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
专访复旦哲学教授徐英瑾:值得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失控,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7141
主题
147158
回复
173252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科技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3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31
深入推进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广发银行东莞分行前10月新增投放涉农贷款近7亿元
0/21
立足湾区 协同共进 纵深推动粤澳融合发展 -珠海农商银行三项案例入选金融支持粤澳融合发展暨横琴建设典型案例
0/28
招商银行东莞分行以“数智金融”赋能莞企数字化转型
0/23
又一平安系高管加盟 友邦人寿近期频现人事变动
0/26
养老金融转型观察: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或成第三支柱主战场
0/22
对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金融分会周伟:汽车金融机构需坚持合规
0/26
深观察|“养老”如何变“享老”,泰康之家的创新路径
0/21
友邦人寿浙江分公司获批筹建
0/25
精心打造专属金融服务品牌,聚力赋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交通银行“交银湾通·活水润企”系列活动荣获年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品牌案例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专访复旦哲学教授徐英瑾:值得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失控,而是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
时间:2021-11-20 10:00
0
539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
人工智能正渗透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不管是机器人送外卖,写诗,虚拟大学生,还是各种自动化设施,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而且这种趋势还正继续深化。与此同时,何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却并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定义。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也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各种人群主体中,也不缺少哲学家的身影。
实际上,除技术问题外,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和伦理基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确实十分密切。哲学是讨论人类存在的根基性问题。人工智能也是关系着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一个核心课题。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造出一台能够执行人类大多数任务的机器,其核心问题就是,首先要对人有一个了解。在某种程度来说,想要了解人工智能怎么回事,跟了解人是怎么回事,是高度关联的课题。
徐英瑾,70后,2004年6月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哲学研究的他,对自然科学、理科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近几年,他在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等领域著述甚丰。作为全国重大社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首席专家,徐英瑾曾于2018年担任“世界哲学大会”人工智能分会场主席。徐英瑾的很多思考是用哲学眼光去审视、分析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发展。其《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是国内目前最全面深入的关于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著作,并于2015年获得中国首届“科史哲青年著作奖”。2021年5月,《用得上的哲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21年7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好评。
徐英瑾
在这本书中,徐英瑾将传统哲学思想资源融入进来,充分利用哲学、认知科学、演化心理学、决策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不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以哲学为底色,跨学科地进行人工智能的思考。他把复杂、术语颇多的现象学讲得既深入浅出,背后也是扎实的欧陆哲学研究工夫。徐英瑾还从哲学的角度讲到人工智能的情绪。 在现象学的理路中,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对情绪的论述,的确可以为当代人工智能的情绪研究提供启迪。 情绪、情感具有具身性,离开了肉身和大脑,理性与计算都无法模拟出情绪、情感出来。因此,人工智能是否能具有情绪、如何具有情绪,在徐英瑾看来,现在很难回答,未来也不见得能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该问题却又是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无法绕过的槛。对此徐英瑾在数字红给出了很好的分析思路和方向,启迪了读者,但对问题的终极解答却仍然在路上。
徐英瑾还从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阐述了“强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并对人工智能各主要流派的底层思想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做了全盘的反思。徐英瑾尤其抓住并强调了人工智能哲学的根本要义: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是为了人去思考人工智能,而不是相反。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徐英瑾教授,与他有一番深聊。
徐英瑾对信息技术及其使用终端的思考,既有学术的深刻又接现实的地气,充满人本主义温度。比如他提到,我们现在对智能产品越来越多的使用,背后都是一个机器行为。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种机器行为,就很难生存。“现在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就遇到一些困难,在他们就是有身和心两方面的矛盾。首先他们对于触摸屏很敏感的手指移动不是很适应,另一方面,他们不明白这个界面生成背后的逻辑,所以用手机购票之类都非常的累。”
这也引发他一个反思:人类是不是要适配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在我自己看来,表面上各种各样App的流行迫使我们必须得适应,已经到了一个没有选择的地步。比如我到这里来接受采访,得打个车,所以我就要用打车的App,而且它们的界面经常换。换的时候也不和我商量,我刚刚熟悉旧的界面,他们又换了新的界面。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从学科的角度上来讲,这些不是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是要适应用户,否则怎么能够叫做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是要为人类服务,这里的人类指的是具体的、单个的人。”
对于最近大火的“元宇宙”概念,徐英瑾也给出自己的思考,他特别提醒:“当我判断一个概念时,我始终不会忘一个标准:是否低碳环保。像马斯克造的火箭,是可以反复利用,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火箭,不是虚拟的。而且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应该朝着离线机器人服务的方向,对能源的依赖不要太强。而建一个像‘元宇宙’这也的庞大的网络世界,是需要消耗很大能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很脆弱。我们的地球比第一次大战以前的时代更加脆弱,以内彼此联系太密切,一损俱损。”
封面新闻:
相对于而言,很多人会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偏工科的课科学研究,而您研究哲学,为什么想到要用哲学来谈论人工智能呢?您是如何看待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你是怎么想到要将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哲学思考对象?
