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老家,我又回來了

时间:2018-2-9 13:04 1 414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 雅谷(原载于《世界日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十五岁离家往岷尼拉升学,学成后就一直留岷工作。其间回老家次数不多,即使回来,也是来去匆匆,仅能作极短暂的停留,婚后更是工作家务两头忙,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倒是移民加拿大近二十年后,两个孩子都已长大离巢,在老公去世,我也退出职场后,才首次毫无牵挂地感受到「回老家」的喜悦。

加牙鄢里奥洛市,这个生我,育我,养我,令我终生牵挂的土地,我在坐七望八之年再度回来,感觉依然那么又亲切,又陌生,那么令人激动,却又茫然。

身在市内,跨过大街小道,走进深巷幽径,到处是脚踏车,摩托车,汽车,小巴横冲直撞,行人熙熙攘攘。故园面貌已非,浓妆艳抹磨灭了旧日市镇的纯朴宁静,深藏心中的那份感觉,似乎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淡了......

处在人车争道处,前前后后,左顾右盼,却找不到一位认识的故人,茫然中,忽然警觉我是怎么变成自己家园的陌生人了呢?

倒是路经的几个大市场,施至诚的SM,亚耶拉家族的CENTRIO,林家的LKK,施家的GAISANO MALL,个个带着几许揶揄,含笑展开双臂,亲切地欢迎我这远方归来的游子。

漫步于爹亚诺兄弟街,走向启蒙学校「光华学校」的旧址,不禁驻足沉思,缅怀。时光似倒流到四,五十年代,当年的母校是北岷兰佬首屈一指的华文学校,校方奉行「德育智」并重的办学方针,培育了无数中英兼优,品学俱佳的人才,那应归功当年热心教育,慷慨解囊的先贤们。尽管他们的政治认同,人生信仰各异,但是他们兴办华文学校的热心与认知却是一致的。我更要向当年劳苦功高的师长们致敬,是他们的默默付出,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光华学校原是华社公产,却不知何时何因,行政易手,旁落天主教会。现在主权归属何方,也不得而知?

二十多年前,鄢市恩惠学校面世,是本地华裔基督教徒创办的,几年业绩蒸蒸日上,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不知不觉中,来到四,五十年代最热闹的市中心,利未素惹区,是儿时最喜欢溜达的地方,犹记得两旁商店林立,布店,鞋店,杂货店等等,日常用品应有尽有。有个时期,中间上段尽是水果,蔬菜摊,过街中段是几家珠细利店,再下去便是鲜肉,海鲜及其他食物摊。

当时物资不丰,娱乐项目,休闲设施极少,在菜市场,店铺他迁后腾出的空地,便成为老百姓的唯一休闲去处。

每逢星期六,利未素惹更是人声滚滚。小广场朝河边尽头,正中搭起的小平台,晚上的音乐节目「摘星之梯」(HAGDANAN SA KABITUONAN),是我永远磨不掉的记忆。

如今,利未素惹旧日风韵不再。据朋友说,此区一度沦为死市,后来DYNASTY餐馆的出现,又带动了此区的生机。

依稀记得,战后美军曾经在这地分发芝哥力糖与杂色罐头。播放士BILL GRAHAM也来过,播放电影,分送奶粉,肥皂及其他用品。

走累了,正想找个地方休息,忽然传来大教堂的钟声,钟声依然宏亮感人。儿时放学后,经常跑到教堂后面的草埔静坐,在一片盈盈绿意中,头上白云悠游,脚下流水潺潺,如此消磨大把黄昏时刻,纺织美梦,幻想有朝一日,走遍天涯海角,看尽各处名山秀水,文物古迹。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绕了半个世界再度回来,故园物是人非。它是变了,而且变得越来越大。不变的,仍然是教堂那股震人的钟声与我心中对故园的爱与牵挂!

1回复

菲凡之旅 发表于 2018-2-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虽然是转载的,但是作者的文笔是真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