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懂懂学历史系列连载:东汉巅峰张衡

时间:2022-2-16 10:08 0 79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作者简介:懂懂,国内知名自媒体人,笔耕互联网数十年,先后转战QQ空间、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之前公众号“懂懂日记”,后因故停更,但仍笔耕不辍,至于其记述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彩荣分享懂懂老师的最新文章,学历史系列,已取得懂懂老师授权,本人未标原创,也欢迎各位分享至各个平台。


第一篇:《张良篇》
第二章《懂懂学历史》之李广,抗击匈奴。
第三章:经营西域话郑吉

  第四章:西汉灭亡
  第五章:窦固灭奴


  书接上回。
  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先生。
  我说,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你说的一句话,你说现代人多是古代贵族之后,这样说来,难道所有农民都娶不上媳妇吗?若是所有都娶不上,那就没有农民了,是不是这个道理?若是他们能娶上媳妇,那他们就应该有后代延续到今天。
  他说,我们总说农民是看天吃饭,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看命吃饭,就是看你摊上了什么年代什么命。遇到兵荒马乱年代,你会不会被抓壮丁丢了命?赶上大旱大涝年代,你会不会饿死?另外还有高赋税、瘟疫呢,听起来都很遥远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历史,每隔几十年就来这么一波,要么天灾,要么人祸。农民玩的是生存闯关游戏,九死一生,又没有资本娶三妻六妾,对个体来说,时间越长留下后代的概率越低,但整体基数大,肯定也有延续至今的。只不过农民个体与贵族个体比起来,留下后代的几率小得多。
  我说,小时候,我学写春联,写的最多的横批就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他说,春联是老百姓的愿景窗口。民安的核心是国泰,就是国家太平,没有内忧外患,不需要打仗,这对老百姓而言,就是最大的恩赐,杀敌三千,这三千不是别人?就是普通老百姓。其实还有个愿景老百姓不敢写进春联,就是少一些苛捐杂税。
  我说,按照你说的这几个标准,东汉也算不错的时代。
  他说,是的!至少没有大的战乱。至于说皇帝换的勤,宦官与外戚争权,今天你砍我的头,明天我砍你的头,那都是神仙打架,离老百姓很遥远。东汉享国一百九十五年,至少有几代人是安居乐业的。这也是命,就如同你爷爷可能打过鬼子,你父亲可能挨过饿,但是你呢?不仅仅是岁月静好了,甚至有些花天酒地。
  我说,那我GET到了当皇帝的核心:第一、避免战争,既包括预防外敌来犯,又包括预防内战;第二、苛捐杂税不要太重。剩下的?我夜夜笙歌就好。
  他说,但是,当你真的做到这两点时,你会发现皇帝当的没有存在感,甚至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当今圣上是谁。你不甘心,开始蠢蠢欲动,想干大事,要么戳戳邻居,要么就想对内大刀阔斧。你若是真的别乱动,只是把握好大方向,做一些微调,当个存在感很低的皇帝,老百姓日子过的未必差,你想搞大改革?往往就是黎民百姓的灾难,历史上的很多灾难都是类似的人祸。
  我说,一提到东汉,我脑瓜里立刻蹦出来的就是汉献帝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角,身为皇帝却是曹操的小木偶。我总觉得东汉给人的感觉很菜,踉踉跄跄。
  他说,这是假象。东汉可以理解为西汉的再建王朝,而且是大统一王朝,历经十四任皇帝,寿命跟西汉相当。为什么东汉的历史存在感这么低呢?因为,除了刘秀外,没有太耀眼的皇帝。西汉有刘邦、刘恒、刘启、刘彻四大天王。东汉之后又进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前后都是历史高光时刻,就显得东汉黯然失色。
  我问,你觉得当皇帝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他说,敬天爱人、高度集权。
  我问,高度集权不是贬义词吗?
  他说,在封建社会时代就是褒义词,说明你具备控制全局的能力。研究中国历史久了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多是内战,内战的根源就是皇帝不够集权。封地太大、外戚作祟和门阀割据是主因,说白了,皇帝给信任之人的权力过大,给了他们野蛮生长的机会。最典型的就是安禄山,一次安史之乱使唐朝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完全就是全民绞肉战。
  我问,皇帝最怕的是什么?
