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深度|硅谷银行发展史:躲过三次金融危机 倒于挤兑

时间:2023-3-12 18:30 0 44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成功躲过三次金融危机背后挤兑风波背后的“始作俑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一夜之间,在全球高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领域享受盛誉的美国第16大银行——硅谷银行因挤兑风波而黯然倒闭。
但这也给金融市场留下很多悬疑——这家在过去40年持续稳健经营,先后成功渡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州房地产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次贷危机的专业科技银行,为何却没能渡过美联储这轮大幅加息冲击。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硅谷银行遭遇挤兑风波,又在挤兑风险来临时“毫无抵抗能力”。
通过剖析硅谷银行的发展历程,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1982年4月,美国银行家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 )、比尔•比格斯塔夫(Bill Biggerstaff)与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梅德亚里斯(Robert Medeari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成立硅谷银行。
这背后,是他们看到美国科技产业兴起,传统银行却无法给到高科技初创企业足够的金融服务,因此他们决定创建一家专注面对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1983年,硅谷银行开设第一间办公室,正式营业。
不同于传统银行的纯信贷模式与PE/VC机构的纯股权投资方式,硅谷银行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中间地带”。具体而言,硅谷银行对获取股权融资的高科技初创企业投入两大资金,一是自营部门认购企业少数股权,二是提供相应的信贷资金支持(相关信贷或由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担保,或企业拿出知识产权质押)。如此硅谷银行既能获得较高的贷款利息收入,也能从企业高速成长获取相对丰厚的股权投资收益。
但是,早期的硅谷银行为了更好地立足发展,采取了相对平衡的发展策略。即科技银行(面向高科技初创企业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房地产银行(面向当地房地产项目提供信贷)“三足鼎立”。
截至1991年,硅谷银行的传统商业贷款与科技企业贷款占比约在2/3,房地产业务贷款占比也有1/4。
此外,硅谷银行还在1988年成功上市,一方面优化股东结构(在创建初期,硅谷银行从100位创始人募集500万美元),另一方面在1986年收购国家城际银行(National InterCity Bancorp)扩展硅谷地区业务后,硅谷银行也需重新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加州房地产危机,成为硅谷银行发展历程的首个重大挑战。当时加州房地产价格大幅回落,导致硅谷银行贷款不良率一度超过10%,且出现开业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对此硅谷银行股东方痛定思痛,决定剥离房地产银行业务,专注于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服务与软件、生物医药等特定高科技产业的银行服务。
这令硅谷银行迅速恢复元气。1993-2001年期间,硅谷银行年化股东回报率达到17.5%,超过同期行业平均水准12.5%。且硅谷银行深耕美国高科技企业投融资服务,令它在美国高科技产业获取极高的声誉,众多高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纷纷与硅谷银行开展各类金融合作,为硅谷银行业务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2001年实现IPO的美国生命科技等高科技企业里,约1/3是硅谷银行客户,逾50%美国创投机构是硅谷银行客户。
但是,2000年代初期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再度令硅谷银行遭遇新的业务波折。具体而言,大批互联网科技企业倒闭令硅谷银行的科技企业信贷与认股权证(股权投资)收入受到较大冲击。
但是,由于当时美国《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允许美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硅谷银行迅速找到了新的业务突破口,一面涉足股权投资、投行、资管等业务拓展非息收入,一面通过加强风控防范业务风险。此外,随着当时美国创投机构纷纷出海加大中国等新兴市场科技产业投资,硅谷银行通过业务国际化获取新的收入增长空间。
