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时事评论
›
社交网络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什么?
菲龙网新闻部
有 492 人收听 TA
192172
主题
191584
回复
43996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时事评论
订阅
|
收藏
(
2958
)
菲龙网新闻部发布过的帖子
0/1253
青海省纪委通报违反八项规定典型:趁上级领导父亲去世送2万礼金
0/1260
湖南纪委通报谢高进被开除党籍:大吃大喝并食用野生保护动物
0/1484
罕见!今年中纪委这份名单点名十“虎”,“八项规定”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样吗?
0/2658
欧洲“气荒”,武契奇却很淡定,因与普京有约!
1/2762
普京这堂“历史公开课”,不简单!
0/1545
五省市同日宣布省级党委常委履新,其中四人为“戎装常委”
0/1231
“台独”分子逃到海外怎么办?专家:通过司法协助条约缉拿归案
0/1166
中纪委机关刊披露!市委原书记带头违纪,落马后当地一大批干部被查
0/1108
外交部严正警告:不要一错再错!人民日报五天连发五问,揭批美方种种谬论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时事点评]
社交网络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什么?
时间:2017-2-25 14:18
0
2788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 海伦•刘易斯(原载金融时报)
我们都知道记忆不可靠,但即使如此,这也让我们感到震惊。几周前,我读到一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结果发现我不记得写过它了。根本一丝一毫都想不起来。我无法唤起记忆;甚至看到自己的署名下自己的文字这种强刺激都无济于事。
对于互联网搜索和数字归档时代的作者而言,这种经历很普遍。不久前,一个朋友讲述了他的故事: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位他最喜爱的艺术家(现已过世)几年前在伦敦一场秘密的现场演出中表演的消息。他真心希望自己看过那场演出——直到戳戳点点了一会儿,谷歌(Google)搜索结果显示,他确实看过。他可以判定自己看过,因为他写过一篇评论文章。
如今,每个人都有了这种完全不认识自己的感觉,这要归功于我们中大部分人创建的海量数字内容:短信、WhatsApp消息、博客和评论。Facebook通过“在那一天”(On This Day)功能,郑重其事地让你重新认识过去的自己:在新闻推送的正中央抛出你多年前的一张照片——你正在度假,皮肤晒得棕黑,喜气洋洋的样子。
人尽皆知的是,作为社交媒体的Facebook,是我们张贴最开心、最光彩照人的记忆的地方,所以,这或许会让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产生偏差。但是,我们的大脑本身也有很强的这种倾向。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谈到了“体验自我”(活在当下)和“记忆自我”(把经验打包供未来回忆)之间的区别。
结果是,我们对结尾给予更多重视:卡尼曼暗示,违反直觉的是,把一个痛苦的治疗过程延长一些会更好,如果延长意味着减少最后的不适感的话。或许,这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有着糟糕第三幕的电影感到如此失望,以及为什么这么多妇女自愿不止一次生孩子。
记忆不只是人为产物;记忆帮助我们定义自己的身份。正如茱莉娅•肖(Julia Shaw)在她2016年那本书《记忆错觉》(The Memory Illusion) 中所说,“如果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那么我们也会被迫质疑自己身份的根基”。然而,制造一段不真实的记忆相对容易。科学家们做到了这一点,通过给人们看车祸现场的照片,诱使人们记住,他们目睹了一次车祸,或者让他们相信自己在孩提时代曾乘坐气球升空。我们自己也能做到这一点:数百万人声称记得自己出生时或坐在婴儿床里的情形,尽管幼儿其实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互联网时代既能助推又能阻碍这个过程。这个时代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自己过去的素材,去编织不真实的记忆。但是,这个时代也将让我们遇上从前的自己、那时的想法和感觉——固定在像素中,永世留存。
2003年,民调机构尤戈夫(YouGov)发现,54%的英国人认为对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到2015年,只有37%的英国人说,他们当时认为那场战争是正义的。2月4日,英国前司法大臣肯•克拉克(Ken Clarke)说,他相信英国退欧(Brexit)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在当时的“爱国热情”之后,“不出12个月,你就遇不到一位曾经知道有人支持退欧的英国民众了”。 如果退欧最终被证明是一场灾难,那么许多曾投票支持退欧的人将在头脑中修改他们投出的选票。(反之亦然)。
但情况不同了:2003年,谁也没有Facebook账号,很少人拥有博客,短信长度不能超过140个字符。如今,任何人回头看,都将发现大量有关自己此前看法的证据。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更难改写个人记忆时,我们改变想法的可能性是更大,还是更小了呢?
(作者为《新政治家》副主编)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