徐英瑾:
哲学思考有一个问题,很多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欣赏莱布尼茨的话,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演算去弄是非。有一些终极问题体悟算不出来 但是这个比例不会很高。分析哲学比较重视论证性,但忽略全局性。欧陆哲学重视全局性,却忽略论证性,我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两者取长补短,加以综合。这不是很简单就能做到的,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封面新闻:
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预测很多。不少人担心“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您如何看?
徐英瑾:
但是,任何事物,我们不能光要它的好处,不要它的风险。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是让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活人。但这样肯定会带来风险,但如果发展人工智能就还们必须冒这个风险。如果不冒这个险,它会变得非常笨,也不是人类想要的人工智能。这就像打仗,有人赢,那么就有人败。人类对风险是有相当高的控制能力的,尽管这种控制不是绝对的。其实不只是对机器人,人类对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为了把飞机突然发疯这在事情的概率降到最低,人会用“任何时候驾驶室必须至少有两个人同时在场”的规则。但这也不能将风险降到绝对为零,因为还是两个人在驾驶室里一起发疯的可能。我个人觉得,人类是怎么防范自己失控,就应该怎么去防范人工智能失控。如果人工智能拼命往邪恶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人工智能干坏事,而是人在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当然人工智能会让坏事变得更加严重。至于担心人工智能在肉体、物理上对人的毁灭,我觉得大可不必太担心。因为很强的人工智能与黑暗之间的结合,要加很多安全阀。只要不给人工智能独当一面的机会,就能很好拦阻这种状况的发生。但我不确定我的想法是不是过于理想主义。毕竟现在世界处于比较分裂的状态, 各个国家的人类会不会坐下来协商,也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不要依赖它。”
封面新闻:
你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什么规则来约束一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防止从事人工智能的从业者是十足的科技狂,创造出一个疯狂的机器人,没有底线,做出对人类杀伤性极强的事情?
徐英瑾:
其实越是定规范,人类越是会有逆反心理。我觉得,相比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较为不用担心。对于进攻的恶势力,我不认为防御方会失手。因为防御方也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会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我觉得,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失控的人工智能,而是要去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防止人性的恶,才是关键。我个人觉得最好的状态时这样的: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不要依赖它。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又要与它的缺点作斗争。比如大数据时代对人的信息全面采集造成对人隐私权的侵犯,我个人有一个思考是可以发展小数据技术。当这个技术帮我们进行信息处理时,不会把个人信息上传到云,而是当下处理。就像保密单位那样对信息进行小范围使用和相对封闭化的处理。
封面新闻:
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有怎样独特的优势?
徐英瑾:不少人注意到,一些物理学、社会学概念经常会被混搭用到其他领域内,比如量子婚姻、量子物理学,墒的增加和递减。而哲学就是让这些概念用在正确的抽屉上,不要混场,不要串戏。有的人会说,不是讲究融合嘛。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分开。先分清楚概念才有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封面新闻:
如果用比较简要精炼的语言来概述,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主题是在讨论什么?
徐英瑾:
就是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我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发现只有哲学才能干得动这活儿。研究人工智能不能不知“意向性”。而“意向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概念。
让哲学家去对社会上各种现象随时发表评论,就好比让昆曲演员去跳disco
封面新闻:
不难发现,纵观世界当下各学科,哲学对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想象、问题,没有很好地回应,对现代科技进步的发言权和分析能力,影响力也都比较弱,影响力有限。你认可这种观察吗?有人说哲学是超前的思考或者是等世事沉淀以后再来做思考。总之要跟当下的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看得清。您如何看待哲学跟大众之间的关系,哲学跟时代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徐英瑾:
其实很多人用了哲学,但是却忘了它是哲学。哲学的知识产权被使用,却总是被忘记。比如《黑客帝国》里用的就是哲学的概念。当然现在由于专业的哲学学者忙于写论文,无暇回应大众关心的议题。也确实需要一个桥梁,让大众知道当下的哲学家在做什么,在想些什么。我现在也在一些视频节目上,比如“看理想”,用普通大众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讲一些哲学。
哲学对很多事情不回应,有很多可以理解的原因。比如其中一个原因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在历史上是有重复的,并不是新鲜事儿。那么哲学与其去对这种此起彼伏的现象进行回应,不如去思考抽象的东西。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让哲学家去对社会上各种现象随时发表评论,就好比让昆曲演员去跳disco.而且,当下这个时代的气质,也跟哲学的精神气场相冲突。哲学会鼓励你去想一些你没想过的东西,鼓励你去反思你想过的东西是不是一定正确。但当下的社会,舆论场上则是寻找同温层,寻找同道,一言不合就拉黑,拒绝深度对话和沟通。
“意义是需要用生命去体验的,不是一个你去接受的道理或者命题”
封面新闻:
其实哲学思维学会了,对现实生活还是很管用的。
徐英瑾:
是的。比如说,躺平这个概念。不管是西方的斯多葛主义、皮浪怀疑主义,还是东方的老庄哲学、魏晋玄学,好像都主张“躺平”。但是如果你认真读他们的书,研究他们, 你自己就不能躺平。从历史上梳理还会发现,古代的“躺平”跟现在的“躺平”概念也不一样。马可·奥勒留是罗马皇帝,也是斯多葛派哲学的实践者。他的“躺平”,是觉得功名利禄无意义。东方的老庄哲学的“躺平”是一种美学欣赏,忘记功名利禄,去功利主义。而不是现在的放弃努力。要让“躺平”往高雅的境界去,需要哲学来帮助。哲学可以帮助你,不一定要非常多的物质,也可以在美学上有很好的享受。
封面新闻:
当下不少年轻人觉得精神空虚,有灵魂空心化的感觉。于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又被经常提及:哲学能提供生命的意义吗?
