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最近刷屏的暴躁父亲,也曾是个叛逆青年

时间:2024-5-12 10:47 0 39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在《我的阿勒泰》的初版剧本里,“苏力坦”这个集猎人精神与大家长作风于一身的角色,有着一个哈萨克族人常见的名字——赛力克,意思是“伙伴”。后来,在阿力木江的建议下,这个角色的名字最终被改为“苏力坦”,在哈萨克语中是“统帅”“将军”的意思。在他看来,这更符合这位父亲的形象定位:一个将军不仅不会摘下自己的佩刀,还会坚守着最后的阵地。当然,“将军”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可能会成为留在这块“阵地”上的最后一人。

作者 | 阿肉
编辑 | 晏非
题图 | 《我的阿勒泰》
时隔20年回到阿勒泰,阿力木江·吐尔斯拜克的感受是:变化很大。
2004年,22岁的阿力木江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美丽家园》。当时,他们在阿勒泰的白哈巴村、那仁草原和布尔津县多个地区进行拍摄,和他这次参与拍摄《我的阿勒泰》几乎重合。但20年的时间过去,阿勒泰的变化还是让他惊讶——牧民们居住的木屋变成了新宅,道路也变得更加宽敞平整。
在阿力木江的自我评价中,自己是个有点守旧的人,正如他在《我的阿勒泰》中饰演的牧民苏力坦一样,他对一些哈萨克族的传统有着自己的坚守。他不得不承认新变化带来的好处:这几年新疆旅游的兴起、商业化的变革,确实让当地人的生活有了改善。但同时,他内心也或多或少地感觉“说不出来,好像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DSC0001.jpg


DSC0002.jpg

出走草原的哈萨克“文青”
“哈萨克人的一半家产属于客人。”
当地传统牧民对商业和金钱交易的态度,在剧集《我的阿勒泰》中已有所体现:马伊琍饰演的小卖部老板张凤侠想去买一只羊,和牧民讨价还价到天黑,未果。在牧民的盛情挽留下,张凤侠决定留宿一夜。不料,那只能让他们讨论一天的大肥羊却被热情的牧民宰掉,当作晚餐待客。
DSC0003.jpg

(图/《我的阿勒泰》)
在阿力木江的童年记忆中,也有张凤侠这样性子火暴的老板。那时候他常去邻居家小卖部买东西,半夜去敲人家窗子,老板有时候会不耐烦地抱怨。但毕竟都是邻居,相处久了,有时候没钱了,对方也像张凤侠一样,让他们赊账。
不过,和《我的阿勒泰》中的哈萨克青年不同,阿力木江本人没有太多关于游牧和迁徙的经历。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里六个孩子,个个都是大学生,父母一直觉得就是借钱也得供我们上学”。只有放假的时候,孩子们才会去山村里,帮家里的长辈们放牧、割草。
在他的记忆中,哈萨克人的一生离不开音乐。他还记得,家里的墙上曾经挂着一把黑色的冬不拉,但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姐妹,都不会弹。有时舅舅带着朋友来做客,只有他们会在兴致高涨时,取下乐器弹唱,载歌载舞。
DSC0004.jpg

(图/《我的阿勒泰》)
少年时期,阿力木江就读于当地的汉语学校,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十五六岁时的暑假,他跟着村里的一个大学生学会了弹冬不拉,从此正式走上了“文青”的道路。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学校毕业之后,他选择留校,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老师。但在那之前,他从未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回想起那次改变人生轨迹的机遇,阿力木江认为,这是“缘分使然”。
他记得,制片厂来学校选演员的那天,是个周末。按照原来的计划,他本该在周五下午离开学校,坐车去克拉玛依和朋友见面,没想到临行之前和朋友吵了一架,未能成行。那天下午,因为身体不舒服,他屡次三番地跑出房间上厕所,却突然发现学校里异常安静。他在学校里转了半天,才碰见两三个学生结伴走过来。
DSC0005.jpg

(图/《我的阿勒泰》)
“我问他们:‘怎么没人啊,是不是学校开会?’他们才告诉我,里面在选演员。”阿力木江得知,当时天山电影制片厂的人来学校选演员,而且要求颇为刁钻:要哈萨克族的男青年、形象好,不仅要会弹冬不拉,还要汉语够好。
巧的是,这些要求几乎都和阿力木江一一对应,连一旁路过的领导都鼓励他去试试。经过多番试戏,在失望与希望间反复徘徊之后,阿力木江最终被定为电影《美丽家园》的男主角“阿曼泰”的扮演者。
DSC0006.jpg

(图/《美丽家园》)
进组之后,他才从副导演的口中得知:当时,剧组在伊犁、塔城等许多地区都挑选过演员,前后面试了600多个哈萨克族男青年,其中不乏更优秀的演员。“他们告诉我:‘比你有本事的多了去了。’不过,因为那个导演从事过美术(行业),觉得我上镜更好看、更漂亮,才选上了我。”
DSC0007.jpg

