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漫谈“死亡质量”

时间:2018-8-3 11:40 1 317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林炳辉(原载于《世界日报》)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原是十分正常的事,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有朋友从菲岛打电话到泉州对笔者诉苦,说他十分困惑,年老多病的母亲时日不多,医生也说医治无效,可在菲岛的习惯是:插针、插管、输液……母亲不同意;他说总不能像大陆农村的习俗“饿死”吧?
  
“饿死”?怎能说是“饿死”?
  
过去以至现在大陆的有些地方,老人弥留之际,确实不再插针,更没有什么在肚子上挖了一个洞“输液”的。
  
不仅仅是“无用”,老人也难受呀!笔者的几位朋友,如著名企业家柯贤道、离休老干部叶奋……他们都是自己拔掉插管的,并非他们没钱医治,是因为无用、痛苦。记得宿务著名的慈善家“无名氏”施先生,在遗嘱中也郑重嘱咐:不插管、不抢救。
  
其实,病危的老人,身上的器官都已衰弱,根本就不知什么是“饿”。这完全是自然的死亡,并非“饿死”。
  
如何对待死亡,这就涉及到重要的“死亡质量”。
  
著名的《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仅仅排名第71,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死亡质量极差。
  
何谓“死亡质量”?指的就是:病患人生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
  
一个人已到无法治疗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而有尊严。

笔者早时在大陆,常听到病患者的家属说,他(她)想吃什么就让他吃什么,他高兴就好——这是一种良好的态度,既无法治疗了,还要限制临终的人吗?
  
笔者在菲岛最为钦佩基督徒临终的态度,平静,没有悲嚎声,唯有祈祷。
  
也许有人要说不抢救是“残忍”,但谁又能知道病患者“被抢救”的痛苦?让其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好吧!

1回复

情菲得已 发表于 2018-8-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香港 环球全域电讯
安乐死才是最符合人道主义价值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