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8月9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清洗或不足以完全防止农药摄入

时间:2024-8-11 09:24 0 18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8月9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人在压力过大时会出现肠道疾病,科学家找到其根源
一项对老鼠的研究揭示了压力导致的不适感可能由肠道细菌引起。研究发现,压力大的大脑会直接关闭肠道中的特定腺体,从而影响肠道细菌与更广泛的免疫系统之间的互动。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的8月8日刊上。
科学家已知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压力状态下,大脑会激发激素的释放,引发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肠道中的某些细菌还能释放化学信号,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模式。
然而,对这种神经通讯途径的具体作用机理知之甚少。为探寻更深入的答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的神经学家伊万·德·阿劳霍(Ivan de Araujo)及其团队,将研究焦点对准了小肠壁中的布鲁纳腺。这些腺体除了已知的分泌粘液和包含众多神经元外,其它功能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发现,移除小鼠的布鲁纳腺后,它们更易感染,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亦有所升高。类似的现象也在人类身上观察到:在进行肠道肿瘤切除手术时,从含有布鲁纳腺的部位切除的患者比从其它部位切除的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水平(炎症标志)更高。
进一步研究这些腺体的神经元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经元与迷走神经的纤维相连,而迷走神经是连接肠道与大脑的重要通道。这些纤维直接与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和压力反应的杏仁核相连。
研究还发现,即使布鲁纳腺完整无损,长期的压力亦能关闭这些腺体的功能。
该研究的发现为科学家提供了大脑与肠道之间具体交互路径的见解,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对压力的适应性差异。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科学家提出了新方法让火星变暖,效率是以前方案的5000多倍
自从我们知道火星表面寒冷而死气沉沉,人们就想知道是否有办法让它更适合生命生存。
我们从“好奇号”等火星探测器那里知道,火星上的尘埃富含铁和铝。这些尘埃颗粒的尺寸和成分使其倾向于轻微降温而非加热火星表面。但科学家提出,若能设计出不同形状或成分的尘埃颗粒,可能会更有效地捕获热量。
研究团队设计了形状类似短棒的颗粒,大小与市售闪光片相仿,这些粒子旨在捕捉逃逸的热量并将阳光散射至火星表面,以增强火星的自然温室效应。
他们的模型预测,如果这些颗粒以每秒30升的速率持续释放至火星大气中,火星温度可上升10摄氏度以上,此变暖效应可能在数月内显现。若停止释放,该变暖效应是可逆的,数年内将消退。
科学家们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我们不知道工程尘埃颗粒在火星大气中循环的确切速度。火星上确实有水和云,随着火星变暖,水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开始在颗粒周围凝结,并以雨的形式落回火星表面。
这项研究已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由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和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这一方法的效率比以往任何火星变暖方案高出5000多倍,标志着我们改变火星环境能力的重大突破。
2、最新检测技术表明清洗或不足以防止农药摄入
农药和除草剂在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它们对无意摄入这些化学物质的人来说,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需要一种灵敏的分析技术,以便能识别出即使是微量的潜在有害物质。最新的研究结果已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杂志上发表,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用于检测低水平的农药污染,显示出当前的食品安全措施可能不够充分。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生产中无损检测化学物质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青睐。通过使用SERS,金属纳米颗粒或纳米片能够放大分子在拉曼激光照射下产生的信号。金属增强的散射光模式作为分子的独特指纹,可以用来识别少量特定的化合物。
为了提升SERS在农药检测中的灵敏度,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金属涂层膜,可直接覆盖在农产品表面上。当研究人员将这种膜覆盖在苹果上时,SERS能够检测到苹果表面的农药,即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极低。他们不仅能够明确识别被硫胺和多菌灵处理过的苹果上各种农药的散射光特征,还能检测到渗透进果皮和最外层果肉中的农药。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结果显示,仅仅通过清洗并不能完全防止农药摄入,可能需要去皮来移除表皮和外层果肉中的潜在污染物。除苹果外,他们还利用SERS膜系统在黄瓜、虾、辣椒粉和大米上成功检测到农药残留。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小鱼能治癌吗?斑马鱼研究揭示了癌症治疗的新曙光
斑马鱼在膀胱癌治疗研究中扮演了“替身”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治疗线索,展示了卡介苗如何激活巨噬细胞以摧毁癌细胞。这种创新的方法为个性化癌症治疗提供了更快速的选择。
通过葡萄牙尚帕利莫基金会(Champalimaud Foundation)癌症发展与先天免疫逃避实验室开发的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zAvatars”,研究人员探究了卡介苗对膀胱癌细胞的初始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已在8月1日的《疾病模型与机制》(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杂志上发表。实验表明,感染后激活的巨噬细胞确实能够促使癌细胞自我销毁,并迅速吞噬死亡的癌细胞。
尽管“zAvatars”模型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其基本思想是:从癌症患者体内提取肿瘤细胞,并注射到斑马鱼胚胎中。这样,肿瘤就会在胚胎体内生长,有效地使斑马鱼成为特定癌症患者的生物替身。这使得针对患者的各种治疗方案能够在zAvatars上进行测试,几天内便可确定最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大大缩短了传统测试所需的时间。这项技术是以结直肠癌患者的样本为基础开发的。
2、“缺失的一环”被揭开:通过RNA揭示玉米驯化的秘密历史
20多年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员杰瑞·克米克勒(Jerry Kermicle)进行了一项奇特的观察:他将半不育的玉蜀黍杂交品种与传统玉米杂交,发现所产生的后代异常地均为半不育。按照正常的遗传规律,后代应完全是不育或可育的。但不论克米克勒进行多少次交配,所有后代始终表现为半不育。
为解开这一谜题,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半不育后代的数百个花粉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这些花粉粒中均存在来自玉蜀黍基因组的相同片段。
这两个片段位于第5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且总是一起遗传。在第5号染色体上的Dicer-like 2基因产生的一组小RNA在半不育的杂交玉米中而非传统玉米中存在,由此,Martienssen实验室确认了所谓的玉蜀黍花粉驱动(TPD)系统。这种“自私”的遗传机制排除了缺乏此基因驱动的竞争花粉粒,使得玉米-玉蜀黍的杂交后代更多地将某些性状传递给雄性而非雌性。这一发现不仅可能对农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研究人员看来,其意义远超潜在的杂草控制应用。
如果将墨西哥玉蜀黍视为“玉米中的尼安德特人”,那么研究人员在TPD玉米中可能找到了“缺失的一环”。这一突破不仅可以解释玉米如何在美国各地茁壮成长,还揭示了为何某些小RNA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的精子细胞中普遍存在。这一遗传机制的发现为理解玉米在美国的快速适应和分布提供了关键线索,揭开了其进化过程及潜在的农业应用的秘密。(刘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