徐英瑾:
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个命题、句子,不是任何一个学科,包括哲学,能提供的。如果哲学真的提供了,也没有多少人会真正信服之。在我看来,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主要在于生命的过程。比如说,你有一个孩子,他或者她继承你的基因,你陪伴这个孩子一起长大,你从中感受到快乐,这就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你喜欢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你觉得开心,有成就感,这也是意义。意义是需要用生命去体验的,不是一个你去接受的道理或者命题。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爱,没有培养出任何爱好,没有任何关切,那我就算给她讲三天三夜哲学,也没有啥用。在我看来,现在的人觉得内心空心化,跟金钱或者资源多少关系不大,而在于人的能动性在下降。比起几十年前,人们要通过学习自我提高,可以利用的资源,比以前多多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意感受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目前体验不到的
封面新闻:提到人工智能,最常提到的一个说法是,人工智能跟人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没有情感。虽然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写诗,虽然一些诗写得也不错,但往往被批评说缺乏人的灵动。你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徐英瑾:
情感、身体感受的确是很特殊。 春风又绿江南岸。人多多少少是能感受到春风的滋味,从而感到小小的幸福。这跟身体感觉、视觉感觉有关联,是身体体验一系列词汇运用。人工智能缺乏的就是这个身体体验基础的微妙校对。机器人写诗就是词汇的大数据使用。你看小朋友写作文其实有点像人工智能——容易犯堆砌词汇的问题, 看到大人用什么词自己也用,缺乏成年人有的分寸感和校准感。我本人也写小说,有时候我会把自己的小说翻成英文版。第一遍会使用机器软件翻译,然后我来重新改。人工智能大大减少了我的工作量。但我发现,韵律感和身体感是机器最不擅长的。另外就是幽默感、谐音梗 ,也是机器人往往无能为力的。因为要感受和传达谐音带来的幽默,必须得有身体感官和发声器官,而机器是没有的。将来机器会不会有,目前还不确定。总体来说,情感是基于肉体,灵肉一体,“你种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状态。
“人类其实很脆弱,一个小小的条件变化,就能导致人没法享受元宇宙”
封面新闻:
目前关于“元宇宙”的讨论和关注度非常高。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去阐述和理解。您本人对之如何理解?
徐英瑾:
我理解的“元宇宙”跟现实帝国平行的一个网络虚拟王国国。在这个虚拟王国里,人可以像使用真金白银一样购买现实物品,性质更接近比特币。但是我对这个也有疑问。人类其实很脆弱,一个小小的条件变化,就能导致人没法享受元宇宙。比如现实中缺乏基本的电力供应,或者人的健康出现了问题。这个虚拟王国意义也不大。虚拟的手脚,毕竟还是不如真实的手脚可靠。我们要冷静观察思考这个概念到底会怎么发展。当我判断一个概念时,我始终不会忘一个标准:是否低碳环保。像马斯克造的火箭,是可以反复利用,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火箭,不是虚拟的。而且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应该朝着离线机器人服务的方向,对能源的依赖不要太强。
封面新闻:
就目前来说,要去建构“元宇宙”,都有哪些必须突破的技术障碍?
徐英瑾:
比如说,带宽。虚拟王国的搭建需要很大的带宽。现实中要有各种网络基站的建设。要知道,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连2g还不顺畅。还有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是否足够成熟。还有就是,疫情以后,世界很多地方的供应链出现很多断裂。如果基本能源丧失,在现实生活都成问题的话,人们对虚拟世界的向往,还有多少动力,也是值得思考的。最让我觉得值得关心的是,构建一个庞大的网络世界,是需要消耗很大能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很脆弱。我们的地球比第一次大战更加脆弱,以内彼此联系太密切,一损俱损。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