端上维持着书信沟通的各种习惯,如果认真手写的评论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回复,他们也会挺难过的。与此相对,我也要回应他们的这份真诚,才能让他们相信我讲的东西。
受众大部分是老年人的网络环境没什么戾气,我基本不会遇到恶意攻击谩骂的情况。看完视频的老年人素质都比较高,也很善意,会认真地在评论区向我表达感谢,很少有无端发泄负面情绪的情况。老年人的互联网世界也像他们的脾性一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淳朴。
DSC0006.jpg



罗夕夕面对的互联网环境
  做“自媒体医生”,996全年连轴
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学医,大学时对研究大脑的专业比较感兴趣,但等到报考后分方向,还是得根据导师现有课题的安排。 恰好 老年痴呆 这块缺人了,我就进到这个课题组了。
当时我的同僚有做帕金森的、吸烟成瘾的、戒毒的、癫痫的,都是和大脑相关的一系列疾病,还有的需要学习计算机编程做大脑建模,非常酷炫。 而我的研究是一个苦差事,要经常和老年人打交道,实验常常要跟踪好几年。最开始比较苦,后面也就习惯了,也和很多患者都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DSC0007.jpg



罗夕夕为老人们做义务讲解
在博士期间差不多有每周3天时间要接待患者,扫描脑部图像、做咨询,剩下的时间会做一些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的工作,读文章、写论文,也基本上没什么休息时间。等到在医院工作后,差不多每周工作6天,有1天到半天用来休息。自从做了自媒体,这半天拿来录视频,也被排的满满的,7天连轴转。
我做一期视频最快也要2-3个小时,题材都取材自平时做实验时家属们常问的问题,我就会记录下来,在周末挑一个集中时间,把它们整理出来写回答,一个下午录个3-4期,在周中的通勤地铁上把视频剪出来,晚上发。
做老年科普最大的难关是——谣言永远比科学理论传播的更高效。 像防治老年痴呆这个话题,在我们的研究中会提到倡导“地中海饮食”,意思是效仿地中海那边的习惯,少吃红肉、多吃浆果坚果、多吃粗粮等。这种饮食方法是比较系统的,需要拆分开来细致讲解,理解门槛也相对高一些。所以在评论区,经常能看到有一些老年人问“喝啤酒能不能预防老年痴呆”“吃鹅蛋能不能 治头痛”,这 种简短的、直接的结论显然比“地中海饮食”这样复杂的体系有更强的影响力。
DSC0008.gif



罗夕夕讲解哪几种食物有利于食用
要科普一个理念往往比辟谣会花费更大的精力,我也有针对性地发明了一些方法。 我把防治老年痴呆的方法总结成“四大法宝”,将它描述成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简短的口诀,更有利于老年人记忆。在每一期视频的最后,我都会反复提到这个口诀,来加强记忆。
另外,我发现账号上每次提到食物相关的话题,播放量都会更高一点,比如“多吃香菇能不能防治老年痴呆?”“鱼油能不能预防老年痴呆?”由此,我就会做很多具体的辟谣视频,解答完这个特定的困惑,在视频结尾再强调一遍——这种食物也是包含在地中海饮食里的,然后再把这个概念重复一遍。这样,经常看我视频的人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这种饮食流派了。
我还会把一些比较反常识、大家看了会感到惊讶的点拿出来单独做一期视频。你可能就没听过,牙齿菌斑、听力下降都是影响老年痴呆的因素。如果牙齿不好的话,老年人在咀嚼过程中容易发生呛咳,影响吞咽能力,又会诱发肺炎等疾病。适当佩戴助听器、定期洗牙保护牙齿都有利于防治老年痴呆,这些点就是平常人比较难想到的,做成视频后也更容易扩散。
DSC0009.gif



罗夕夕科普老年人如何看化验单上的指标
老年痴呆是一种高龄疾病,在一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年龄提高后,发病率也就会增高。在部分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一直是上升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种疾病,拐点也已经出现,除了基因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就能降低40%的发病风险。在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后,健康意识也要随着逐步提高,才能降低类似老年疾病的发病概率,因此我觉得面向老年人的科普是非常必要的。
早年我做科普时,也会写一些知乎长篇文章,但传播的效果都很差,一篇下来几千字,老年人眼睛也不好,可能还要拿着放大镜去研究这样一篇晦涩的文章。包括印刷宣传小手册,实际的传播效力也没那么大。所以我自己在不停地探索怎样才是适合老年人的传播方式。这一次教老年人跳广场舞的视频出圈也让我感受到,短视频更能快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它有过度消耗人的时间和精神的缺点,相应的,我也可以利用它的优点。
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出现,在各个领域里面做专业的科普,有人讲防治高血压,有人讲预防乳腺癌,我身边就有很多当时和我一起读研、留学的朋友,像泌尿外科的博士也开始试着做一些这样的科普,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能够有更多适合老年人观看的短视频出现在他们的网络环境中,让他们的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嘉婧、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