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侠客岛】县域经济咋逆袭?看这三句话

时间:2025-2-20 19:03 0 6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侠客岛选题会现场】

岛叔:前阵看到个视频。

凌晨两点多,一个投资人的直播间里,有个县委书记接入连麦,跟主播聊他们县,一二三产怎么搞,有什么项目可以做。

主播听了直感慨:书记,您这是要在直播间里跟咱聊工作报告呐!

岛妹:郡县治天下安,这位书记大半夜都在思考县域发展,是好事啊。

岛叔:对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没有好的样本供大家参考?

岛妹:那咱也聊个穷县逆袭的故事吧。浙江义乌,原本穷得叮当响,40年间货通全球,本地人发家致富,拉动了3200多万人的就业。

岛叔:义乌确实厉害。他们是怎么做的?岛妹能不能概括出几句话?

岛妹:那我得回去研究研究材料。

【几天后,侠客岛会议室】

岛妹:看了材料,采访了专家,我想到几句话。

岛叔:说来听听。

岛妹:第一句,“闯劲”是什么?就是能把已有的条件用到极致。

义乌当年穷,没啥资源,三面环山,离海也有百来公里,大量土地又是红壤,种粮食不太灵。好在红壤能种甘蔗,甘蔗熬成糖,就可以换东西了。

“糖”是他们找到的第一个资源。农闲时节,义乌农民肩挑“糖担”,走街串巷换鸡毛,拿鸡毛做掸子或沤肥。翻山越岭受许多辛苦,利润却极微薄,但他们不以利小而不为。


义乌货郎出门讨生活。摄影:金福根

岛叔:嗯,“鸡毛换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岛妹:“鸡毛换糖”,我认为关键的不是“鸡毛”,也不是“糖”,而是“换”。改革开放后,义乌人很快找到了另一个机会——“摊”。

当时日用品产销脱节,货郎们看到了商机,在义乌街头摆起摊来。

有个摆摊的妇女叫冯爱倩。摆摊头一天,她就赚了6元,是以前上10天班的收入。但她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盯上了,曾经一口气逃了三里路。

后来,她在县委大院门口拦下了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像冯爱倩这样的人不少。谢书记知悉情况后,就去做了一番调研。他认为:如果农民从事小商品售卖能吃饱饭,甚至致富,那就契合党中央精神,就不违法。

他在全县大会上表态:“开放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1982年9月5日,第一代市场——稠城镇小百货市场正式开放。摄影:金福根

岛叔:这是义乌的“兴商建县”前传。谢书记有担当,他搞了义乌的第一代马路市场——稠城镇小百货市场。那除此之外呢,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岛妹:一个地方要发展商业,最关键的是“路”。1930年,杭江线修到了义乌,义乌有了小小的火车站房。

但直到1985年,义乌站还是不起眼的三等站,车次少、速度慢,能去的地方不多。

90年代初,小商品畅销全国,义乌这条铁路功不可没,义乌站也升格为二等站。等到2002年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开业,义乌站成为一等大站。

没有铁路,就没有迅猛发展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但除了面积扩大、级别提高,更关键的是“松绑”——

2006年,浙江一次性向义乌下放13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使之摆脱县级体制机制和交通能级束缚。之后两年,义乌GDP年均增幅超过12%

搞国际贸易,海运少不了。2016年,浙江省规划建设义甬舟(义乌、宁波、舟山)开放大通道建设规划。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吞吐量第一大港,有了这条通道,通过集装箱卡车、海铁联运班列,义乌发展国际贸易就更加有了保障。


货物等待出海。图源:“浙江发布”微信公号

岛妹:再说第二句,政府干什么?就是找准战略定位规划政策。

1984年,义乌提出“兴商建县”。其实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好多地方热衷于“工业强市(县)”“兴工强市(县)”。

为啥?发展工业对拉动地区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作用,比商业明显。但义乌不为所动,坚持“兴商建市”。