2000年,硅谷银行发起设立硅谷银行战略投资者公司(SVB Strategic Investors,LLC.),拓展PE FOF业务并募集1.35亿美元,投资逾200家风投基金。
与此同时,硅谷银行还设立直投基金——硅谷银行风投(Silicon Valley Banc Ventures),募集5600万美元并投资约60家科技企业。
记者获悉,相比直投业务与FOF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硅谷银行拓展非息收入,摆脱互联网泡沫破裂危机实现业务稳健发展的关键。2007年,硅谷银行管理的表外业务资产超过220亿美元,一度是银行存款业务的5倍,带来丰厚的客户投资服务费收入增长。
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硅谷银行已基本从互联网泡沫破裂危机恢复,总资产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并在2007年创造18.4%的股东回报率。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令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硅谷银行仍在当年实现11%股东回报率。究其原因,一是其多元化的业务收入,有助于它抵御金融危机冲击,二是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令金融资产估值回升,缓解了银行经营压力,三是美国高科技企业在次贷危机爆发期间依然保持成长,且随着美国经济恢复而迅速IPO,也给硅谷银行创造极其可观的业务收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也给硅谷银行赖以成功的业务模式构成新的冲击。
具体而言,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出台了史上最严的金融监管法案《多德弗兰卡法案》(Dodd-Frank Act),其中的沃尔克规(Volcker Rule)规定银行向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股权的投资比率不得超过集团总股本的3%。
但在当时,硅谷银行向PE/VC基金的投资占比超过7%。在金融监管压力下,硅谷银行不得不大规模从PE/VC基金撤资。但为了与风险投资基金保持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获取优质高科技初创企业资源与贷款担保等),硅谷银行开始加大风险投资基金的信贷投放,主要是通过过桥贷款或杠杆收购贷款等方式,为风险投资基金开展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也给当前硅谷银行遭遇挤兑风波埋下了“伏笔”——此前,硅谷银行的业务模式侧重“投资+存贷业务”并举,通过净息差收入+股权投资收益维持高业绩表现,但在沃尔克规则出台后,硅谷银行不得不更侧重存贷业务与净息差收入“实现”高业绩,导致过去两年硅谷银行不断扩大存款规模与疯狂加码短存长投行为,最终因高科技企业不断抽离存款与被迫亏损抛售债券资产,引发挤兑风波。
随着业务蓬勃发展,硅谷银行不但跻身全美大型银行之列,在业务布局方面呈现多元化态势。
在遭遇挤兑风波倒闭前,硅谷银行按照客群与金融服务范畴,大概分成三大业务板块,一是全球商业银行(Global Commercial Bank),主要负责对公信贷与企业债务融资、二是私人银行(SVB Private Bank),为高科技企业创始人与创投机构大佬提供个人金融服务,三是股权投资(SVB Capital),其中包括SVB资本公司、SVB资产管理公司、SVB财务顾问公司、SVB分析公司、SVB证券公司、SVB环球金融公司等,通过生态化服务带动银行信贷与股权投资业务发展。
数据显示,历经过去40年发展,目前硅谷银行已帮助约30000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实现融资,与全球逾600家创投机构、120家私募股权基金建立业务联系,在美国高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50%。
这些成绩,也给硅谷银行近年大力拓展存贷业务与获取更高净息差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位熟悉硅谷银行业务模式的硅谷创投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目前硅谷银行的负债端存款,主要是高科技企业的无息存款为主,甚至很多高科技企业在硅谷银行的存款达到数千万美元。
这背后,是硅谷银行凭借自身在科技企业投融资领域的声誉与市场占有率,采取了一些贷款支持附加措施,比如作为贷款的附加条件,美国高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需将日常运营资金存入硅谷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便于银行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控制贷款风险)。
