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正午阳光的流量之困与二代目挑战

时间:2024-10-31 11:06 0 10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 / 耳东陈
运营 / 狮子座
始终处于高关注(也是舆论中心)的正午阳光10月有三件大事:
首部电影《得闲谨制》杀青,孔笙导演+兰晓龙编剧+肖战主演,班底巨饼+顶流配置;《小巷人家》开播,正午最擅长的年代群像+日常烟火,中生代+流量演员配置;《命悬一生》官宣主演,悬疑垂类梅开二度,中生代+新生代演员配置。
成立于2011年的正午阳光从初创时作为山影的后期公司,到2015年后凭借包括《伪装者》《琅琊榜》在内的连续高质量产出,扛起互联网时代的「国剧门脸」大旗,列席「六大」阵营,成为视频平台分庭抗礼,定制剧和自制剧成为主流,仍有实力完成版权剧创作的内容型团队。
门脸不好当。
以2020年为分界线,为国剧品质扛旗的正午阳光,即便在同行衬托下也未能避免口碑滑铁卢。《清平乐》在豆瓣开出6.4分,除了17年5.4分的《欢乐颂2》,对于7打头才是常态的正午阳光来说多少有些失准。而后22年出现的6.5分的《欢迎光临》和4.8分的《相逢时节》更在消耗过往积累起的口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豆瓣评分并非权威评价体系,但仍可作为受众心理和审美诉求的潜望镜,尤其对纵向摸排观众对一家内容创作机构的「民意」,有参照价值。
在人才集约型的影视内容创作行业,没有六边形战士,正午阳光也不例外。正午阳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完备的制片流程和强大的发行能力,这是从创制国家队和电视台时代积累下的成果;而在创作的核心职能部门上,导演、编剧和演员方面,长短板就格外鲜明了。
01. 流量之困
在拥抱互联网和年轻观众这条路上,正午阳光是绝对的先行者。
从2015年起,撑起正午阳光内容基本盘的,近半数是风靡一时的大热网文小说,这种趋势在2020年后更明显。
这部分网文有共性:现实议题瞄准普通人生活,话题性突出。正午的策划/责编选题明确,充分发挥自身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长板,从个体家事辐射社会症候。《乔家的儿女》《欢迎光临》《凡人歌》《小巷人家》《樱桃琥珀》都属此序列。
导演张开宙和简川訸基本承包这类作品,生活剧自带的家庭伦理冲突、两性情感冲突和个体时代冲突契合导演写实、细腻的风格,也弥补了节奏把握方面的短板;而编剧方面,如未夕、纪静蓉、大米是原著作者,对内容熟悉,剧本写作方面的经验问题能够由导演配合完善;袁子弹、曾璐等则本就擅长于现实写作,文本影像相辅相成。
观众的诟病点在于,对正午阳光的期待是黄钟大吕,为创作之难为,摘类型的明珠。而门脸却反复在鸡毛蒜皮和扯头花的世界中打转,甚至用上「话题先行」的巧劲儿,在热搜上蹦迪。就像等着国宴厨子上满汉全席,翘首以盼端上来带着锅气的蛋炒饭,不是不行,但降维打击属实没什么必要。
从网文的选择上也能感受到正午阳光积极拥抱创新的趋向。在「种田」还在文字端流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已经成为荧屏上的「小红楼梦」;公主和太监的禁忌之恋《孤城闭》想开了,跃然荧屏成为讲述徽宗一生的《清平乐》。在垂类赛道,不只有男频爽文改编的《我是余欢水》,还有《开端》带来的「无限流」新变。
影视评价往往是结果导向,但若回溯创作之初的种种取舍,正午阳光不论从前瞻性还是创新力上仍旧值得佩服——敢为人先的魄力,把创作所长和内容本身有机结合的能力,放到今天依旧屈指可数。
但近期刚开机的《雨霖铃》则又面临改编向的争议。固然没有《麒麟》这一直接锚定《士兵突击》耽美同人的显眼,但毕竟「猫鼠」作为国内耽美鼻祖CP,再有原创女主,「展昭同人」也带着几分擦边的意味。加上原著粉、衍生**对同人文本身的态度大相径庭,《雨霖铃》处于风口浪尖倒属实命中注定。其实归根结底都要指向一问:为什么要拍同人呢?如果要加定语,那就只能写作:正午阳光为什么要拍同人?
