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娱乐新闻
›
B站《中国救护》: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7081
主题
147098
回复
173190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娱乐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7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34
从容应对市场起伏,平安理财“新安鑫灵活策略”打造“固收+”标杆丨机警理财日报
0/26
太保服务·纪录片|夕阳正暖 老有长护
0/29
全国人身险营销员跌回281万人
0/27
新旧准则并行期,险企财报“颠簸”前行
0/29
资金回流黄金ETF,关注止跌反弹机会
0/36
数量从6家扩容至27家,险企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还需供需两端发力
0/31
“固收为王”遇困,银行理财破局
0/24
对第二轮经济刺激的思考:关键在落地
0/34
马斯克值多少钱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B站《中国救护》: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时间:2023-11-28 12:35
0
390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舍不得,真的舍不得。”
聚焦院前急救的医疗纪录片《中国救护》收官,网友齐刷刷在弹幕表达自己的不舍。这档节目在开播不久便拿下了站内9.8分,豆瓣9.3分的好成绩,并把这股势头一直延续到了收官,更有网友表示“这是我心中2023最佳”。
虽然医疗纪录片,包括院前急救这个题材在市场上都不算罕见,但《中国救护》还是引起了冷眼的好奇:
一,在众多医学分科中,特别是导演曾在6年前参与制作过同样以院前作为切入点的《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为什么还会选择院前急救作为切入点;
二、在医疗内容本身之外,这档能够打动众多人的纪录片还做了哪些内容表达?
带着这两个问题,冷眼与《中国救护》的导演任茹以及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聊了聊,听听他们的回答。
从美剧感,到人文味
“为什么继续做院前题材?因为上一次没讲过瘾啊。”
导演任茹,语速很快也很健谈,听她说话有种机关枪不停射击的感觉,这种高密输出信息的聊天方式,很像院前急救给人的感觉——又快又急。
院前急救,对于大众而言是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它是连通家到医院的桥梁,是与死神抢夺时间的生命快艇;陌生则因为,病人和家属与120产生链接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是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因此大众并不了解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在任导看来,大多数人只有在最紧急最慌乱才会拨打120,那一刻是他们最无助的时刻,戏剧冲突和魅力也因这种不设防而变得更抓人,而且与专科医院不同,120接诊的案例更多样,所以她认为这个题材的魅力还在,还值得继续挖掘。
除了没讲过瘾,也有一点点“打抱不平”。
任导告诉冷眼,在跟车拍摄的过程中,有件事情让她很触动“我们跟车拍摄这么久,很少有患者对120医生表示感谢,甚至有人对他们有偏见,认为他们学历或者技术更方面弱于专科医生之类。”
“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做这个题材。”
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则为我们补全了制作团队与B站是如何达成合作的幕后故事。
早在2019年,B站就发现了用户对于“特殊职业”的兴趣,并将制作一部医疗题材纪录片列入了计划。在这个时候,他们关注到了《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于是找到了这部作品背后的制作团队,提出共同创作的想法,就此开启了《中国救护》长达三年的创作历程。
与任导参与制作的、专注于一城(上海)的《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相比,同时记录天津、重庆和杭州三座城市的《中国救护》中,医生那种很帅的很有美剧感的画面少了、人情味更足了、地域色彩变得更强了,这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观感上接收到最大的三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背后,包含着制作团队对于院前急救和地域人文的思考。
“这一季,确实想更多展示一些人文方面的思考和内容。因为我想如果我们单纯体现医生操作多牛的话,可能会浪费他们身上的性格魅力。”
关于要不要延续《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那种紧张、快速,很有美剧感的拍摄风格,任导和她的团队有过很长时间的讨论,几次推翻再重来,最终决定放弃路径依赖,用一种稍微缓慢、更熨帖的方式,去讲述故事。
于是我们得以在这一季节目中,看到杭州的许媚医生劝下想跳楼的轻生女孩后,苦口婆心地劝她,过了这个坎就好了;天津的申润坤医生,和被儿子气到住院的大哥聊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故事浇他人的块垒。
正是这些看起来有些“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的内容,为《中国救护》增添了暖色,也让它在科普院前急救之外,多了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与关怀。
当然在真实记录之余,纪录片也要尽可能地做到好看。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救护》最终会选择天津、重庆和杭州这三座城市为拍摄对象的原因。
一方面,它们在急救技术方面各有所长,而且都是特大城市,案例量足够大;另一方面,这三座城市的语言、城市性格都很突出,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
比如说,每到天津120的part,弹幕都会飘过“天津人一说话我就想笑”“人人会说相声”,而到了重庆,大家除了讨论案例,还会刷起“4D魔幻城市”的梗。
这说明,传递地域人文这件事,确确实实被做到了。
好的纪录片,画面会说话
必须承认,许多人的观看习惯已经被短视频改变了,他们习惯于大量的信息轰炸,习惯于罐头音效和大量花字。这种观看习惯,又在反向影响着长内容,包括纪录片的创作。创作者恨不得把更多东西塞进一帧画面里,希冀以此留住观众。
但《中国救护》在这方面却很克制,时下流行的花字无处寻觅,画外音的出现也是点到即止,很多时候只是画面,只是记录,没有声音也没有任何解说。在这个所有人都想抓住观众每一秒注意力的时代,为什么《中国救护》会选择这样留白式的处理?
