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WEF报告②|有准备的老龄化:提升财务韧性与普及理财教育

时间:2024-9-30 11:37 0 8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当前,全球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浪潮,这一趋势正逐步改变各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可能带来经济增长潜力减弱、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不平等加剧等一系列深远影响。针对这些挑战,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s Forum,简称WEF )发布了《长寿经济原则:未来财务韧性的基础》研究报告(Longevity Economy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a Financially Resilient Future),提出六项关键原则,旨在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冲击,增强个人和社会的财务与经济韧性,为全球老龄化问题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澎湃研究所经授权编译此报告,此为第二篇,重点探讨了两项核心原则。首先是如何确保老年人在职业中断、疾病、退休等关键生活事件中保持财务韧性。其次是普及理财教育,为人们在人生各阶段做出明智财务决策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还讨论了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和协同治理,有效落实这些原则。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的退休和养老金制度已难以适应人们寿命普遍延长的现实和日益复杂的生活需求。许多退休者面临储蓄不足和生活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国亟需在制定适老政策和帮助公民进行个人财务规划方面展现创新力,为更长寿、更复杂的未来做好准备。世界经济论坛发布《长寿经济原则:未来财务韧性的基础》报告提出了在治理实践中应遵循的两项重要原则,以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变革中的韧性:如何在关键生活事件中维护财务稳定
在全球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职业中断、疾病或退休等重大生活事件中保持个人及家庭的财务稳定,已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全球近一半的人会在一个月内耗尽积蓄,而28%的人甚至只能支撑一周。这种财务脆弱性不仅加剧了个体的经济压力,还对社会福利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财务不稳定也显著影响职场表现。数据显示,超过40%的在职人员因财务压力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企业因生产力损失所支付的代价可能占工资总额的11%-14% 。因此,企业在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险和退休福利时,不仅要考虑短期经济利益,还应着眼于员工的长期财务稳定,以应对这一潜在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国家通过政策设计和治理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荷兰于2023年通过了新的退休计划法案,要求所有职业的退休计划在2028年之前统一为固定比例缴费模式。这项改革不仅缓解了企业和年长员工的财务压力,还缓解了老年人在职场中的歧视,为其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财务韧性。
这一改革采用公私合作治理模式,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参与为劳动人口提供了更为稳定的养老保障。在缴费比例统一后,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可以更加公平地积累养老金储蓄,避免了年长员工因财务负担过重而承受职场压力。尤其是在老年人再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这一政策设计也减少了企业雇佣年长员工的顾虑,从而改善了老年人在职场中的处境。同时,均衡缴费模式还鼓励年轻员工从职业生涯初期就开始为退休储蓄,稀释了他们未来的经济压力。
与荷兰不同,英国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溢价债券(Premium Bond)通过将养老储蓄与抽奖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创新的金融产品。虽然储户不会获得利息或股息,但有机会每月参与抽奖,赢取最高可达100万英镑的免税奖金。这种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产品设计既保护了储蓄本金,又能激励公众积极存款,提升了整体储蓄率,降低老年人因储蓄不足面临的财务脆弱性。类似的金融创新在海地等国也展示了增强金融包容性和提升储蓄水平的潜力。
全民理财教育:构筑财务韧性的核心支柱
普及理财教育不仅有助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财务,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财富差距和打破代际贫困的重要工具。根据标准普尔的调查,全球仅约33%的人掌握基本理财知识。
丹麦的理财教育项目为全球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展现了其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性治理和公私合作的有效性。
自2015年起,丹麦将理财教育纳入七至九年级的必修课程,内容涵盖预算、储蓄、贷款和消费者权益等关键财务主题,帮助学生从小掌握实际财务管理技能。此外,丹麦每年举办“理财周”活动,超过2万名学生和700所学校参与,金融机构也通过课堂互动提供实用的理财知识支持。这种全方位的理财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还通过在线平台确保持续学习并扩大覆盖面。凭借政府、社区、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紧密协作,丹麦的理财知识普及率现已达到71%,位居全球前列。
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各年龄段人群的财务决策能力,也为社会的长期财务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广泛的理财教育使公民能够在退休、健康等关键生活事件中做出明智决策,减少对公共福利的依赖。通过为贫困群体创造平等的金融机会,丹麦还有效降低了因理财能力不足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增强了社会整体的财务韧性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全面、可持续的财务韧性需依靠公私部门协同合作
随着社会平均寿命延长和职业轨迹日益多样化,传统的“三段式人生规划”(上学、工作、退休)已难以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标准化的退休储蓄计划亦无法应对劳动者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如职业中断、频繁跳槽以及灵活就业等。实现真正的财务韧性,必须依靠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政策和金融产品的设计,尤其是针对零工劳动者和低收入群体,帮助他们获得更稳定的财务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行为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尤为关键。例如,通过设计默认储蓄选项能够帮助个人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同时,企业可提供相对灵活的工作安排和优质的健康福利,以减轻员工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在职场中持续保持生产力。此外,金融机构需要开发更具包容性的储蓄和保险产品,特别是为那些从事非传统职业模式的人群提供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财务韧性。
与此同时,普及理财教育也是确保财务韧性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理财教育不仅仅关乎退休储蓄,还需要帮助人们应对漫长职业生涯中的各种财务挑战。数据显示,未来30年内,全球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12%升至22%,这意味着财务规划必须更加灵活且具包容性,以有效应对寿命延长带来的经济压力。
因此,公私部门的协同治理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制定长期政策,扩大理财教育覆盖范围,尤其是在低收入社区和中小企业中加强金融知识普及。雇主则可通过工作场所的教育项目,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财务规划的重要性。金融机构与公共部门也应紧密合作,开发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理财产品和教育资源。通过这种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的财务韧性,还能确保人们在面对重大生活变故时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下一步:构建老龄社会的多支柱金融体系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的养老金融体系正面临巨大挑战。当前,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第一支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然而,随着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养老金收支失衡的问题愈加严重。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 2019-2050》预测,2028年养老金或将出现收不抵支,2035年可能耗尽累计结余。这一现状揭示了仅靠第一支柱难以维系整个养老体系的长期运作,迫切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改革来提升养老体系的整体财务韧性。
在此背景下,激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成为中国养老体系改革的关键方向。这一改革理念与《长寿经济原则》中提出的增强财务韧性不谋而合。通过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全国统一的制度设计,政府可以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第二、第三支柱建设,从而缓解第一支柱的负担,提供多样化的养老选择,特别是针对那些因职业中断或灵活就业而财务不稳定的劳动者。
此外,政策激励和创新的商业养老产品设计也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手段。通过引导更多私人资本和市场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领域,中国有望实现从“单一依赖”到“多支柱支持”的转型,逐步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养老体系。
综合来看,构建更加灵活和包容的多支柱养老金融体系不仅能有效缓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冲击,还将推动社会的公平与韧性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老龄社会中实现平稳过渡与长远保障,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