  他说,最怕的是大面积农民起义,会动摇基本盘。安史之乱那么大规模的绞肉战都没有撼动唐朝的稳定,因为安史之乱只是内部夺权。前面谈王莽时,我们谈到了说王莽运气不佳,正好赶上黄河泛滥,粮食绝产,房屋淹没,不起义就没活路了。现在还有个说法很流行,就是中国朝代更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正好进入了小冰期时代,中原关中大旱,半荒漠化,民不聊生,可是苛捐杂税少不了,农民死路一条,不如造反,于是就有了黄巾军起义。
  我问,有科学依据吗?
  他说,竺可桢发表过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我问,东汉为什么宦官能与外戚夺权?
  他说,因为皇帝不够集权啊,为什么不够集权?刘秀一个人就用光了所有的运气,子孙们过得都不咋地。他儿子汉明帝,过得还算不错,夫妻恩爱,个人能力也不弱,政绩还算斐然。刚才你说的木偶皇帝汉献帝,最后也得了善终,也算是好福气了。但中间的小皇帝们,真的都太惨了,有的甚至还在襁褓里就当了皇帝,这些娃娃能懂什么?咋可能集权?皇帝不行,身边那么多虎视眈眈的宦官肯定都要夺取话语权。
  我说,连JJ都没有的人,要什么话语权?
  他说,宦官是最想维护皇权的一群人!我们一提到宦官,就觉得形象是负面的丑陋的,是因为史书由文臣执笔,他们内心瞧不上宦官,故意造成大众的错觉。其实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就是东汉时期的太监。你反过来想,宦官是什么人?没有子嗣后代,把自己就定义成了皇帝的人,就是他们身心都是皇帝的,和皇帝利益完全一体化,维护皇帝就是维护自己。对于皇帝而言,宦官是真正的自己人。汉灵帝重用太监,保了二十年平安。汉灵帝去世后,太监们被袁绍杀光,继承者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听任权臣摆布,内战、篡位只是时间问题。
  我说,按照你的世袭基因论,就是刘秀的后代基因不够优质。
  他说,从他儿子汉明帝的治理水平来看,刘秀的基因没有问题!这里面还有个要素,强势基因什么时候登台也很重要。即便是个天才,你让他六岁掌权,你觉得他能懂个啥?一个变形金刚就骗走了他的玉玺。也不能让他八十岁才掌权,已经老眼昏花了,思维也跟不上了。总结就是接班不仅仅需要强势基因,还需要接在合适的年龄段!你想,你没了,你九岁的儿子接了你的班成了老板,他妈妈肯定想主持工作吧?股东也想主持工作吧?公司的领导层也想主持工作吧?最终就是几股力量较劲。倘若你娃是三十岁接班呢?他很大可能会继续你的高度集权和强势,股东也听话,管理层也听话。
  我问,东汉的张衡与西汉的刘歆都算文理全才,他们谁的科学认知更高呢?
  他说,肯定是张衡。
  我问,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科技这玩意,并不是某个人推进的,而是整个时代在推进。张衡比刘歆小了接近一百三十岁,这一百三十年间,科技一直是在进步的,作为晚辈的张衡,学习的起点就远高于刘歆的终点,就如同你的科学素养,对天文地理的认知,也是吊打张衡的。
  我问,真的吗?我有些不好意思。
  他说,一个高中生,足够了。朝代在更迭的过程中,有前进,有后退,但是科技不同,是一直在不断的创新、汇总、升级的,所以历朝历代的科学家,谁更厉害?越近代的越厉害,杨振宁吊打他们所有。是杨振宁的智商吊打他们吗?未必!是时代的科技结晶吊打了他们。今天随便一个木匠就吊打鲁班,随便一个乡村医生就吊打李时珍,赢是赢在了时代高度,换句话说就是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张衡虽然是天文学家,但是他对地球的认识还处于天圆地方阶段,而你呢?知道太阳系、银河系,还知道地球自转与公转,还知道行星与恒星,所以不要不好意思,你真的比张衡知道的多。
  我问,东汉有哪些知名的医学家?
  他说,张仲景与他的《伤寒杂病论》。
  我问,华佗不算吗?人家华佗有麻沸散与开颅手术。
  他说,华佗是不是真实存在,都是未知数,别的,更要打个问号了。
  我问,您如何看待这些医学理论?