另外的反噬源自演员的选择。「正午选角宇宙」一度成为乐子人的消遣。早年间《伪装者》《琅琊榜》同期对打,「明家姐弟」在大梁的前朝后宫掀起「赤血长殷」情义保卫战,除了胡歌、靳东、王凯、刘敏涛、刘奕君等荧屏熟脸的高度重叠,眼尖的观众还扒出在《琅琊榜》饰演夏江的王永泉还干着执行导演的活,跟饰演黎刚的王宏上阵父子兵;饰演甄平的赵一龙兼着选角导演的工。
而后来来回回,流水的主演铁打的配角成了正午出品的标配,流量扛旗戏骨抬轿稳住演技基本盘的同时,观众的审美疲劳如期而至。更令观众难以忍受的是,在流量圈瞄准「好饼」作为跳板转型贴金的时候,伸出橄榄枝的竟然是万众瞩目的国剧门脸。
今年3月,正午阳光发布新片单后,观众声音里出现了齐声的一支:自从开始拥抱流量演员,国剧门脸就已走下神坛。其实这一说法倒有失公允,即便回溯至山影时期,同一支创作团队启用的演员无一不是流量和实力兼备的。只不过在电视媒体时代,流量还叫另一个名字——国民度。
正午阳光的年轻化转向,从表面看是演员配置的变化,苦于流量演技的观众对此难以买账,因而将不满转嫁于创作团队。而更应打个问号或是重视的根源在于,在内容的选择方面,正午阳光在开拓创新中,可能渐渐迷失了自身真正擅长的创作方向。
02. 二代目挑战
如前所述,正午阳光在创作关键的导演、编剧两大职能部门上,长短板明显。
正午阳光导演团队相对稳定,其中有当年跟着侯鸿亮「出走」山影加入正午阳光队伍的孔笙和李雪,两人共同执导过《温州一家人》《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其中李雪还在孔笙执导的《闯关东》和《战长沙》中担任摄像。
除此之外还有张开宙、孙墨龙、简川訸、刘洪源和算(牟芯岑)。
行业和坊间按照资历,习惯性将孔笙作为正午阳光一代目导演,其他几位导演则归为二代目序列。此间还有对正午阳光导演团队的内部排名以及个人水准的评点,在此不再赘述,总之是:师徒传帮带的传统育人模式下,很难诞生孔笙导演的接班人。
某种程度上这是不公平的。且不说正午阳光内部,放眼整个行业,能够比肩孔笙导演的新生代仍旧寥寥。不同时代下的创作者并不具备可比性,执导生涯从电视台时代延续至互联网时代的老一代导演阅历和经验来自时间和实践的累积。但也不可否认,新生代的导演同样具备其创作独特的优长。
从正午阳光的内容分工来看,基本遵循「扬长避短」的策略,让不同导演匹配擅长内容:孔笙+李雪负责原创类目的「黄钟大吕」,主旋律和任务剧基本由他们完成;简川訸导演群像细腻,因而承包了阿耐的都市情感剧改编;张开宙在构图和运镜上的优点能够抵消部分「宇宙起源」「人间褪黑素」产生的节奏问题,偏向生活流的作品就有他执导;孙墨龙、刘洪源和算则负责创新题材+中剧体量的突破。
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正午阳光开始举办「光合计划」时便有了苗头:要向电影进军了。从光合计划遴选的项目多为短片不难看出,某种程度上这一项目是在为正午的二代目导演们寻找合适的电影项目。
而「跨界」已经从孔笙导演处开始。《得闲谨制》作为侯鸿亮制片+兰晓龙编剧+孔笙导演铁三角继《生死线》后的再度合作,小人物的故事+战争题材,至少在文本的角度上可以安下一半的心,另外四分之一的不确定来自电影和电视剧两种类型的天然壁垒和受众本身的审美期待。再有四分之一,则归于流量的双刃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舆论场。
03. 何以为继
观察正午阳光内容生态,最令kk警惕的在于,即便是绝对头部的内容型团队,也要面临优质剧本不可复制、不能量产的困局。
正午阳光的IP采购清单中,阿耐的小说基本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坊间也有传闻《大江大河》系列和《欢乐颂》系列属于捆绑购入,虽然两个系列完全不同的气质和关注点,但从成片本身的质量来看,《大江大河》整个系列无论如何都略胜一筹。
结合《琅琊榜3》的难产,延伸的问题是,让原著作者担任编剧究竟是双赢还是冒险。小说和影视剧本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本,文学可以留白想象,但是剧本则要求镜头画面感,句句落实、一句一镜。
互联网语境下,对剧本的要求已经细化到,每一集要出现多少场高光时刻,反转和悬念要在第几分钟出现,很难说习惯了天马行空写作的原著作者能够胜任有严格逻辑和节奏要求的剧本创作。这里讨论的关键在于「更好」,因而作家写书,编剧写本,从结果来看应该符合「更好」的选择。
正午阳光的固定班底不仅体现在演员、导演,还有编剧团队的深度绑定。粗略按照10年计数,抛开一系列原著作者,正午阳光合作过的编剧从高满堂、张勇、刘静、袁克平和袁子弹父女、唐尧、曾璐、吴桐、王三毛、王小枪、磊子11位编剧反复出现在编剧名单中,类型题材宽广。
创作者的创造力可以是无限的,但是用于创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因而产能的问题也成为正午阳光的另一困扰。原著作者搭班固定编剧班底的合作模式消化完IP改编之后,其实仔细看正午阳光的原创内容占比并不高,尤其是刨掉点将完成的主旋律创作,更为寥寥。
而某种意义上,支撑起内容型团队生命线的,正是内容。要么拓展合作伙伴,跟更多编剧建立合作联系,在原创部分拓产能,要么继续开发买进的文学版权,原著作者+编剧搭班创作提升转化率的同时保住口碑,这是眼下正午阳光「艰难的选择」。
正午阳光的压力可能与市场上大部分创作团队的困境一致,口碑的守成在量也在质。但作为「国剧门脸」,也注定在未来背负更重的观众期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