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嘎拉的风,也曾磨砺先人

时间:2025-4-29 19:01 0 5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发掘区一角。

夏格旺堆供图

嘎拉的风,是几乎所有人对西藏玛不错最深的印象。

“天边的嘎拉,狂风的摇篮”。当地谚语形象地说明了玛不错所处的嘎拉古湖盆地的特征。当然,你只有长时间在户外干活,或者长时间住在嘎拉,才有机会体验到。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狂风呼啸、高寒缺氧的地方,竟隐藏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演进的宝藏。
10多年前,玛不错遗址还没被发现的时候,我曾走过目前嘎拉古湖盆地东西向开通的219国道这条路线。那时,这条路线还是土路,“嘎定公路”,即嘎拉乡到定结县的公路。当时,我负责的“定结恰姆石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那时我就觉得,嘎拉这个地理位置应该是高原文化历史交通网络上的一个重要区域。
2019年实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田野考察之前,我作为科考项目合作方的考古负责人,为考察队制定了年楚河流域和这条“嘎定公路”的考古调查路线。幸运的是,考察队在玛不错采集到了绳纹、刻划等纹饰组合的陶片。看到陶片照片时,我眼前一亮,非常兴奋,告诉队员们,这些陶片的历史肯定超过三千年。
玛不错遗址的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高原考古学文化。这是迄今发现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嘎拉的夏季,“一日四季”的天气会经常造访。由于玛不错临近喜马拉雅中段的冰川,每天都会“准时按点”地刮来大风,风力时常达到6—7级,将队员们从“暖夏”打回“寒冬”。高原环境对人类生存不太友好,但通过考古发现,玛不错先民进化出较高的适应性——相对发达的上肢肌肉、高度的牙齿磨耗、极低的龋齿率,都展现出了先民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可以想象,这里也曾大湖汤汤、水丰草美,是古人喜欢的地方。除了传统的年代学、地貌重建、气候重建、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以外,古DNA、沉积物古DNA、稳定同位素分析、古蛋白分析、脂质残留物分析等技术方法,都被用在了玛不错遗址出土的各种生物遗存上。青藏高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玛不错考古队是多家单位组成的一支科研团队,队伍的团结是我们开展田野工作的前提。大家白天辛勤发掘,晚上除了做好自己的记录,也时常聚在一起开怀畅聊,憧憬美好未来。不仅是队员之间,在队员们和乡政府的年轻干部之间、与考古工地的嘎拉当地民工之间,都融洽如一个“大家庭”。
5个年度的科研探索,5个年度的狂风洗礼,5个年度的团结奋战,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高原史前人类在苦寒之地顽强存活的生命史诗,而且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对这片高天厚土的热爱。
每一次考古队离开嘎拉乡政府驻地时,乡里的党委书记、乡长和嘎拉村的老百姓都会对我们说:“这里是考古队的第二故乡,请一定记得常回家看看啊……”
是的,5年揭开的,只是玛不错遗址1%面积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不仅需要常“回家”看看,而且还需要尽我们所能,为可爱的嘎拉,为我们恋恋不舍的玛不错,继续做好保护利用工作。
(作者为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夏格旺堆)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9日20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