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暧暧远人村|自然为笔 农耕作墨 贵州从江增冲村勾勒古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4-10-10 21:45 0 8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前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指出: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荔枝新闻推出系列人文纪录片《暧暧远人村》,聚焦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守望,触摸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聆听传统村落创新发展的蓬勃律动。

在贵州东南部的重峦叠嶂间,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增冲村。它静卧于从江县的山水之间,增冲河悠悠流淌,似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起这个古老的侗族村寨。
这里,300多户人家由青石板古巷道相连,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村中心那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增冲鼓楼,庄严气派地矗立着,宛如村寨的守护者。古桥、古道、古树与鼓楼相互映衬,构建出村民们心中美好的家园。
增冲村的村民们依水而居,增冲河从寨子北、西、南三面环绕,奠定了村庄的格局。尽管地势狭窄、人口众多,但村民智慧地利用有限用地,形成独特的高密型村落。村寨周围山林稻田环绕,自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村内水渠交错、池塘密布,满足日常所需又守护着村庄安全。鼓楼之下,民歌阵阵、稻香飘飘,一幅侗族文化的活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时光深处的文化印记
增冲侗寨的节庆习俗犹如一部活历史,每一个节日都是岁月沉淀后的民俗盛典。新米节,是侗家人心中的重大节日,也叫“吃新节”,在这个节日里,在外的游子们无论多远都会想尽办法归来。如若这时,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踏入增冲村,便会与一场充满热闹与温情的节日盛景不期而遇。
节日第一天的准备工作是一场热闹的前奏,分牛肉、分瘪等传统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梁建高,一位从这片土地走出去又归来的侗寨子弟,对新米节的仪式烂熟于心。“新米节期间,整个侗寨就像一个大家庭聚会的场所,家家炊烟袅袅,欢声笑语。”增冲村全员侗族,他们对新米节的重视不言而喻,每年开春,寨老就会在鼓楼庄重地确定一年的节日安排。


在侗寨里,寨老是传统和智慧的象征,他们从节庆日期的推算,到播种生产的指导,再到历史文化的传讲,无所不包。增冲侗寨寨老石昌政缓缓道来:“我们侗族节日众多,大年初一自不必说。春耕开始时有‘春社节’,家家户户给小孩们煮红蛋,预示孩子们将来能健康成长。插完秧了,还有‘关牛节’又称‘洗耙节’,防止牛出来毁掉刚栽下的秧苗……这些都是以节气定论的。快过年时,寨老们就得按照老传统或者日历安排生产,把日子写好贴在鼓楼。”这些节庆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侗寨人生活节奏的韵律,与农耕生产紧密交织。


而侗族大歌,便是诞生于农耕劳作中的艺术瑰宝,更是侗寨节庆不可或缺的部分。侗族人民在辛勤的田间劳作中,从大自然的蝉鸣鸟叫、松涛回声里汲取灵感,创造出了多声部的侗族大歌。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高音似虫鸣鸟叫,低音如潺潺流水,和谐共鸣,拓展了世界对中国民间音乐多声部和声的认知,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增冲村侗族大歌歌队队员陈柳情说:“劳动的时候非常辛苦,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就成了侗歌的起源。过节的时候,外面来的客人和我们通过‘走相思’这种方式来交流文化。我们唱的歌类型十分丰富,有叙事的、抒情的,还有兄弟姐妹、男女之间对唱的,很多都和大自然有关。”


当节日的氛围弥漫在侗寨的每一个角落,侗族大歌便在鼓楼下响起,那歌声似是从古老岁月中传来,诉说着侗寨的故事,传递着侗家人的欢乐与热情。
大地之上的传承与敬畏
黔地多山,而增冲村所在之地却是群山间难得的一片平地。相传这里曾是一片棉花地,土壤肥沃。增冲人的祖先很早就对土地产生了崇拜,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而稻作文化则是古老侗寨延续至今的命脉。


“与大自然‘万物共生’,响应季节的更迭,熟悉土地的脾性,顺应并融入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这是我们侗族人始终不变的生存法则。”梁建高如是说道。
增冲侗寨位于河谷开阔地带,有着六百余年的建寨历史,周围山林环绕。为了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用到极致,先民们向山林问道,从动植物习性中获取灵感,靠着古老的农耕器具和耕牛,在这片土地上开垦出层层梯田。而后,借助自然的山泉水进行灌溉,于是,一片独特而又美丽的梯田景观应运而生,这里也成为了如今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新米节清晨,梁建高和姐姐带着孩子来到田埂,抽出三支晚稻,打上结后放在糯米上蒸煮。这简单而庄重的仪式,蕴含着对丰收的殷切祈愿,是侗寨人对土地和耕作深深敬意的表达。


