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东西问 | 范正红:东西方印信文化如何互鉴?

时间:2023-9-22 10:54 0 53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新社济南9月21日电 题:东西方印信文化如何互鉴?

——专访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

作者 李明芮

1.jpg

“印,信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而印信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凝聚着中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

中国印信出现于何时?具有哪些鲜明特征?东西方印信载体及背后蕴含的诚信文化、契约精神又有何异同?近日,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就上述问题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印信出现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范正红:《论语》中提到“民无信不立”。立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体现和秩序保障,在中国尤为如此。

作为凭信表达的重要方式,承诺、履约的表现手段,印信在中国历史上备受重视。中国印信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公众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玺印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当时的玺印无论是形态还是规制,都已较为完备。从殷商时期的玺印成熟状态看,可以推测,在此之前玺印已有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中国的主要书写载体可以用“书之竹帛”来概括,承载文字最主要的方式是简册,而以印信钤盖封泥封缄简册的手段,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和智慧。

战国时期印信的称谓沿用殷商时期,被称为“玺”,成为当时社会状态下履行诚信和行使权力的有效手段,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繁荣的状态。

秦朝建立,皇帝所用印信依然称作玺,其它印信的名称则有所改变,如大臣及民众所用印信有了新名字,“印”。

2.jpg
皇帝信玺(秦、封泥)。受访者供图

汉代完善典章制度时,在官印方面也订立了一套新制度,不仅有等级之分,质地、钮制、绶色等都有明显区别。在名称上,汉朝还有了“章”“印章”“印信”等新称谓。

约在魏晋之后,作为汉字的载体,纸张逐渐替代了简册。钤盖印信也从封泥改为蘸色钤于纸上,这在印信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转变,开启了印信的新时代。从隋代开始,官印还开启了官署印的新体系。官署印与官职印并行,成为隋唐以来印信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印信还增加了“宝”的称谓。《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天后(武则天)恶玺字,改为宝。”自此之后,“玺”“宝”两种称谓并用,明清两代也称“宝”。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至明清印信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就其称谓来讲,有“朱记”“记”“合同”“契”“押”等。

因此,从历史角度看,印信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守诚信自古是中华民族推崇的良好风尚,其于印信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尤为充分。

3.jpg
宜阳津印(秦)。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印信有哪些鲜明特征?

范正红:印信在中国传统称谓中,通常被称为“玺印”或“印章”,其出现正是社会建立诚信价值体系的需要,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高度时的产物。

在中国,印信具有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文字作为主体内容、文化基础;二是中国早期的印信主要用于钤盖封泥,以钤盖泥块封缄简册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此外,在印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根据其使用的范畴属性,大概可以将其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

南北朝之前,印信通常是在捆扎书信或物品之后钤盖封泥来表明归属、允诺,并起到防伪作用。当时的印信大都可随身佩戴,用以表明身份、职位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印,执政所持信也。”印在行政中是权力的象征。官印同时体现承诺效力和政令效力。印信广泛应用于政令时,其效力就显得非常强大。但印信的效力越强大,在使用中就越慎重、严格,所以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相应的加密措施。例如有时在一个封泥上钤盖多个印章才产生效力;有时则有三合玺、二合玺,多人各执其一,合并后方能起作用。

隋唐以来,印信还广泛使用于票据、文书、合同、艺术创作中,成为社会生活中更为广泛而不可缺少的凭信之物。公众所熟知的最早纸币“交子”,其最核心的凭信元素即是钤盖于其上的印信。

中国印信在使用功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形成了一门传统的艺术——篆刻。篆刻是刻印章的艺术,博大精深,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之一。

综上,中国因各个时代、文化、审美因素和制作手段的不同,也使印信应时、应需产生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4.jpg
关内侯印。李明芮 摄

中新社记者:西方印信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范正红:世界上的早期印章主要发源于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集中体现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

就公众所能见到的印的实物来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早在4000年到5000年前就有“模印”或“压捺印”器具。在乌鲁克时代晚期及古巴比伦时期还出现了“滚筒印”。古埃及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了“滚筒印”,随后还出现了“圣甲虫印”。在同一时期的印度河流域,也出现了类似的印具。古希腊在公元前2000年至1200年间的印具,往往以戒指形态较多。古罗马延续了这种形式,同时采用滚筒式印章。

但上述印章的内涵与印信尚有一定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5.jpg
民众参观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李明芮 摄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的印信载体有何异同?背后蕴含的诚信文化和契约精神存在哪些异同点?

范正红:由于文化和地域差异,东西方印信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存在差异。

就载体材料而言,古印度、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等多以石制为主,中国则以铜质为印信的主流材料。

就印信的表现形式而言,西方印信的表现以叙事性为主,印面构图多突出表述性,还有相当多的滚筒印形式。除印的凭信功能外,往往还被视作有护身符一类的巫术功能。

中国印信虽也有肖形或图案,但以文字为主导,文字内容与凭信功能的匹配密不可分,中国的印信功能也更加直接、严肃,在用于“执政者信”的官方凭信中更加凸显效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印信意涵中表现的诚信价值不但是对一件事的承诺,还包含一定的文化背景。诚信本身是具有人格意义和社会公德内涵的体现。契约精神则是西方社会文明的主流精神之一,核心在于对某种指向性的约定“信守”,信守是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双方共同完成协约,体现坚守承诺和执着的态度。

6.jpg
范正红刻印——水能曲达。受访者供图 
7.jpg
范正红刻印——万物得以一生。受访者供图

“诚信文化”和“契约精神”都是中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宝贵财富。二者是以“信”为核心,具备相互融合的先天优势。就具体方式来讲,一方面理论架构上两者能不断寻求和谐互通;另一方面二者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寻找合适的融通方式,比如印信就是一种很好的介质。

“诚信”和“信守”的意涵虽然有别,但共同之处在于,都以讲“信”为核心。所以诚信文化与契约精神是完全可以融通的,可以用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人类的共“信”。(完)

8.jpg

受访者简介:范正红,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理事,山东印社社长,山东书协副主席,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