偶像出海,“将军”低头
那时候,被称为“偶像派”不是什么好事。
这位副导演的话,在阿力木江心里留下了一根刺。为了证明自己,他在《美丽家园》中的表演格外卖力。在影片末尾,男主角阿曼泰面对父亲的去世,哭得不能自已。拍摄过程中,阿力木江的表现成功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演完那场戏,我们一起给另外一位演员过生日,副导演拿着一瓶酒来了,说‘来,来,我为之前说的那句话跟你道歉’。”
在《美丽家园》中,阿力木江所扮演的哈萨克青年“阿曼泰”,为了心爱的邻家姑娘玛依拉,不顾传统的习俗走出草原。但在故事的最后,他又发现自己始终无法与草原诀别。
DSC0008.jpg

(图/《美丽家园》)
而这,似乎也构成阿力木江前半生的故事。
在阿力木江决定从学校辞职、成为职业演员的那刻,就注定了他要面对来自家里的风暴。即便对于他那思想相对开明且热爱文学的父母来说,阿力木江的选择依然堪称“离经叛道”。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认为做演员不够稳定。相比于学校老师的“铁饭碗”,做演员,吃的是朝不保夕的“青春饭”。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更是不能接受——“他很生气地跟我说:‘你认为当演员有多厉害?不过是人家编剧写好了词,你照着读就是了。’”
父亲的话,直到今天依然让他印象深刻。作为曾经主动出走草原、拥抱电影银幕的“草原之子”,他很理解《我的阿勒泰》中,巴太对摆脱游牧生活、走向新世界的渴望。在剧集的最后,苏力坦和巴太达成了和解,原本固执的父亲终于决定不干涉儿子的生活,“那时候,我对巴太说的话,我感觉也是父亲(想)对我说的”。
DSC0009.jpg

(图/《我的阿勒泰》)
42岁的阿力木江,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曾经向他大发脾气的父亲,已经去世。苏力坦和巴太的和解,并没有在阿力木江和父亲之间上演。在他看来,父亲的愤怒,或许也是一种示弱,如同剧中苏力坦对儿子坦白,“我喜欢的生活正在一样样地消失”。他只是不得不接受儿子选择的生活方式,但这种“不得不”,从来都需要强大的情感支持。
在《我的阿勒泰》的初版剧本里,“苏力坦”这个集猎人精神与大家长作风于一身的角色,有着一个哈萨克族人常见的名字——赛力克,意思是“伙伴”。后来,在阿力木江的建议下,这个角色的名字最终被改为“苏力坦”,在哈萨克语中是“统帅”“将军”的意思。在他看来,这更符合这位父亲的形象定位:一个将军不仅不会摘下自己的佩刀,还会坚守着最后的阵地。当然,“将军”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可能会成为留在这块“阵地”上的最后一人。
DSC00010.jpg

游走于银幕与教室之间
对阿力木江来说,自己身上时常存在着这种微妙的矛盾:谦虚且热情,渴望自由,又固守传统。他自豪于自己的演员经历,在拍摄期间,他曾和于适开玩笑:“如果我年轻20岁,巴太这个角色一定是我的。”
从当年的剧照中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阿力木江长相英俊,意气风发。他主演的几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成功,在国外也广受好评。
DSC00011.jpg

(图/《我的阿勒泰》)
2006年,阿力木江决定接受系统化的表演培训。他本想考国内的电影学院,但学费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最后,他选择去哈萨克茹尔格诺夫国立艺术学院读两年。本来是为了省些钱,没想到,当地有许多人看过他的电影并认出了他,甚至还有记者来采访他,这让他十分骄傲。
在采访中,他也不止一次提出,很想感谢那些在演艺道路上拉了自己一把的人。比如天山电影制片厂的老厂长张毅刚、马合萨提;比如当初力排众议选他做男主角的导演高峰;比如在拍摄过程中帮助他的摄影师木拉提、执行导演苏磊和居来提,后者还是他的第一位表演老师;等等。哪怕已经过去了20年,他依然记得这些名字,并郑重其事地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
DSC00012.jpg

(图/《我的阿勒泰》)
如今,在豆瓣上搜索阿力木江的作品,除了《我的阿勒泰》之外,最近一部作品也要追溯到2011年。不过,他在这些年一直保持每年产出1—2部作品,每次进组两三个月,去尝试不同的生活。
不演戏的时候,阿力木江会选择回到伊犁,在和朋友一起办的培训班里,继续教当地的孩子们弹冬不拉。这是他早已做惯的工作,也是他坚持至今的爱好,更是哈萨克族传统的象征。他试图用新的方式,坚持着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传统,维持着自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工作习惯。
学者刘擎曾说,出走与回归,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在阿力木江身上,这两种状态也在交替进行着。
“前几天我也和朋友说,想回到以前那种原始的生活,放点羊,一年四季搬迁,虽然过得比现在苦一点,但好像没有这么累。”但多数时候,谈起城市中的生活,他还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或许,对于不管是剧中的角色李文秀、巴太、苏力坦,还是现实中的阿力木江来说,他们注定要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游走,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平衡。
校对:邹蔚昀,周丹妮;运营:鹿子芮;排版:陈倚
DSC00013.jpg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总659期
《只有阿勒泰知道》
原标题:阿力木江·吐尔斯拜克:像哈萨克人一样生活
5.15上市,现已开启预售
DSC0001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