岛叔:战略规划不翻烧饼,这需要定力。

岛妹:是啊。义乌工业底子弱,当时商贸刚有起色,原始资本还没攒够。贸然发展工业,会分散力量,搞不好两头落空。

岛叔:但只做买卖或是简单来料加工,总归没有产业支撑。

岛妹:所以要等待时机,稳健转型。9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市场红火,民营企业赚了不少钱,有了原始资本。

1994年,义乌瞅准机会,果断提出引商转工、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经商大户纷纷生产轻工产品,义乌工业随即崛起。

岛叔:这个时机确实抓得很好,有产业基础,义乌在几年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才有了立足点。

岛妹:2001年,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外国客商来到义乌。2005年,义乌的国际贸易额超过国内贸易额,是外向型市场了。

新情况带来新问题:义乌外贸参与主体多、商品种类杂、多批次小批量、拼箱组货运输,跟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很不一样。


2002年,商家在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推销产品。摄影 :金福根

岛叔:听说客商用一个集装箱运走几十、上百种货品,给海关通关、出口退税出了难题。

岛妹:是呀。以前一个报关单上填一整箱鞋子或一整箱毛巾就行,简单清楚。现在却是上百种商品,一点点核验,繁琐极了。

义乌政府服务意识强,根据市场主体需要,及时创设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对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交易实行简化归类、简易申报。

他们有一个比喻,“一个集装箱就是一个小超市”。这样一来,做散装批发的商户,就能低门槛、低成本参与国际贸易了。


全国首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报关单在义乌落地。图源:义乌海关

岛妹:我要说的第三句,机遇是什么?就是看清时代大势,找到适合的赛道。

义乌把握住的机遇不少:改革开放,贸工联动,中国入世。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新能源产业发展,又为义乌提供了新机遇。

岛叔:先讲“一带一路”吧。

岛妹:2010年,在外经商多年的冯旭斌决定回家乡义乌创业,他想做跨国物流生意,让货物在义乌和中亚间顺畅流通。

有人笑他“个体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冯旭斌和创始团队还是坚持探索铁路国际联运业务。

可这线路太长,途经国家又多,业务难度很大。搞了三年,总算搞出了一个“义乌-中亚”班列。

转机在2013年到来:这一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冯旭斌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搞一个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把“世界超市”义乌,和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马德里连起来?

这么大的项目,需要沿线各国海关、铁路公司批准,困难重重。冯旭斌多次跑到欧洲,游说商户,推介计划中的“义新欧”班列;相关部门也帮他,逐级上报“义新欧”的计划。

一年后,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发出。

到现在,“义新欧”班列已辐射50多个亚欧国家和地区,通达160多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陆上“钢铁驼队”。


2015年2月22日,首列“义新欧”中欧班列返程。图源:“义乌发布”微信公号

岛叔:新能源又怎么说?

岛妹:不少人觉得义乌卖的就是针头线脑、日用百货,其实人家早就闯入新能源赛道了。

2023年3月17日,全国首个新能源产品市场在义乌投入使用;从太阳能照明灯到新能源车,客商能在义乌买到市面上几乎所有新能源产品。

义乌还从2015年起布局光伏产业,现在光伏组件出货量已经占到全球份额近两成。


义乌光源科技小镇。图源: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岛叔:有遥遥领先的商贸业,也有轻工业,义乌为啥还要卷新能源?

岛妹:大势所趋。要实现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型,必须尽早筹划,否则迟早被时代甩下。这叫不吃老本,跟着时代立新功。

【岛妹画外音】

三句话讲完了。

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县,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县域占据89%的国土,常住人口超7.4亿,无论改革、发展、稳定,还是落实政策、回应百姓,县域都处在第一线。国家要强大,县域必发达。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如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使之更加壮大、富有活力?不妨先看一些样本。这就是“‘县’声夺人”这个系列的由来。

义乌打了头。下篇要写哪个县?你的老家是哪县,那里有好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文/云中歌

观点致谢/浙江省特级专家、义乌市人民政府顾问陆立军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文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