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 | 邂逅古都洛阳 看见“何以中国”

时间:2024-8-15 16:41 0 14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15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在洛阳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启动,由中央媒体、河南媒体、正能量中外网红代表组成的采访团,将分两组深入河南各地开展采访体验活动,共同开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探源”之旅,从悠久历史、博大文明中探寻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为守护中华文脉、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中原力量,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洛阳的魅力所在、优势所在。近年来,洛阳坚持保护第一、守正创新,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镌刻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寻根探源,解码文明基因

在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村、圪当头村一带,村民们习惯把脚下这片夹在伊河、洛河之间的土地称作“夹河滩”。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文献线索寻找“夏墟”,在这片“夹河滩”意外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二里头遗址,揭开了“最早中国”的神秘面纱。


二里头遗址考古现场

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以青铜冶铸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为代表的最早的官营作坊区……60多年来,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孜孜不倦,用一项项考古成果向世人展示着二里头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湮没于黄土深处的中华早期文明,变得愈发清晰。

“在文化吸收与辐射的过程中,东亚地区开始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二里头时代以二里头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整合与制度建设,通过商周王朝扩展与分封达到普世化,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


二里头宫城遗址

寻根探源,蕴藏着“何以中国”的文明力量。在洛阳市境内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从裴李岗、仰韶、龙山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古代遗址370余处。多年的勘探和考古发掘显示,河洛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成为史前文化繁衍、交流、碰撞的中心区域。

龙泉洞遗址、苏羊遗址、徐阳墓地、正平坊遗址、东汉白草坡陵、金村东周王陵……近年,立足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洛阳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战略,众多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洛大地发掘文明之光,用手铲见证着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进一步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图景。

目前,洛阳市共有14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活化历史场景、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保护传承,历史可观可感

“感觉洛阳人每天上班就像上朝一样。”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友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感慨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2007年,世人的目光,被洛阳发布的一项重要考古信息吸引——在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门外道路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唐朝晚期的堆积层中,发现了很多骆驼蹄印、人的脚印和车辙。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前模拟的车辙、脚印以及骆驼蹄印

如今,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定鼎门“重新”屹立,其门前广场距地面两米多深的地下,就是已经回填的骆驼蹄印原址。为了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文物部门在地面复原了一段唐朝路面,使用3D扫描技术,以1∶1的比例模拟了路面坑洼不平的车辙、脚印以及骆驼蹄印,重现唐朝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的景象。

沿洛河由东向西,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一字排开,它们是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也是河洛大地上最具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串联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


汉魏洛阳城遗址

近年,洛阳市积极探索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洛阳模式,按照“一址一策”的原则,在保证遗址本体绝对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上,探索创新保护展示模式,结合每处遗址不同特点和不同环境,确定地面标识、模拟展示、覆罩展示等方案,建设各具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科学有效地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延续历史文脉。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点

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借助一系列标志性保护展示工程,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等再现千年前盛唐气象,成为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和文化新地标;在二里头遗址,拔高复原展示的古河道、宫城城墙、宫殿建筑基址群等,直观呈现了夏代都城的整体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在汉魏洛阳城遗址,由阊阖门、太极殿、铜驼大街等保护展示工程,诉说着近600年间的王朝更迭与都城变迁……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应天门

随着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和推进,洛阳一处处大遗址从“文物保护单位”变为“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一个个深埋于地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复活”,弥补了人们对古都形象的想象,让历史文化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方式走近游客,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旅名片。

活化利用,遗产焕发活力

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进位于洛阳市洛河与瀍河交汇处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三楼展厅,“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便开启了。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在这个沉浸式体验空间中,游客可沿着脚下的“运河”,逐步了解漕运征收、运输、抵达3个不同场景的历程,整个过程以环幕影院、互动游戏、语音问答等形式展示沿线城市风貌、河工技术、漕运制度改革、粮食仓储方式等。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区

行走在洛阳街头,不经意间,便与一座博物馆相遇。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到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数字馆,再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最早中国’探寻之旅”数字展厅……眼下,洛阳各大博物馆统筹实物展陈和信息化手段,通过科技引领、跨界融合、视听化表达等多种体验方式,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

目前,洛阳已有博物馆、纪念馆102座,备案博物馆数量和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河南省第一。随着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被不断拓展,在洛阳的各大博物馆里,除了观赏文物,解谜题、看戏剧、玩游戏等“新玩法”层出不穷。


“洛小文夜探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沉浸式讲解活动

前不久,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开展“神秘客·洛小文夜探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沉浸式讲解活动。讲解员一改往日严谨严肃的形象,脱下工装换上古装,化身为唐代“治安员”、胡商等人物,与“穿越者”来一次偶遇,共同循着线索破解谜题。

“我跟孩子都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逛博物馆,感觉很有带入感,好像真的到了唐代的一个夜晚。”参与活动的郑女士说,她感觉自己不再是回首历史,而是走进历史,成为其中一员。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如今,洛阳各类博物馆正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借助“创意+科技”探寻传承千年历史文化的“流量密码”,让更多人在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查寻“何以中国”的答案,探索“何以我们”的根源。

文旅融合,作答“何以中国”

华灯初上,走进洛邑古城,随处可见身着各式汉服的年轻女孩。文峰塔旁、拱桥之上,一步一景,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拍照。


洛邑古城

眼下,在洛阳市的街头巷陌,随处可见的汉服装扮让人不辨古今。“来一次洛阳、穿一次汉服”成为无数人的浪漫之约。依托“汉服经济”,洛阳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举头是千年历史,低头是现代文明的“沉浸式体验”新场景随处可见。步入夜色下的隋唐洛阳城景区,鳞次栉比的复原建筑群灯火通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处处流光溢彩,《唐宫乐宴》《神宫乐舞》《寻洛奇遇》等沉浸式表演带领游客一秒“穿越”;在大河荟的一处“神秘空间”内,如帘的水幕倾泻而下,身着华服的“洛神”裙袂飞扬,向游客讲述千年前的故事……


游客身着汉服在洛邑古城拍照

近年,洛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理念,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文旅产业发展之路。


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去年8月,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作为开闭幕式承办方的洛阳,另辟蹊径,依托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把“大遗址”变成“会客厅”,把入“场”仪式变成入“城”仪式,实现国内首次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由体育场馆走进遗址公园。

一个是古代遗址,一个是体育赛事,两种截然不同文化标识的“相遇”,点亮了一个有故事的“最美相逢”,扬起不同寻常的“文体旅”融合气质,让洛阳又一次成为实打实的“网红”。

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已然为洛阳作出“何以中国”的历史回答,站在新的节点上,洛阳正在新文旅发展理念带动下,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何以中国”时代答卷。(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李晓楠/文 图片来源:洛报融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