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如果从空中俯瞰吉林西部区域,会看到一处轮廓很像东北“胖头鱼”的湖泊,鱼头、鱼尾和鱼鳍都惟妙惟肖。这片水域,恰是以冬捕闻名遐迩的查干湖。
查干湖冬捕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东北冰雪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张渔网穿越千年。在独特的捕鱼方式背后,凝结着古今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着这片地域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寄托着国人对“年年有鱼、年年有余”的文化情思,也讲述着人与自然生生不息、融合发展的故事。
2024年12月28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从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深处走来
在农耕文明出现以前,渔猎劳动是先人们主要的生存手段。近丛林而猎,临水渊而渔。
古今中外,打鱼的方式可谓花样繁多。在我国的捕鱼版图中,南方因自然条件的原因,捕鱼更普遍一些,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捕鱼方式,有的成为一种文化景观,如广西漓江之上的鱼鹰捕鱼,已经由传统劳作变成了表演项目。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为什么在吉林查干湖会形成独特的冬捕现象,认为这与气候和生活习俗都密不可分。东北冬天缺少食物,这是人们把目光投向冬捕的直接原因。同时,这一纬度带内冰季湖面形成的冰层不薄不厚。冰薄了,人无法进入;冰厚了,捕鱼不易操作。查干湖六七十厘米的冰层厚度,可谓刚刚好。
从史料记载来看,查干湖冬捕与辽金时代的捺钵制度密不可分。
捺钵是契丹语,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叫“皇帝的行营”。契丹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有迁徙的传统。皇帝会经常带领文武群臣离开京城四处游走、“移动办公”,既是视察领地,也是联络周边,并可训练兵士和彰显武力。
当年,辽代实行的是四时捺钵制,分别叫“春水”“夏凉”“秋山”与“坐冬”。“春水”即春捺钵,意寓“春渔于水”。一般是在正月前,那时冰面尚未解冻。据史书记载,辽帝在春捺钵期间会举行头鱼宴等活动,并组织冬钓。冬钓的方式也很有趣,一般在冰上会开出四个冰洞,中间的冰洞完全凿开,周边的冰洞则留着一层薄冰作为“观察口”,一旦看到有鱼游来,就由辽帝在中间冰洞放下钓竿,钓上头鱼大宴群臣。
辽帝的春捺钵大多在鸭子河一带。《辽史》中记载:“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弋猎网钩,春尽乃还。”据考古学家考证,鸭子河就是今天的查干湖一带。如今,在距离查干湖不远的吉林乾安,还挖掘出了春捺钵的遗址。可以想见,千年之前,同样在这片水域,冬季捕鱼的历史就已经上演。
2024年12月28日拍摄的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网”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今天,查干湖所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的全称“查干淖尔”就是来源于蒙语,意思是“白色圣洁的湖泊”。游牧的蒙古族,也融入查干湖冬捕习俗,将“祭天醒网”的仪式带入冬捕。历史上,每年的冬捕开始前,沿岸的渔工们都要祭祀湖神、唤醒冬网、祈福丰收,让沉睡在网库中的渔网“醒来”。仪式中,一招一式都透着敬畏自然的理念。
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们认为,在辽代的春捺钵时期,为了提高捕鱼效率,就已经开始出现用木杆在冰下走网的方式。而到了清朝末年,有很多渔民从其他省份来到吉林,带来了很多新的捕鱼方式,并在实战中不断演化创新,发展成今天独特的查干湖冬捕奇观。
鱼把头导演的冰上传奇
身穿羊皮袄,头戴狗皮帽,脚踩厚厚的雪地靴……来到查干湖参加冬捕的游客,都对这一身打扮的鱼把头印象特别深刻。