任导告诉我们,首先,这与案例筛选有关。
《中国救护》在三地进行拍摄,制作周期长达3年,团队积累了海量的素材,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这件事本身,就决定着这个内容呈现出来是否好看。
“我们内部有分级评定”,据任导透露,评级有这样几个纬度:病例是否罕见,作为医疗纪录片普及医学知识仍旧是最核心的事情;情况是否严重,这又细分为病情本身是否严重;意外现场是否严重和对个人影响是否严重三种;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性格是否具有亮点。
通过这种标准筛出来的案例,或是病情罕见,或有极强的科普价值、或具丰富故事性,保证了每个案例的精彩。案例本身够精彩的情况下,就不再需要那么多辅助手段去留住观众
其次,减少干预不意味不精彩。
任导告诉我们,她认为纪录片需要留白,需要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从头到尾填满内容,这种“空下来”的处理,不仅没有影响节目的表达,反而达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冷眼记得有这样一个案例,病人是位老兵,他生病需要叫120,医生在忙碌,家人在哭泣。这时候一个小小的孩子透出半张脸,看着这群大人们,然后他亲了亲自己的人群中的一个中年男人,也就是他的爸爸,而这个男人安抚好自己的孩子之后,走向哭泣的母亲,拍了拍她的肩膀。
这段画面没有任何画外音,甚至没有音乐,但你能感到一种从重孙子——孙辈——子辈之间的亲情纽带与力量传递,就像任导说的“我没必要告诉大家这一家人是怎么相处的,好的画面自己会说话”。
最后,是多形式补充手段的辅助。
医疗记录片的核心是科普,但有些复杂病情即使用上满屏花字,恐怕也很难讲清楚明白。B站在真实、直接的救护现场及其背后值得被广泛关注的社会议题外,专门开设了子节目《中国救护》小课堂,来对一些医疗急救进行更专业、深层次的科普。
这样画面的留白与知识的传递,二者可以兼得。
真实,是一切的底色
从六年前的《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到今天的《中国救护》,任导和她的团队好像总是能抓住观众想要什么,并呈现出来。
谈及此,任导表示没有什么秘诀,关键是要“真实”。
举个例子。
纪录片记录的是当下发生的一个个片段,我们为不同的人与事呈现出的迷人瞬间所动容,却很难获悉在这个“瞬间”结束后,他们的人生又走向何方,而在《中国救护》中,很多故事终于有了结尾。
比如90多岁住院的老奶奶,最终还是在儿子女儿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在工地被砸坏了双腿的李阿姨,经过15天的住院治疗后,脱离了危险,出院后她又给节目组发来报平安的消息。
任导说因为这次拍摄分为AB组,捕捉到的故事和细节更多了,所以,原本孤立的片段,有了结尾,但《中国救护》也并没有为了结尾而结尾,只是真实记录,一切顺其自然。
“像快递小哥那期,其实他的情况也是因为他朋友说了我们才知道他的生活多么不易,有很多人会问小哥最后怎么了,我也想知道他怎么了,但我们确实不知道,所以没必要编一个结尾,我们就是真实记录,有就记下来,没有就是没有。”
这一季也有很多与当下社会现象产生共振的案例,比如六七十岁的子女照顾90多岁父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比如丈夫听见妻子被撞住院,脱口而出“我可以不管”反映出的沟通问题。这些是与当下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也是最容易触碰到观众痛点、引起观众反思的内容,或许有人会因为对这些问题看法不一而争吵,但能让观众思考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任导说,有些案例让网友吵得不可开交,比如沟通那期,丈夫的种种行为,“我的帖子下面就蛮多人在吵,但我觉得这不是坏事,有时候创作者总喜欢带着预判看观众,其实那样不好,我觉得就是真实的情况什么样就什么样,谁对谁错我不知道,它就是这样的。”
朱贤亮则补充道,因为主题是院前急救,它本身就是许多社会现状和百姓生活的透射,因而接地气,也不需要什么滤镜或美化,“真实的就是最好的”。
提及此,任导很感慨地告诉冷眼,在整个合作中,B站没有对拍摄进行任何干预,只是提出“一切都要真实”这个大前提。
“之前没有这样的经历,和甲方一起连轴转开会到很晚,不考虑别的,就是单纯从内容角度来讨论,怎么样让它更好。”
大概也正因如此,这档纪录片最终才会呈现出这种简单却又直指人心的力量感。
在与任导和朱老师聊完的那个周末,冷眼照例追起来新一期的《中国救护》,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具体的人”,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中国救护》能够被网友喜欢并持续追更的原因:
记录真实的生活,去爱具体的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