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1月7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铅污染导致古罗马人智商下降

时间:2025-1-8 09:26 0 24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月7日(星期二)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宇宙飞船实现史上最接近太阳的飞行:能给人类带来什么?
去年12月24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穿越了太阳大气层,成为历史上最接近太阳的航天器。今年1月1日,它成功向地球传回消息,确认科学仪器在飞行过程中成功收集了数据。
这些数据将在未来几周内陆续传回地球。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些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太阳风的起源——即从太阳向外喷涌的带电粒子流,以及为何太阳外层大气(即日冕)的温度竟然高达数百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还要高。
尽管地面望远镜和其他远距离航天器可以帮助研究太阳风和日冕,帕克太阳探测器是唯一能够直接接触这些现象的设备。例如,2023年,科学家利用探测器数据首次证实太阳周围存在一个相对无尘的空间区域,这一理论早在多年前就被提出,但直到探测器接近太阳才得以验证。
帕克太阳探测器的任务不仅局限于研究太阳现象,还可能为探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新视角。飞船以每小时69.2万公里的速度飞行,达到光速的0.064%,为科学家研究相对论效应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大部分数据预计将在1月晚些时候传回,届时探测器与地球将处于理想的通信位置。此外,探测器还恰好在太阳释放几个主要太阳耀斑之前飞近,为研究高活动周期中的太阳行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研究称古罗马时代的铅污染导致智商下降
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180年,罗马经历了一段被称为“罗马和平”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罗马帝国的崛起、斗兽场的建成以及帝国的扩张。然而,与繁荣并存的是工业规模的银冶炼,带来了严重的铅污染。
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首次量化了这一时期大气中的铅污染,并发现这种有毒金属可能导致许多古罗马人的智商下降。
现代科学表明,哪怕是轻微的铅接触,也会引发心脏问题和认知损害,尤其对婴幼儿影响显著。在古罗马,铅被广泛使用,包括陶器、化妆品、水管以及葡萄酒中的甜味剂。有研究甚至认为,铅中毒可能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为了研究当时的铅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美国沙漠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俄罗斯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芯数据。这些冰芯的年代涵盖了“罗马和平”时期。
结合历史气候数据,研究人员模拟了当时欧洲大气中的铅浓度,并发现罗马每年向大气中排放3至4千吨铅,总排放量超过50千吨。
随后,研究人员应用现代流行病学模型估算这种铅暴露对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罗马和平”时期,罗马人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导致整个帝国的平均认知能力下降了2.5到3个智商点。在靠近矿区的地区,血铅水平甚至更高。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微小植物揭示提高作物效率的新途径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提高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效率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作物产量,还能对抗气候变化。美国博伊斯·汤普森研究所(BTI)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一类经常被忽视的植物——角苔植物(hornworts),可能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杂志上。研究指出,“角苔植物具备一种陆地植物中罕见的光合作用‘涡轮增压器’,称为二氧化碳浓缩机制。这一机制使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远超大多数植物,包括许多重要粮食作物。”
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和基因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角苔植物可能采用了一种更为简洁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与依赖复杂机制将二氧化碳泵入细胞的藻类相比,角苔可能使用被动方法,减少了运动部件的需求。
这一发现潜力巨大。研究团队估计,如果能将类似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应用于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或可提升60%,从而在不增加土地和资源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此外,该研究还为植物进化提供了新视角。科学家认为,这种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可能存在于所有陆地植物的共同祖先中,但只有角苔植物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保留并完善了这一特性。
2、新型水处理方法:碳纳米管助力降解水中类固醇激素
类固醇激素是水环境中常见的微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电化学膜反应器,利用碳纳米管高效捕获并降解水中的类固醇激素。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传统水处理技术难以检测并去除类固醇激素,而电化学氧化(EO)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替代方案。EO系统通过电极处的电能变化,使污染物在阳极表面氧化并降解。电化学膜反应器(EMR)则通过导电膜作为流动电极,进一步优化传质过程,使分子更易接触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处理效率。
KIT研究团队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合作,深入研究了碳纳米管膜在EMR中的工作机制。碳纳米管直径达到纳米级,具备卓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高导电性支持电子高效转移,其超大比表面积使其能够吸附多种有机化合物,从而为后续电化学反应创造有利条件。
研究人员通过先进分析方法,揭示了吸附、解吸、电化学反应及副产物形成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科学家证实恒星可在未爆炸情况下形成黑洞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大质量恒星在演化为黑洞时,不一定需要经历传统上与恒星死亡相关的超新星爆炸。研究表明,坍缩产生的能量主要由轻微的中微子粒子带走,导致新形成的黑洞仅有一个微小的“出生踢”。
天文学家长期以来已知银河系中存在双星系统,其中一颗恒星与黑洞成对。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发现的黑洞双星系统VFTS 243尤其特别:其由一颗质量是太阳25倍的大质量恒星和一个质量约为太阳10倍的黑洞组成。
研究团队深入探索了双星系统VFTS 243的完全坍缩过程。他们使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开发的先进恒星坍缩模型,计算了黑洞形成对双星系统轨道的影响。在完全坍缩情景中,黑洞形成时释放的巨大引力结合能被中微子带走。这种中性、轻量级粒子通过弱相互作用释放,几乎均匀分布在各个方向。
研究团队强调,这种观测极为罕见,因为探测坍缩恒星深处的物理过程通常非常困难。VFTS 243中的黑洞提供了一个独特机会,让科学家首次确认,当巨大的恒星前身坍缩形成黑洞时,中微子在各个方向上的释放几乎是对称的。
2、智能液晶镜片为癫痫患者滤除诱发光线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智能液晶镜片原型,旨在帮助减少癫痫发作风险。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报告·物理科学》(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杂志上,展示了这项技术在改善光敏性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
这款镜片通过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响应来工作。当激活时,镜片可以阻挡超过98%的波长在660-720纳米范围内的光线,这种光线最容易诱发光敏性个体的癫痫发作。
原型镜片配备在眼镜框架中,由分立电路提供电力。在佩戴者观看电视或使用电脑时,该电路会将镜片加热至舒适温度,同时有效阻挡可能引发癫痫发作的光波。
研究团队正进一步优化这项技术,提升其性能,为未来的人体试验做好准备。(刘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