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
本届诺奖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搞科研也要“趁年轻”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8984
主题
149001
回复
175157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科技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3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138
陈怀宇履新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
0/132
贺岁快闪,中国黄金“新年有钱花”来了!
0/117
多家银行已超额完成“开门红”!揽储策略、对公投放有何新变化?
0/117
陈怀宇任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
0/121
省政协委员黄仕坤:支持人工智能赋能黄金珠宝产业丨2025广东两会
0/114
陈怀宇任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
0/108
新华保险持续接盘王健林名下资产,已收购11家万达广场
0/113
专访马骏: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
0/122
2024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29.95万亿,产品平均收益率2.65%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本届诺奖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搞科研也要“趁年轻” 专栏
时间:2021-10-8 07:52
0
659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上显示奖项得主本亚明·利斯特(左)与戴维·麦克米伦的照片。图/新华社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亚明·利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
至此,本年度的3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项全部揭晓——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尔登·帕塔波提安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和乔治·帕里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年龄最高的为真锅淑郎,1931年出生,已经90岁;另外3位则分别出生于1967年、1968年。但不管是年龄最高的真锅淑郎,还是同获物理学奖的乔治·帕里西,以及两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取得成果时的年龄都是30多岁,而另外三位获得成果的时间也在40岁到50岁之间。
这对于我国的青年科学家培养也是一个明确启示,应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从申请科研项目中解放出来,拥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空间,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方能及早取得成果。
获得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日裔科学家真锅淑,今年已是90岁高龄,但发表其获奖成果时年仅36岁。/诺贝尔奖官方社交媒体截图
30岁到45岁
是科学家更能出成果的年龄段
1931年出生的真锅淑郎,在1967年36岁时发表了《给定相对湿度分布的大气热平衡》,这正是让他获得诺奖的成果。《中国气象报》曾称其很可能是“最伟大”的一篇气候科学论文。
1948年出生的乔治·帕里西,在1980年左右,发现了明显的随机现象如何受隐秘法则的支配,奠定了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石。这一年,他仅32岁。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本杰明·李斯特与戴维·麦克米兰,均出生于1968年。2000年,他们各自独立开发出了第三类催化剂。这一年,他们也是32岁。
有研究者对435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进行统计发现,重大科学发现几乎分布在科学家科研生涯的任何一个时间段,取得获奖成果最年轻的科学家是21岁,最年长的科学家是71岁。
但是,这435人中有279人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31岁~45岁,占总数的64.14%,在所有取得获奖成果的科学家中,有375 位科学家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28岁~51岁,占总数的86.21%。
也就是说,不能以年龄为“一刀切”的标准,来判定科学家的创造能力,但也必须承认,30岁到45岁,是科学家更能出科研成果的年龄段。
基于这一“科研规律”,我们应该给青年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做一流的科学研究。
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也才35岁。资料图。图/新华社
在科研管理改革中
给青年学者更大的独立空间
事实上,对于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创造力,我国学术界是很清楚的。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就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在激发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创造活力方面,当前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尚需改革。
近年来,每当诺奖颁奖,日本科学家的突出表现,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关注其科研管理发展,对我们不无借鉴与裨益。
本世纪初,日本制订了“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当时舆论认为这是“口出狂言”。但到今年,在新世纪的21年时间里,已有20位日本本土(日裔)科学家获得诺奖。
日本的“诺奖计划”,不是遴选出“诺奖学者”,加以“打造”,而是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给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与之对应,我国也增加了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投入,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就占到了?GDP的2.4%。2016年至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1.8%,增速远高于美国的7.3%、日本的0.7%。
但与日本不同的是,我国研究人员要把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申请项目、课题经费,争取进入某项人才计划之中。而一旦申请到项目、课题,入围计划,就获得相应的“头衔”“帽子”,也就是说,还没有开展研究,就已经成为“某某学者”而“功成名就”。学术研究也因此演变成了争夺资源的游戏。
为此,在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改革中,一方面要给青年学者提供学术研究资源,包括科研经费、实验室,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独立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就是对重大项目进行申请立项,也须实行专业同行评价,而不再是由行政主导评审、立项。
据媒体报道,1998年7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米伦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博士毕业不久,就开始了独立研究生涯。一名博士刚毕业获得教职的青年教师,就能独立带博士生,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和科研环境,这是美国综合性大学的普遍做法。
而在我国大学,博导还被视为比教授更高的头衔,而不是职务;青年教师要跟着一名教授在其课题组开展研究,而很难获得独立的研究空间,由此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这无疑不利于激发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做自己的研究。要想我们的青年科学家在科研学术上取得创新突破,此一现状亟须彻底改变。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丨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丨何睿
校对丨柳宝庆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