而侗族人民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他们巧妙地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孕育出独特的“稻鱼鸭”共生稻作文化。从江县往洞镇增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刚勇说,“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稻鱼鸭系统能够和谐共存,是因为打了时间差。种稻的时候放鱼苗,鱼苗能清理土壤,让土壤疏松。等到农历的三月下旬或四月上旬,再放入鸭苗。此时的秧苗已经长成,刚出生不久的鸭苗不会损坏秧苗,鸭子吃田里的虫子,它们的粪便喂鱼,鱼粪又滋养稻谷,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


这种可持续的生态智慧,空间上,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生态效益显著;时间上,不干预动植物自然生长,几乎无肥无药。土地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哺育了这一方天地的和谐共生。
乡土智慧下的古村新“活法”
侗乡人钟情于公共生活,十分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只要有侗寨就必然会有鼓楼,位于寨子中心地带的增冲鼓楼,至今仍然是村民们日常生活、商议事务、迎来送往以及节日聚会的重要场所。


从江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昌焕频繁到访增冲村,只因为这里到处都是乡土智慧的结晶。“无法复制、独一无二……”提及增冲鼓楼,杨昌焕有着说不完的夸赞。“尽管历经多次维修,但其主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鼓楼平面为正八边形,立面为穿斗式十三层密檐双层楼冠八角攒尖顶,独特的‘内四外八’柱网布局,在节省材料的同时最大化利用了底层空间。楼身与楼冠之间独特的构造关系,虽然看似结构稳定性差,但它却耸立300多年依旧安然无恙,这无疑展示了建造者的高超技艺。”
增冲鼓楼虽结构简练,但装饰却相当讲究。楼顶上、翼角上、封檐板上,都有独具匠心的彩塑和彩绘。封檐板上绘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对大歌、赛芦笙、演侗戏等侗乡风情画,绚丽多彩。底层的八面风窗,图案各不相同,“有的代表田地,有的代表森林,还有的代表房屋……都是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梁建高说。


增冲村的布局同样充满智慧。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下,一条水渠巧妙地将水分流到整个寨子,寨内水沟、水渠和水塘星罗棋布,这是增冲村得以长久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寨头那三座传统的风雨桥,采用加长双臂梁结构,是典型的乡土建筑。
无论是风雨桥、鼓楼还是民居,粗大挺直、木质优良且易于加工的杉木都是建造这些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大自然的馈赠丰厚,村民却有着最质朴的敬畏。梁建高说,“村民曾经以伐木为生,又担心树砍光,便约定孩子出生就栽棵杉树。孩子长大,杉树也挺拔了。”


这种质朴的乡土智慧不仅体现在古老的建筑、传统的生活方式中,更延伸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转型里。如今,增冲侗寨积极探寻发展的新航道。在产业发展的大舞台上,侗族新农人们展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积极开拓发展了淫羊藿产业,500亩的林下经济蓬勃兴起;建起黄牛养殖项目,而利用黄牛粪便种植80多亩百香果更是一举多得的妙招;合作社一些专人直播带货,不仅让产品实现了增值,还为本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像梁建高一样满怀对家乡热爱的侗寨子弟,深信增冲的未来充满希望,毅然回村开起了民宿。


古老的鼓楼静静矗立,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悠扬的民歌在山中回响,诉说着侗寨古老而又新鲜的故事;稻香在田野间弥漫,孕育着侗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大山深处的这个古村落,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有人默默坚守着传统,有人大胆创新着未来。
(制片人/王智勇 刘娟 统筹/沈颖 周诗婕 冯金同 编导/汪伟捷 祝亦楠 摄像/张润森 汪敬宜 摄像统筹/胡云腾 录音/郭士琪 混音/邹维良 录音统筹/侯大伟 孙帅 灯光/田申 剪辑/陈嘉骏 文稿/祝亦楠 汪伟捷 旁白/赵琳 包装/陈嘉骏 视觉设计/孙伟 贾辰婧 何君玮 宣传推广/彭闯 张婷婷 盛明珠 王颖 制片/谭震 吴畏)
鸣谢
贵州省委网信办
贵州省黔东南州委网信办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委宣传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