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赵逵夫:乞巧节在“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影响有何异同?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6 人收听 TA
52832
主题
53283
回复
71973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57
图解丨10组数据 看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
0/44
对外开放诚意满满 多国对中国免签政策和便利化措施竖起大拇指
0/36
通讯|铺轨告捷 施工快速推进——探访匈塞铁路匈牙利段施工现场
0/49
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
0/35
尺素金声丨前10月同比增长5.2%,实现外贸质升量稳有基础有支撑
0/40
从“抛弃”到“香饽饽”,发展迅猛!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量潜力大
0/35
吉林2024/2025“冰雪矩阵”盛装上线
0/38
科技赋能提升煤炭卸载能力 天寒屋暖“暖心煤”保障百姓温暖过冬
0/42
新疆吉木乃:萨吾尔山下 23 万头只牲畜开启冬季转场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赵逵夫:乞巧节在“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影响有何异同?
时间:2023-8-22 10:37
0
444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兰州8月21日电 题:
乞巧节在“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影响有何异同?
——专访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
作者 闫姣
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女儿节,自先秦流传至今,在中国各地衍变出不同的过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在“汉文化圈”国家亦广泛流传。
乞巧节和“中国情人节”七夕节、西方情人节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延伸出百花齐放的节俗形式?如何影响“汉文化圈”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进行解读。
中新社记者:乞巧节发源于何时何地,人们如何欢度这个节日?它和“中国情人节”七夕节、西方情人节有何联系?
赵逵夫:乞巧节是秦人西迁至西汉水上游后,为纪念先祖女修(即织女的最早原型)而兴起的一项社会活动。秦人将天上像河流的星带命名为“汉”,即银河,将天汉西侧最亮的星命名为“织女星”,以祭祀女修。位于陇东地区的周人,将天汉东侧一颗星取名为牵牛星,以纪念发明了牛耕的先祖叔均。地缘相近的周秦文化交融,孕育了“牛郎织女”传说,逐渐形成七夕节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后来也有“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活动。殷春永 摄
牛郎织女传说是上古历史图影,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女性向织女星祈求智慧与才能,延伸出“女性专属”的乞巧活动。
乞巧风俗流传至今,在中国各地呈现不同风貌。在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一带,至今有秦人后裔继承祖先遗留的乞巧风俗,一般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仪式活动,要欢度七天八夜。这也是姑娘们的“狂欢节”,以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美满。在中国南方,乞巧节俗亦丰富多彩,江苏有七夕“香桥会”,由鹊桥传说衍化而来;浙江农村,民众用脸盆接露水,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各地还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游七姐水、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牛郎、拜七娘妈等节俗。
中国传统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内涵、习俗并无关系。在古代,庆祝七夕很普遍,但与情侣约会无关,只是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的节日。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被赋予到七夕节,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而情人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与七夕节的渊源、时间、方式、参与者都不相同。
甘肃省西和县姜席镇晚霞湖畔,当地民间举行盛大的乞巧仪式。魏朵朵 摄
中新社记者:乞巧节有哪些衍化和延伸,又如何影响其他国家?
赵逵夫:随着秦人东迁,乞巧文化一路传播到今天的西安。据文献记载,汉朝宫廷中已有乞巧节俗。随着东汉王朝迁都洛阳,七夕风俗较集中地传到中原一带。经大量人口流动和长期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各地都有了七夕节俗,乞巧活动也传向全国。
乞巧节在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有分流节俗,也影响了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牛郎织女故事在从中国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时,融入了当地风格,牛郎织女也有可能“在椰子树下谈恋爱”。
比如,在日本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竹子、木屐、草鞋等均带有本民族特征;朝鲜版本中,牛郎织女变成了王子和公主;韩国的故事透露着“孝”文化的传统观念;菲律宾版本流淌着东西方交融的风情;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相关传说与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日本最早的一部和歌集《万叶集》中,从第八卷到第二十卷共收录了130多首七夕和歌,大多跟牛郎织女有关,很多习俗也随着当时典籍传入而传入。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是中国习俗,后传到朝鲜,恭愍王和王后一起祭拜牵牛和织女星。朝鲜半岛的李朝时期,妇女们乞巧主要有投针验巧、斗巧、晒衣活动,文人则在七夕饮酒赋诗。越南有关咏诵牛女的诗句,如《黎朝名人集》中就有《牛郎辞织女诗》《织女忆牛郎》《咏乞巧》等唱和之作,反映出这一中国传说在越南影响之广。
日本仙台七夕祭。孙冉 摄
中新社记者:乞巧节在古代女性成长过程中担任何种“角色”?古人的婚恋观对当下有何借鉴意义?
赵逵夫:乞巧节在古代女性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在古代社会,家境殷实的家庭会让孩子上书画、女红等各种“辅导班”,但普通人家的女孩很少有学习机会。而乞巧节期间,无论贫贱富贵,女孩们可以切磋提高纺织、刺绣、缝补、茶饭等方面的能力,给广大女性一个学习实践、交流观摩的平等平台。所以乞巧节也被称作“女儿节”。
甘肃省西和县小朋友们迎接“巧娘娘”。魏朵朵 摄
乞巧节还传递出古人打破门第观念、对感情忠贞不渝的婚恋观。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织女是仙女,牛郎是农民,织女看中了牛郎勤劳善良、勇敢真诚的品质,便愿意嫁给他,完全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体现出追求婚姻自由的观念,深受底层民众欢迎。
乞巧文化表现出来的历史进步性,在东西文化交流中也起到很大作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举办了多届乞巧文化论坛,邀请中亚、西亚各国人士参加,他们也表达了对乞巧文化的浓厚兴趣。
中新社记者:如何深耕乞巧品牌,挖掘、传递更多文化内涵?
赵逵夫:乞巧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西和县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堪称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乞巧节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持续七天八夜的乞巧节正在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省西和县进行。西和县姜席镇晚霞湖畔,民众“巧头”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准备将“巧娘娘”请进院。魏朵朵 摄
如今,女性“乞巧”的愿望不再限于“柴米油盐”。随着现代化发展,现在女科学家、女作家及女管理人员撑起半边天,她们的愿望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过去“巧娘娘”教会女子针线与茶饭,如今“巧娘娘”鼓励女子与时代接轨。
“独立、自强、自信”的“巧娘娘”精神,成为“乞巧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演绎。在陇南,有不少女子深受影响,化身“巧嫂”“巧妹”“巧女”,涌入田间地头、扶贫车间、电商直播间,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传递“巧”的文化内涵。(完)
为保护传承流传千年的乞巧节,诸多乞巧节相关著作出版面世。闫姣 摄
受访者简介: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诗经学会、中国屈原学会和《文学遗产》顾问。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主编及参与编撰《西和乞巧歌》《“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七夕节的历史与七夕文化的乞巧内容》《主流与分流——“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传播与分化研究》等。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