过去两年美联储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令高科技企业大规模举债筹资,硅谷银行充分享受上述政策红利,实现存款业务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硅谷银行的存款规模从2019年四季度的610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四季度的1890亿美元,由于大部分存款属于无息存款,令其平均利息成本仅有约0.25%。
但这无形间给硅谷银行造成存款资产配置压力,尤其是企业信贷增速未能跟上存款速度导致存贷比下降的情况下,硅谷银行干脆将这笔巨额存款转投长期美国国债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套取更高的利差收入。
这也符合硅谷银行近年的主要经营策略——寻求更高净息差收入填补沃尔克规则造成的股权投资收益“损失”。
硅谷银行数据显示,硅谷银行的长期HTM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从2019年第四季度的13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四季度990亿美元,截至去年第三季度,硅谷银行还累计买入880亿美元的10年期以上抵押贷款,平均收益率为1.63%。
但是,在加码存贷业务套取更高净息差收入的驱动下,这种短存长投行为看似无风险套利,实则暗藏两大隐患。一是若高科技企业资金短缺而集体撤回存款,硅谷银行或将面临挤兑风险,二是若国债与资产抵押支持证券价格大跌,硅谷银行将面临加大投资亏损,直接影响储户存款的安全性。
“在2022年美联储大幅加息前,硅谷银行内部都认为这两大风险触发的几率极低,一是2021年美国企业IPO数量与募资额创新高,高科技企业根本不差钱,二是当时美联储一再强调通胀是暂时现象而迟迟没有加息,令债券资产估值维持高位,硅谷银行坐收较高净息差,闭着眼睛都能赚钱。”这位硅谷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指出。但在2020年3月美联储开启大幅加息后,局面骤然反转。
一是美国IPO市场持续低迷导致企业各种融资渠道中断,加之高科技企业估值大跌令创投机构不敢投资,导致他们不得不从硅谷银行持续撤离存款维持自身运营,挤兑风险悄然升级。
二是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美国长期国债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估值大跌,令硅谷银行面临巨额投资浮亏。
近日硅谷银行公告称,为了应对资金流动性压力,它出售了210亿美元证券组合(主要是长期美国国债与长期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导致18亿美元亏损。
“目前,对冲基金认为硅谷银行管理层的最大决策措施,是听从投行建议抛售长期固定收益资产造成18亿美元亏损,一下子令高科技企业骤然担心自己在硅谷银行的存款不再安全,纷纷取回存款避险,加剧了挤兑风波。”这位硅谷创投机构合伙人直言。尽管投行迅速建议硅谷银行管理层通过抛售股票筹资22.5亿美元填补亏损“稳定人心”,但市场恐慌性挤兑效应已愈演愈烈,加之3月9日晚硅谷银行股价大跌逾60%加剧市场恐惧情绪,令局面变得难以挽回。
在他看来,表面而言,此次硅谷银行遭遇挤兑风波,是受到负债端企业大量抽离存款资金引发挤兑风波,以及资产端长期固收资产估值大跌导致存款资产遭遇亏损的共振影响。但深层次而言,是硅谷银行的经营策略发生重大改变——在股权投资业务受到监管限制后,管理层为了维持高业绩,不断扩大存款规模开展短存长投等资金期限错误行为以获取更高的净息差收入,却对美联储大幅加息冲击与企业融资环境变化缺乏快速反应与前置性风控措施。
“或许,硅谷银行管理层乐观认为凭借自身与创投机构、高科技企业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高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不会在自己遭遇资金周转流动性风险时落井下石,纷纷紧急取回存款资金引发挤兑风险。”他分析说。但事实上,当切身利益受到损失时,企业与创投机构首先想到的是“自保”。
记者从多位创投机构了解到,尽管硅谷银行因挤兑风波倒闭,但创投市场仍希望它在高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服务领域的成功模式能得到保留与推广。
事实上,面对互联网泡沫破裂与2008年次贷危机冲击,硅谷银行在高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领域的风控举措,一直被视为业界典范。
比如硅谷银行内部采取措施对股权投资业务(SVB Capital)与商业银行(SVB)业务实现资金隔离,避免过度混业经营带来的潜在业务风险。
此外,硅谷银行在分散高科技初创企业投融资风险方面有着独特做法,比如硅谷银行按行业组合、企业发展周期组合、风险组合、地域组合等实现多元化信贷投放与股权投资,持续创造相对稳健可观的业务收入并令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