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高质量发展故事汇 | 地下900米“智”取“乌金”

时间:2024-12-28 18:06 0 15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你想象得到吗?在煤矿井下,最多的不是工人,而是摄像头。
在山东能源集团,“无视频不作业”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硬规定”,平均每个矿井的摄像头超过800路。
“以前,我们采集视频大都只能用来做事后追溯。”山东能源集团云鼎科技副总经理周建朋告诉记者,人工智能(AI)大规模“下井”,正在让这些小摄像头发挥“大作用”。
在井下作业区域,视觉识别技术正在替代传统的“人盯人”,AI成为24小时值守的“安全员”,一旦有人进入作业区域,就自动发出警示。在多绳摩擦提升系统中,AI通过实时分析,能够及时检测尾绳偏摆、磨损异常情况,预防事故发生。
不止作用于安全生产,智能化应用也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深度近1000米的矿井,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地压,钻孔卸压是防止矿井垮塌的主要手段。基于视觉识别大模型的智能分析和辅助验证,如今钻孔卸压的施工监管流程从3天缩短到 10分钟,同时实现100%验收率。
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副总裁蒋旺成表示:“这些应用绕不开两个关键:数据和智能。”
以前人们常把煤碳比作“乌金”。在蒋旺成看来,如今数据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的“乌金”。矿山不仅产出煤炭,也产出海量的数据。这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和丰富的数据要素。“如今,我们的矿山大模型已经覆盖了80多个矿山企业的作业场景。”蒋旺成说。
如同石油之于工业,各行各业产生的丰富数据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新一轮产业变革输送“数字血液”。在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数据价值潜能正在加速释放。(人民网记者 王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