鱼把头是冬捕中的灵魂人物和“带头大哥”,有如带兵打仗的统帅。如果把冬捕活动比作一场大型演出,鱼把头一人身兼导演、策划、编剧,也是其中的主演。当然,鱼把头最主要的职责是找鱼,也就是确定冬捕的包围圈,或者用行话说把“鱼窝子”设在哪里。“鱼窝子”找对了,才能一网下去实现大丰收;找错了,几十人的队伍可能就是白忙活了。
2024年12月27日,人们在查干湖渔场超市选购查干湖鱼。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把头”一词源自蒙古语,是“巴图鲁”的谐音,指的是英雄、勇士,可见鱼把头在渔队中地位是多么重要。除了鱼把头,吉林省还有参把头的说法,是对进山采参带头人的称谓。
要成为鱼把头,不是件容易的事,宝贵之处是经验,是靠日积月累形成的对鱼群生活习性的了解而作出的判断。《郭尔罗斯考略》中记载,查干淖尔鱼屯里有个出了名的孙把头,他能凭着一双机敏的眼睛,从冰面上一看便知冰下“哪儿是岗,哪儿是坑,哪儿有沟,哪儿有岔”,他也能听出鱼在冰下“走”的声音。
鱼把头的工作方式主要是看和听,也就是会“观鱼花”和“听冰声”。鱼群在冰下有扎堆的习惯,所经之处,对于冰面上的雪会有影响,鱼把头通过观察冰面雪的鼓动和变化来判断是否有鱼群。此外,通过鱼在冰层上凝结的气泡(俗称“鱼花”)和冰层颜色也能判断鱼群出没的规律。鱼把头还要会听,把耳朵贴在冰面上通过水流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位置。
今年60岁出头的张文是查干湖第20代鱼把头。他是全国劳动模范,是鱼把头中的标志性人物。张文已在查干湖上打鱼40多年,对查干湖的四季变迁、湖水境况,都了如指掌。他也用演示和讲解,让游客们更加了解查干湖冬捕。
张文之前的第19代鱼把头代表人物是石宝柱,他被誉为查干湖的“镇湖之宝”,有60多年的鱼把头经历,如今老人已经仙逝。石把头曾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出镜,讲述查干湖冬捕故事。节目播出后,他也成为查干湖冬捕的“代言人”。石把头的成长非常不易,年轻时为了苦练本领,偷偷学艺,曾掉进冰窟窿中。石把头的儿子也是远近闻名的“老业务员”,他的“捕鱼日记”记了厚厚十多本。
鱼把头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手里。马文岩是新一代鱼把头里相对年轻的,如今也近40岁了。他从渔工开始做起,每次收工后,都要留在冰面上琢磨很久,苦练识鱼本领。
做鱼把头是一件苦差事,常年风里来雪里去,凌晨赶往寒风刺骨的冰面,一站就是小半天。如今,查干湖冬捕有了名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鱼把头们的腰杆都挺得很直,也感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子重了。他们思考着如何让冬捕文化发扬光大,将这项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这里读懂中国“鱼文化”
每年从天南海北赶往查干湖的游客,除了看冬捕奇观外,也仿佛置身于一个以鱼为主题的游乐园中:冰面上有从网里欢腾跳起的鱼,市集里有一条条冻鱼垒起的迎宾门,餐桌上有全鱼宴,路边有随处可见的鱼形雕塑和灯笼、装着冻鱼的透明冰块……行走在查干湖畔,如同进入梦幻的鱼世界。
2024年12月27日,人们在查干湖渔场超市查看鱼价。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查干湖冬捕在时令上正值春节前后。鱼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春节民俗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查干湖,可以在观鱼、品鱼、赏鱼、戏鱼中感受着丰富的中国“鱼文化”,体验浓厚的年味。
“年年有鱼”就是“年年有余”。一个相关语让鱼成为春节中最常见的吉祥物之一。窗花上少不了鱼,彩灯里少不了鱼,餐桌上更少不了鱼……在传统年画中我们经常见到“童子抱鱼”“鱼跃龙门”“鲤鱼献宝”等题材,身穿红肚兜的小娃娃怀抱或身骑一尾大鱼,透着喜庆吉祥之感。鱼还可以与大元宝、龙门等结合,寓意财源滚滚、前程似锦。
正因为鱼有诸多美好意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流行以鱼为礼馈赠的习俗。查干湖盛产的鱼有60多种,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鲢鱼、嘎鱼、白鱼等,最出名的就是鱼头超大的“胖头鱼”,学名叫鳙鱼,又称花鲢。这种鱼,一般都在20斤以上,尤其适合在春节期间访亲送友作为馈赠佳品。
