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华人王林西介绍公司研发的二十四小时无人自助发药机。刘耀阳摄
近年来,中国各地惠侨政策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侨胞选择回国投资兴业,以桑梓之情和报国初心投身祖(籍)国建设。本报采访3个回到中国创业、投资的侨胞,听他们讲述回国发展的故事。
“聪明药柜”让药品管护更智能
“这个智能自助发药机,能够自动识别医生处方,病人只需要在机器上扫一扫处方上的标识,机器就能自动识别、发药。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下,机器通过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识别准确率。现在很多医院都在使用我们这台机器。”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兴长泰物联网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厅里,摆放着智能药车、智能耗材柜、智能试剂柜等多种智能产品,公司总裁王林西对产品如数家珍。
王林西是一名加拿大籍华人,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她于2011年回到中国,在北京创立华兴长泰公司。创业初期,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向医院展现新兴智能药物终端对院内药物管理带来的全面提升。“一个很大的难关是医院不理解这些‘聪明的柜子’是做什么的。”王林西回忆,同事们大概用了4年时间在医院试点,并组织医院相关人员了解国外经验,让他们逐步理解智能设备对于提升医院运转效率与耗材管理使用正确率的价值。“我们挺自豪的一点是,公司的智能产品解决了医护人员遇到的很多痛点,汇集了多方智慧,很多功能已经比国外领先。”她说。
企业要发展,营商环境很重要。“地方政府对于华侨华人回国创业的支持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创业小伙伴们。”王林西介绍说,为了减少企业后顾之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员工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来自金融机构的支持,让企业更有底气放手进行技术创新。王林西介绍,由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智能设备升级,华兴长泰公司尝试采用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先投入设备建设,之后再与医院分享效率提升后带来的收益。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人员经过考察后,基于该行华侨金融政策,给予了一笔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给企业减轻了资金压力。
“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可以把外国新的经营和技术理念带回中国,在中国孵化新技术、新产品后,再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王林西认为,华侨华人是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下,广大侨胞能够实现更大作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华兴长泰公司已经成为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谈及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王林西表示,非常高兴能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让她非常有成就感:“我们现在还是在创业路上,未来将进行更多技术创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工匠精神”进行产品研发
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一栋写字楼内,乐源未来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的会客厅里,放置着茶几、沙发,陈设有些简单。然而仅一墙之隔的办公室里,汇聚了当前设计模具用到的各种先进软件系统和大批设计人才。“比起装饰门面,我们更关心企业能否提供专业技术、高质量产品和细致服务。”作为一名日本归国华侨,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费雯媛对于企业发展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费雯媛和丈夫庄满乐曾在日本留学、工作。后来,了解到厦门向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后,庄满乐回国进行了考察,并最终在厦门创立了科乐普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家电、汽车等产品和模具设计、研发。在一年多时间里,庄满乐将在日本学到的技术、理念一一传授给员工,公司逐渐步入正轨。
逐渐适应的庄满乐随后向费雯媛发出回国邀请。当时还在日本一家上市企业工作的费雯媛虽有些犹豫,但最终决定回国,与丈夫共同经营家庭和事业。
来到丈夫的企业后,费雯媛并不满足于当一名翻译人员。她很快发现,不少客户对其企业设计的作品十分满意,希望能帮忙生产制造。“当时巨大的机会摆在面前,我的脑子里萌生了一个想法,成立一家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型制作,到模具产品生产及进出口业务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她说。
很快,乐源未来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成立,但订单不足成了困扰企业发展的新挑战。费雯媛和庄满乐只得每个月轮流到日本各处拜访客户、寻找订单。经过不懈努力,他们获得了设计、研发、生产日本东京都国立博物馆屋顶建筑材料的机会。利用环保再生塑料材料制作屋顶,结构十分复杂,许多日本制造企业都望而却步。为了把项目做好,夫妇二人带领技术团队废寝忘食地研究方案,最终产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得到了客户肯定,这个项目也让公司在业界打响了名气,客户逐渐增多。费雯媛说,“有人说,比创业更难的是夫妻创业。但是我们通过创业成就了彼此,联手打造了一份共同的事业。”
如今,乐源未来公司已成为一家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的科技型企业,员工以技术人员为主,财务、报关等日常工作则交给专门事务所打理。“具备核心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费雯媛说,公司将不断强化和提升自身优势,让“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
脚踏实地才能得到生意伙伴认可
在山西太原为一些酒厂提供原料,在北京从事建材行业,如今,拥有数家公司的华侨郭红卫在中国的工作十分忙碌:“国内的工作节奏很快,我很享受目前的状态。”
数年前,在美国从事建材行业近20年的郭红卫决定回国发展。谈及回国的原因,他说,主要是想念祖国和家乡的亲人,在国外闯荡多年后,他希望将看到的、学到的、积累的一些东西施展出来,在报效祖国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地方政府对侨胞回国创业提供了很多支持和鼓励政策,这更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信心。在经过几次考察后,他决定在家乡太原创业。
从最初为一些酒厂提供原料,到自己开办酒厂,生产自有品牌的白酒,郭红卫始终坚持:做生意就是要坚持脚踏实地,才能得到生意伙伴认可。他说:“比如,每次到了合同约定的打款时间,无论资金是否困难,我都会按照约定时间付款,从不拖欠。这是我做生意的一条原则。”逐渐地,郭红卫的酒厂在行业里积攒了好口碑,生意逐渐进入正轨。
为了进一步将企业发展壮大,郭红卫吸收从国外回来的亲戚、朋友作为企业合伙人,一起向更多行业拓展。在北京,他涉足建材行业,为一些建筑企业提供建房用的木材、防火保温材料等。为实现扩大经营,他向银行申请贷款。因为是华侨,他享受到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价格、绿色审批通道等优惠政策。有了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更快了。
在郭红卫的带动下,从国外大学毕业的两个儿子也回到中国,一起参与公司经营。不过,作为老一代华侨的郭红卫和作为侨二代的两个孩子之间,常在经营理念上出现一些分歧。在郭红卫看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年轻人学的东西多,比我们这一代人懂得多,他们眼界也更开阔;当然,他们的知识更多是从书本上学到的,实际经验还比较欠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以商量为主,互相引导,互相启发。”
这些年,郭红卫发现回到中国创业、投资的侨胞逐渐增多。“中国的创业机会多,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很多侨胞都愿意回国发展。”他建议,回国创业的侨胞要多了解中国各地相关政策和市场走向,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方能更好发挥所长,回报祖(籍)国。(彭训文 刘耀阳 陈慧婷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9月25日 第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