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欧企投资稳中有进,北京多措并举拓展京欧产业合作

时间:2025-2-11 22:40 0 3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智库与国内知名社会智库零点有数合作展开“北京市与欧洲国家开展产业合作路径研究”。研究表明,欧洲国家对京投资稳步恢复,欧洲企业在京投资额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比有所上升。欧洲企业对京投资呈现国别来源集中化、投资主体集中化和绿色产业投资集中化等三大集中化趋势。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加深的实际状况,北京市多措并举,实现巩固既有引资成果、优化涉外营商环境、拓展产业合作路径的目标。该项研究围绕如何保持欧洲在京投资势头、深化京欧产业合作提出了建议。
欧洲国家对京投资额稳步恢复。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37.1亿美元,其中,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比利时、瑞士和卢森堡等7国在京投资额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由2022年的2.15%,上升到2023年4.02%,逆势中接近翻倍。德国企业投资增长尤其显著。2024年12月,法国医药企业赛诺菲宣布将在北京设立全新生产基地,创下公司在华最大单笔投资记录。
欧洲企业在京投资份额集中于头部投资者和“巨无霸”型企业。从投资价值和投资规模看,欧洲对中国的绝大多数投资来自数家头部企业。其中,德企占据大部分,来自荷兰、英国和法国的公司也一直排在前十大投资者之列,汽车、化工、制药、保险和消费品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均较为可观。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欧洲事务部部长唐志伟指出,近年来欧洲对华投资整体呈现从“多元化”到“集中化”的变动趋势,这一趋势在2021年后尤其明显。
绿色产业投资是北京市与欧洲开展产业合作的重点。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北京市重点关注、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也是吸引投资合作的重点领域。北京市在市场、科技研发、国际化战略地位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北京奔驰工厂,是中国最先进的世界级汽车制造企业之一,2024年整车累计产量已突破500万辆大关;奔驰和宝马两家全球领军型车企,以50:50的股比在北京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在华充电桩等新能源业务;位于顺义区的北京中德产业园南区定位为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和研发设计、中试小试、系统集成、工业互联网等科技服务业聚集地,北区定位为德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和先进装备的智能制造聚集地,产业园目前集聚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工业4.0领域等重点德企。
过去两年间,北京市精准化、精细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化既有中欧产业合作关系和建立中欧新纽带“两手抓”。市委书记尹力和市长殷勇先后会见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汇丰集团、保诚集团等在京投资的大型欧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尹力书记访问西班牙期间亲自见证北汽集团与西班牙数字技术领军企业丹诺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京会见法国赛诺菲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赛诺菲在京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项目加速落地。北京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若干措施》,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和加强组织实施七大方面,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北京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作出制度设计和承诺,以法治力量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出坚定一步。北京市举办多场重大国际活动,如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国际银行业运营大会、2024中欧人才论坛、2024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2024全球能源转型大会等,在绿色产业、生物医药等欧洲企业在京投资重点领域积极深化合作共识。
研究针对欧洲企业在京投资现状提出五点建议:第一,针对特定国家的中小企业设专项计划,进行“订单式”引资;第二,借助海内外商协会等专业机构,做好欧资项目服务保障;第三,鼓励建立以专业从事中欧经贸合作的商协会为核心的欧资促进中心;第四,将引资规划细化到区级,并依据功能分工有重点地开展产业合作;第五,利用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试点红利,适时适度调整产业禁限目录。(北京国际交往中心智库、零点有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