在查干湖渔场的院子里,每到冬捕季,都会垒起壮观的“鱼墙”“鱼垛”。从湖里打出来的鱼,最后装上车运到这里。鱼被冰冻住了,有了一道天然的“保鲜膜”。一条条鱼码起来,堆成一面面一人多高的“鱼墙”。游客们忙着和“鱼墙”合影,图个喜庆。在这里,那堆成山、垒成墙的鱼,让“年年有鱼”有了具象的载体,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形象的表达。
2024年12月27日,快递员在查干湖渔场将鱼打包准备发货。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在“鱼墙”旁边,密集地分布着各个电商和物流公司。选好的鱼可以送到这里,装箱发往全国各地。查干湖冬捕如今也搭上了网络直播销售的潮流,办起了线上冬捕节等活动,以时尚化、趣味化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从辽代开始,查干湖就有了“头鱼宴”“抢头鱼”的传统。现在人们也依然把系着大红绸带的头鱼当成一种吉祥喜庆的象征。活动上拍卖的头鱼是由鱼把头在冰洞里捞起的第一尾鱼,再由报名的竞买者进行现场竞拍。竞买者多为商家,既是想为自己的生意博个彩头,也正好借此平台打个名号。
“生生不息”中实现“年年有鱼”
查干湖所在的区域,正处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交界之地,松花江、嫩江在此汇集,这里以湿地著称,湖汊纵横。查干湖成名之后,更多的湖泊池沼纷纷加入冬捕行列,扩大了“冬捕家族”阵营,隆起了一条冬捕经济带。
从吉林白城的月亮泡、哈尔淖,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连环湖、鸡西的兴凯湖,到内蒙古赤峰市的达里湖……一个个以渔猎文化为内核的冬捕节令人目不暇接,过去一到冬天就沉寂的渔场纷纷变得热闹起来。
经常有外地游客颇为好奇地问:查干湖每年要打几百万斤鱼,哪里来这么多鱼,会不会有“洗澡鱼”?
“从技术上来说,冬天湖面冰冻,不可能有‘洗澡鱼’;从储量上来说,查干湖的鱼足够多,也不需要‘洗澡鱼’。”面对疑问,查干湖渔场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查干湖冬捕所用的渔网网眼是偏大的。渔工们说,这种网眼一般会达到六寸,有巴掌那么大,只能网住大鱼,为的就是让没长成的小鱼继续回到湖里。而到夏捕时则使用小网眼渔网捞小型成鱼,让大鱼得到更多养分。
在查干湖两侧,密集地分布着一排排池塘,这是用来养育鱼苗的池子。每年的夏秋两季,大量优质鱼苗会被投放到湖里,进行增殖放流。渔场负责人介绍,查干湖每年大概投放200万斤鱼苗,每年捕鱼300万斤左右,生长的鱼远远超过捕捞的鱼,让捕鱼可以持续发展。如此,实现了鱼的生生不息。
2021年12月26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近距离观看冬捕。新华社记者颜麟蕴 摄
老一辈的鱼把头经常会念叨一句话:打鱼永远不能一网打尽。这是查干湖打鱼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这一朴素的信念转化成了科学捕捞、增殖放流以及划定禁渔区和设定休渔期等一系列生态渔业发展新模式。
同样生生不息的还有这里的湖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周边过度用水等原因,导致查干湖水体一度几近干涸,湖面慢慢萎缩,变成白花花的盐碱面,过去捕鱼为生的人们只能靠熬碱卖碱维持生计。地方政府启动“引松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历经8年修通“草原运河”,引来松花江水进入查干湖,使查干湖水域面积由5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420平方公里。此后,查干湖还一度由于面源污染等原因,致使湖水水质下降。查干湖人又向生态污染开战,实施了一系列的还湖、还湿工程等,重新恢复了草肥水美、百鸟翔集的景象。
一网连接冬与夏。从白雪覆盖的冰面到芦苇丛生的湿地,查干湖四季歌中唱出“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旋律。查干湖既捧起点绿成金的“金饭碗”,也演绎着白雪生金的新传奇。
一网跨越古与今。查干湖冬捕已远远超越捕鱼活动本身,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未来走去。古老的文化遗产成为宝贵的财富,散发出耀眼的文化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