  他说,这些古医学著作,包括《本草纲目》在内,可以当医学历史来研究,但是不能当药方来研究。在纯中医时代,人类寿命基本等同于自生自灭。你这个年龄在我们那个年代已经濒临退休了。之前我不是跟你讲过嘛,三十六岁就可以自称老夫。人类寿命真正有大幅度提升,是源于两件事,一是疫苗、抗生素的产生;二是足够干净的饮用水。
  我问,不是说那些年代没有癌症吗?
  他说,是。第一、没法确诊,只知道这个人生病了,死了,因为没法看到身体内部出现什么问题。第二、癌症属于老年病,全球什么样的国家癌症比例高?日本、丹麦、新西兰,就是人均寿命越高的国家,癌症比例越高,不是他们的环境不好,而是他们的人均寿命足够长。从刘歆、张衡这些人的科学认知类比今天的高中生,你就知道张仲景、李时珍是什么水平了,一定要信仰现代科技,现代医学,你若是生了病,能去大城市治疗别去乡村找什么老中医……
  我说,现在国家都在提倡大力弘扬中医,《本草纲目》与《伤寒杂病论》都属于中医教科书蓝本,你这不是唱反调吗?
  他说,我不反对大家研究,只是建议当医学发展史去研究,隶属文化范畴,不是医学范畴。全球范围内不仅仅中国有传统医学,每个流域文化都有,但是,谁先更迭到现代医学,谁的人均寿命就长。
  我问,整个汉朝,平均寿命有多少呢?
  他说,二十岁左右。
  我说,不到结婚年龄,人就没了?
  他说,十五六岁就开始结婚了,人均寿命越短越需要提前婚姻年龄,否则人类就灭绝了。你不要看到二十岁就理解为人只能活二十岁,这个平均寿命是与出生夭折率高以及战乱、灾荒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没病没灾,活个五六十岁还是比较正常的,若是能当个官,家里不缺肉吃,蛋白质充分,七八十岁也是不稀缺。
  我说,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今天是最好的时代。
  他说,与过去比,今天是最好的时代;与未来比,未来是更好的时代。人类平均寿命过百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云储存大脑记忆,人可以彻底脱离肉体束缚了,我思故我在,若是可以脱离肉体思考,相当于人类实现永生了。
  我问,刘歆、张衡这样的科学家,是不是几百年才出一个?
  他说,事实上古代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基础和朴素的,民间一直在有人在搞研发,只是,很少有这样的全才,懂基础科学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既能做基础理论研究又能用文字给记录下来。准确地讲,刘歆和张衡都是对一个阶段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延伸。浑天仪真的是张衡发明的吗?不是,浑天仪最早的发明者叫落下闳,是西汉时期的,张衡只是在其基础之上做了改进。
  我说,我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见过。
  他说,你说的那个,是明朝的。
  我说,我还见过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就是那个八条龙配八只蛤蟆的铜罐子。
  他说,那是新中国以后临时创造的,并非文物,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现在已经从课本里删除了。这个玩意是谁造的呢?是一个叫王振铎的人,当时他是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馆长,他根据《后汉书·张衡传》上一百九十六个字的简单描述自行设计的,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做科普宣传,他自己也很明白,这个东西没有实战意义。历史上,凡是很难复原的发明创造,都可以理解为意淫发明,说明压根没有成功过,今人比古人聪明不?科技水平高不?类似的玩意很多,包括那个司南,还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还有鲁班的飞鸟,都属于空想系列。
  我说,东汉属于盛世,经济也繁荣,按理说,这种科学素养会不断的积累,我们应该先发明蒸汽机、汽车才对,为什么工业发展比欧洲大陆晚这么多年呢?
  他说,东汉时期,特别是张衡所在的年代,的确算的上一个盛世小高潮,罗马、日本都在这个时间段与我们互加好友。之所以我们的科技和工业生产后来没有领先于世界,是因为我们的朝代更迭是复盘式的,是农耕式的,民以食为天,一个朝代推翻了另外一个朝代,依然是在耕地上做文章,不考虑工业,不考虑商业。所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大部分老百姓依然是靠在地里刨食吃。科技是为生产服务的,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的发明,基本都是围绕着农业来的……为什么国外有这样的土壤?他们是叠加式的。还有一点,就是普通老百姓缺少发家的土壤。改革开放里有一句话是非常牛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也是普通老百姓,深层含义是什么?就是国家提供了让老百姓富有的土壤,而在历史上这种土壤是不存在的。
DSC0001.png

  
我问,刘歆为什么不如张衡出名?
