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他们乐在其中(侨界关注)

时间:2025-3-31 08:20 0 6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潜行追踪者》


《乡村背景下的泰国华人之美》


“社会性的艺术——北欧艺术家当代艺术展”上,挪威艺术家尼尔斯的装置艺术“妙奇屋”邀请观众参与编织,并在悬挂的细线上写下他们的梦想。


瑞典塔尔巴肯艺术中心和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厦门)共同主办的“出海——闽南非遗艺术展”于2024年8月亮相瑞典。图为王彤(右二)与蓝兰(右一)在为观众讲解。(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近日,一场汇集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72位艺术家作品的展览在福建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其中,12位泰国艺术家就地取材完成的艺术装置尤为吸引观众注意。过去近10年间,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已经策划举办了200多场类似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一个名为澳头的小渔村,它的创始人是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王彤和祖籍厦门的策展人蓝兰夫妇。自2017年建成以来,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已经成为一个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吸引了数百位外国艺术家走进澳头,触摸当代中国的脉搏,感受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

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

“除了新冠疫情那几年,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每年都会举办至少4场10位艺术家以上的作品联展,每次展览时间为两三个月。这里还会举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澳头这个渔村因为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存在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个用铁丝编织而成倒立的“人”,手中拿着“手机”,虽然只有半张脸,却让人能清楚地感觉到他或她的目光紧盯手机屏幕,在弯曲的头颈下方,是一个圆球。

铁丝是随处可见的废旧围栏原材料,圆球材质是普通的不锈钢。看着熟悉材料变身为艺术呈现,观众们兴致勃勃。

“这个雕塑作品名为《潜行追踪者》,通过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关系来观察和理解数字世界,表现信息时代某些方面的扭曲和混乱。不锈钢圆球代表地球,铁丝网格‘人’则充满网络化意象。这次参加展览的泰国艺术家素钦·素吉利用在当地找到的废弃材料,花了两三天时间完成了这件艺术作品。”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蓝兰说。

这件作品是3月16日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经度”国际艺术展的一部分。此次展览持续至4月30日,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72位艺术家参展,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媒介,内容涉及文化认同、全球交流、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等议题。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已经举办了200多场展览。除了新冠疫情那几年,我们每年都会举办至少4场10位艺术家以上的作品联展,每次展览时间为两三个月。”蓝兰介绍。比如,2024年11月的“蓝色梦想2024·日出海上”国际当代艺术展,汇聚了来自中国、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35位艺术家。2024年4月的“社会性的艺术——北欧艺术家当代艺术展”,邀请了11位来自瑞典、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的艺术家参展。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还会举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每个月一场的北欧电影沙龙。“每场沙龙都有主理人,我们会选择一部非商业电影,组织讨论。”蓝兰介绍,“我们还曾经与住在厦门的一位德国艺术家和一位菲律宾艺术家共同发起过一个环保项目,名为《迷路的鱼》,完成的10个作品捐给了当地一个公园。其中一个作品《金龙鱼》,所有鱼鳞都是用废弃的CD碟片做成,这些碟片是面向所有住在厦门的外国人征集而来。”

澳头这个渔村因为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存在而悄然发生着变化。蓝兰回忆起刚开馆时,很多村民经常一边看一边问:“这是什么东西?”“村民很爱问,我们就慢慢讲。”蓝兰说,“到后来,村民比我们还会讲,还加入自己的各种演绎,很有趣。现在只要有展,他们就呼朋引伴地来看。”

通过驻地创作实现深入交流

“当地采风、就地取材、精心创作……我们一直强调在地性,强调作品要和当地有链接。不同文化在这里实现了深层对话与交融。”

当地采风、就地取材、精心创作,这是北欧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国际艺术展的一大特色。

“我们一直强调在地性,强调作品要和当地有链接。每次举办展览,我们一定会邀请一批国外艺术家提前入驻澳头,进行驻地创作,时间为10天左右。艺术家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探索在地材料,并与当地社区展开多维互动。他们不仅对当地文化进行独特解读,也在作品中展现在地文化与国际艺术的对话与融合。”蓝兰说,“展览中当然也会有国外艺术家邮寄过来的作品,不过,我始终觉得,在当地创作的作品更能体现文化交流的互动性。短暂的链接常常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零开始,驻地创作,这对艺术家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此次“经度”国际艺术展邀请了12位来自泰国的当代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蓝兰对其中一件包含糯米元素的作品印象深刻:“这位艺术家到澳头后吃的第一顿饭是糯米饭,糯米也是他们在泰国的主食之一,这给了他灵感。”

“这件名为《乡村背景下的泰国华人之美》的艺术作品探讨了中泰文化在乡村生活中的美学表达。作品中的白色部分是糯米做的。糯米是中国的传统食物,也曾作为中国长城砖块的黏合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而在泰国,糯米也在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品的造型灵感来源于泰国的鹤和厦门的白鹭,象征着吉祥、繁荣与长久的健康。”泰国艺术家诺帕南·巴利西这样阐释自己的作品。

“这几天,我在厦门多地走访参观,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欣赏自然风光,这些都为我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素材。我也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古老的物件、文字,感受到了传统气息,所以我在作品中把泰国古代音乐跟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未来,我希望能带更多的艺术家来到翔安走走看看,开启艺术创作之旅。”这是此次参展的曼谷吞武里大学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院长马泰欣的澳头感言。

“这就是在地性的魅力。不同文化在这里实现了深层对话与交融。”蓝兰说。

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美好

“世界上很多偏见、误解都是源于信息的匮乏,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互相了解。我们希望能够温柔地、含蓄地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美好。”

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王彤和蓝兰实践着他们对文化交流的理解。这里凝聚着他们的付出,也见证着他们的感动。

“我们邀请的艺术家大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不过,只要他们来过澳头一次,就会不断地到访中国。有的是自己到各省份旅游采风,有的还会带着亲朋好友来。”王彤旅居瑞典30多年,曾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目前担任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的硕士与博士生导师,他说自己在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中收获了很多感动,“我们曾不止一次邀请瑞典艺术家朋图斯来参展,他和夫人、丹麦艺术家蒂娜都爱上了中国文化,他们家中随处能看到这种热爱:客厅挂着一幅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拓印,桌上摆着漳州窑瓷盘,沙发上铺着中国牡丹和凤凰图案的中国土布,他的作品中也蕴含着中国亭子等丰富的中国元素。”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邀请过来的艺术家们在澳头驻留期间,除了艺术创作,还会练太极、唱南音、学书法、学国画……完全是全身心、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

“世界上很多偏见、误解都是源于信息的匮乏,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互相了解。”王彤相信,“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在中国文化中得到灵感,进而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对我们文化的最好推广,我们希望能够温柔地、含蓄地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美好。”

王彤和蓝兰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不仅体现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活动上。“在瑞典斯库鲁普市,我们策划了一个‘糖盒子’计划,2011年至2017年共办了32场‘聚焦中国’的展览及文化活动,办了‘陶瓷回归中国展’‘中国彩墨——福建艺术家展’‘东方绘画精神与表现’座谈会等。前两年,我们在瑞典创办了文化中心。去年厦门国际海洋周的‘蓝色梦想 2024·日出海上’国际当代艺术展就同步在那里举行。”蓝兰说,“我还有个梦想,希望能推动家乡的闽南文化走出去。”

“文化需要交流与融合。文化因不同而有趣,交流的根基在于知己知彼、不卑不亢。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西方艺术,有机会和西方对话合作。西方也需要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下的底蕴和灵感。我相信,随着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蓝兰说。(本报记者 张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3月31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