  他说,因为张衡入选了历代教科书,而且给他冠了一项特殊的技能,预测地震。实际上,张衡懂发明懂创造懂文学懂绘画,在各个领域都有不错的建树。刘歆在各个领域都不比张衡差,但是,他命不好,跟王莽捆绑在一起了,即便是在今天的历史教科书里,王莽的形象也不是正面的。
  我说,预测地震这个挺扯的,这几年地震频发,地震局又做不到及时预警,已经引发民怨:古人都能预测地震,你们地震局咋做不到?张衡的地动仪从教科书里删除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地震局的朋友们抗议:你们可别误导广大人民群众了,显得我们很弱智!
  他说,预测地震这个事,安在张衡身上确实夸张了,他那个地动仪跟在房梁上挂块猪肉没有任何区别。张衡在文学领域造诣更深,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也有很多不错的诗,如果教科书不选地动仪而选张衡的文学作品,没准他就是东汉版的白居易。前几年,日本公布了新的年号,令和,就出自张衡的作品,他的《归田赋》中有类似诗句“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你有空可以研究研究张衡的文学作品,你会爱上他的,你知道辛弃疾有个词牌名叫青玉案不?也是摘自张衡的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我问,张衡有没有比较实用的发明?
  他说,记里鼓车,该车利用齿轮,在车子转动时,运动传递到一个木人的手臂上,走一里路敲一下。今天的汽车里程表也是这个原理。当然这个也不是原创,西汉时期就有类似的记里车。
  我问,张衡的科学理论,哪一点你认为在当时是很超前的?
  他说,他在《灵宪》里写有“月光生于日之所照”,即月亮不发光,它的光来自太阳。
  我说,怪不得月亮后面的山命名成了张衡山。
  他说,有行星也是以张衡命名的。这些能研究科学的人,真正厉害的不是发明了什么工具、什么仪器,而是他们有非常深厚的数学基础,所以国家提倡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是有依据的。汉代的张衡和刘歆的数学成就都很惊人,刘歆差点算出了圆周率,张衡把圆周率精确到了3.14到3.16之间。
  我问,张衡官当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归田?
  他说,感觉朝中混乱,宦官与外戚夺权,他不想蹚浑水。也可以理解为他呻吟两声,抱怨两句,其实张衡一生也是官越当越大,官至尚书,差不多相当于总管家。
  我问,张衡有这么多身份,到底该怎么定位?
  他说,那需要先回到他所在的时代。他首先是一位官员,其次是一位文学家,再其次是一位科学工作者,平时也爱好绘画。他也留下了很多励志的名言,比如“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还被很多学校高悬以激励学生。这两年国家在推行官德语录,就有张衡那句: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我问,张衡的爹是干什么的?
  他说,他爹我不知道,爷爷我知道,被光武帝任命为渔阳太守,渔阳就是今北京昌平、怀柔、密云一带,可以理解为郊区版的北京市长,曾经带兵打败过来袭的匈奴,不仅仅如此,还把南方水稻引进到了渔阳,造福于百姓。一千六百多年后,康熙为他专门写了一首诗:“狐奴城下稻云秋,灌溉应将水利收。旧是渔阳劝耕地,即今谁拜富民侯。”
  我说,张衡也是贵族出身。
  他说,武将有可能是草根出身,文臣,一定是贵族出身,否则没有机会念书。
  我问,为什么你们那个时代的人,多是俩字?你看曹操的儿子叫曹丕曹植,也不避讳。在我们村里,若是父亲是俩字的,儿子就不能俩字了。
  他说,一个时期一个流行吧,整个汉代比较流行单字,王莽上台后甚至出过禁令,禁止名字超过两个字。其实你若是仔细观察一下,整个汉朝不单喜欢用单字,还喜欢用王字旁,比如刘表的俩儿:刘琦、刘琮。
  我问,是不是用王字旁来表示是王室出身?
  他说,古代贵族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不是暴发户,给孩子起名字,会带上含蓄而美好的祝愿,不会到处彰显我家是王族后代。所以,你把王字旁理解为美玉,更贴切。不过您的观点也不是个例,的确有史学家与您的观点雷同。
  我说,懂了。
  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